专栏名称: 上海世界音乐季
本平台为上海世界音乐季官方公众平台,我们将在这里发布“2016天地世界音乐节”相关活动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特区报  ·  深圳边检最新公告:进出中英街,流程有变! ·  21 小时前  
深圳大件事  ·  寒假研学营,走入深港名校名企,重塑孩子视野 ·  2 天前  
深圳大件事  ·  珠海驾车撞人案凶手,被执行死刑 ·  2 天前  
深圳特区报  ·  韩正会见美国当选副总统万斯 ·  2 天前  
深圳特区报  ·  深圳乐高乐园最大单体建筑进入封顶阶段!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世界音乐季

史上最闹工作坊 | 甩发、顶碗、吹树叶,还有藏语freestyle···

上海世界音乐季  · 公众号  ·  · 2017-08-20 22:39

正文

我汗流浃背地走进震旦博物馆多功能演播厅的时候,距离演出开始还有半个小时。舞台上蒙古族孩子们正拉着马头琴进行最后的走台。他们穿着厚厚的长袍,拉弓整齐而有力。



简单试音后,下台,他们却被同样身穿精致民族服饰的老师告知,每个人都不能坐在观众席休息候场。因为今天观众预约全满,并且签到率相当高,现场实在无法腾出五十个空位给他们。候场的其他小朋友们听到,纷纷主动起身,满身的银饰发出清脆的声响,没有一个磨蹭。

 

年轻的女老师在过道给女孩子梳着辫子,佤族的姑娘们散着头发嬉笑地打闹,现场唯一一个身穿藏袍的男孩,活泼地晃来晃去,挨个挨个伸手问:请问你有freestyle吗?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来自大山”的第一分钟。我当他们只是一群闹哄哄、带着奇怪乐器而来的小朋友。那个时候,我完全没想到,那个脸颊染着高原红的罗藏东智唱起歌来又好听又有范,并且真的有藏语freestyle。

 

更没想到的是,在接下来的一小时,到场来自城市的大朋友、小朋友除了欣赏到少数民族风情表演,还会跟着来自大山的他们玩疯,沉迷雪域踢踏(藏族舞蹈)、甩发(佤族甩发舞)、顶碗(蒙古族顶碗舞和酒盅舞)、吹树叶(彝族用作乐器)不能自拔。



他们的服装和头饰各有各的漂亮,

可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组织?


1



时间来到两点,工作坊一开场,丹丹老师便解答了我的心头疑惑。接到的演出邀请越来越多,外界经常误把“来自大山”当作一个单纯的少数民族演出机构,但实际上,他们做的远远不止这么表面看上去这么简单。



“来自大山”项目团队在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选取了五所学校,在当地寻找并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学校,给孩子们上课。他们项目的目的是让每个少数民族的孩子都学会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建立自己的民族自信。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项目,6年来他们一直秉承着“传承民族记‘艺’,重拾民族骄傲。”的主旨。在该项目的支持下,来自全国19个民族、39所学校的10169名来自大山和草原的孩子们重回民族文化、才艺课堂,延续着属于自己民族的生命力。

 

所以,我们才有机会在上海看到这么小朋友如此专业的表演。


2



来自云南省大姚县昙华中学小学部的彝族孩子们以合奏《高山顶上茶花开》首先开场。两位老师怀揣着月琴站在两侧。月琴龙头霸气,琴身的马樱花却显别致。女孩头饰精美,站立中间,身着由自家母亲亲手绣制的衣服,以一种神秘的物件作为乐器相应和。



城里的孩子大概怎么都想不到,她们随手一折便吹奏成曲调的东西,居然是树叶!


这种神奇的玩法,很快引起了观众们的好奇。志愿者们发放新鲜采摘的树叶,台下举手跃跃欲试的观众差点没打起来。小孩子可怜巴巴地跟在志愿者小姐姐身后,“我也要......我也要!”



彝族人来自大山深处,高山顶上是美丽的马缨花、山茶花……他们把热爱的家乡写进曲子,也把大自然馈赠的乐器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对于山外的朋友们来说,树叶可没有那么听话了。大人小孩,一遍遍跟着示范,鼓起了腮帮子。现场却只听到各种长长短短、噗噗吱吱的声音从演播厅四面八方涌过来......


