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界面新闻
界面是中国最大的商业新闻和社交平台,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t0mbkeeper  ·  TikTok 果然硬刚到底,因为 ... ·  13 小时前  
t0mbkeeper  ·  回复@Skyey_d:模块和面板大都遵循统一 ... ·  13 小时前  
利维坦  ·  隐形习惯正在主宰你的生活 ·  2 天前  
纯银V  ·  慢鸽#24个人的2024年终总结#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界面新闻

上海政协委员讲出民营企业发展“大实话”

界面新闻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1-17 15:56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专题会议上政协委员们的建言,涉及上海现代化建设的多个方面,包括制造业转型、科创与资本结合、外资活跃度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以及国际消费城市的打造。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上海制造业转型

卢华基委员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建立信息共享智能平台,鼓励引进全球高端人才和技术,推动至少30%的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未来五年内提升剩余制造业水平。

关键观点2: 科创与资本结合

钱军委员强调科创、金融和商业融合需人才支撑,建议高校加强培养懂金融的技术经理人,同时解决股权投资面临的问题,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多支持。

关键观点3: 外资活跃度问题

李凌委员提到外资企业在上海租赁办公楼和研发园区交易量增长,但长期看外资活跃度下降。他建议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供便利政策,促进存量外资转化,提升上海吸引外资竞争力。