3



好不容易安静下来。佤族的姑娘和小伙子的民族舞蹈一下子又点燃了全场。



他们来自云南省沧源县沧源民族小学,他们展示的木鼓舞是一种佤族人民与神对话的独特舞蹈。“拉木鼓”是佤族群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整个村寨人都要参与其中。佤族人民视木鼓为尊贵而神圣的乐器,制作木鼓的日子被当作盛大的节日,称“拉木鼓”。他们用悬崖峭壁上的树木制作木鼓,这样能带来更多的吉祥。树木砍倒后全寨人都穿着盛装来拉木鼓,敲起铓锣,边歌边舞,场面极为欢快。


由于木鼓重达1.5吨,此次工作坊,我们没能见到。但是,现场的观众却有幸在现场见到、学到了另一种令人惊叹的佤族女子舞蹈——甩发舞



诚如“舞蹈是人类以肉体的方式最早开始的言说”。甩发舞来自生活,来自与天地、神灵的对话之中,将生活中的狩猎、纺织、跳新房、取新火、尝新米、播种、收割、婚嫁、等融为一体。姑娘们踏着强烈的鼓点甩动长发,动作优美潇洒,展现出佤族女孩热情奔放、粗犷纯朴的性格。


4



侗族的孩子却又是另一种风格了,她们将布谷鸟、蝉、猫头鹰、青蛙的声音,配合着韵律,唱进歌中,清新的多声部合唱让人宛如走进了大山深处。



这群手拉手的孩子来自贵州省高增乡县小黄小学,她们表演的这种珍贵的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叫做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从江县小黄村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5



八月的上海余热还未完全褪去,每一个“来自大山”的孩子却依然全程忍耐着高温,盛装出席。



西乌旗蒙古族第二小学和一小的娃娃们的长袍大概是全场最厚实的。按照内蒙的说法是,蒙古袍的穿着是一件极其正经、严肃的事情,穿袍子,一定要穿靴戴帽,以示最大的尊重。


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出场,七人一曲马头琴合奏《黑骏马》,放佛草原之风拂过耳畔。节奏变化之际,两位蒙古族小姑娘伴舞出场,离舞台不过半米,每一个动作、神情都清晰可见。从辽阔的草原到狭小的城市舞台,她们丝毫没有拘束。



随后的马头琴伴奏的蒙古长调《都仁扎娜》更是让人喜出望外。

 

人说,倾心听一曲长调牧歌,犹如站在苍茫草原向大自然倾诉。这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歌唱家称之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而美学家则称之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统一”。

 


蒙古族长调,有"草原音乐活化石"之称,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演唱不易。而眼前的小孩子,平均不过十余岁,草原年龄最小的长调歌手也在其列。一人领唱,其余人以持续低音潮尔,辉煌壮丽的气势扑面而来。



一曲唱罢,本次工作坊最热闹的互动——顶碗舞,差点没挤爆舞台。两位能歌善舞的蒙古姑娘姿态翩跹,时而大步屈膝转腰,时而迈出细碎的小步。可普通人学起来可就是两回事了。



顶碗舞具有很高技艺交融性,对表演者要求极高,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在此之前,她们已经练习了六七年了。


6



作为整个团队的明星担当,罗藏东智一登场便自带独特的舞台魅力。一首藏歌《吉祥的日子》,洒脱自信,犹如在高原信步一般。



而他随后带来的藏语Rap更是爆发力十足,惊艳全场。他脱下长袍,身体前倾,举手投足之间,已迅速切换为一个酷酷的Rapper。

 

其实藏语说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藏族人一直沿用歌唱加上旁白的方式记录、传承历史。可以说,藏语说唱完美地串起流行音乐和世界音乐。

 

藏族有嘻哈可神奇的罗藏东智并没有让止于他个人精彩的说唱。



最后,他邀请全场起立,在他的带领下跳起了雪域踢踏不得不承认,藏族地区传统的三拍子舞蹈,即便是在上海,在博物馆跳起来,也还是自带高原雄鹰般的自由感。


7



 


让民族艺术流淌进摩登都市,让孩子感动孩子。

 

当我们的孩子在补习班昏昏欲睡,回家吵着要玩电脑打手机游戏时,他们已经早早地投身到了保护民族文化技艺的努力当中来。年纪虽小,但他们身上有大山和草原特有的热力。透过他们的演出,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质朴的根源魅力。


8月21日上海艺海剧场,他们还将同佤族、纳西族、满族的小朋友们共同举办一场儿童情景音乐剧!


由专业的演出导演及舞蹈、音乐指导团队、志愿者团队倾力打造,8个民族、63名来自大山的少数民族师生,将带领观众一起加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演出。



在这场情景剧中,你能看到古老的文字、听到原始的传说,一起跳奔放的舞步,跟着辽阔的旋律哼唱并不明了的歌谣。你还可以纵身一跃,跳上舞台,半路杀出一场才艺的斗秀。


值得注意的是,演出将采用众筹的形式进行,所有的费用将专款专用,以支付本次汇演师生的往返交通费用。




进山啦!多民族儿童情景音乐剧

时间:8月21日( 19:15 - 20:30)

地点:上海艺海剧院 (静安区江宁路466号)

参与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与众筹


 

本期编辑/Moshuier

现场摄影/Sankin

我们是·文艺连萌·成员 覆盖千万文艺生活实践者

文艺连萌·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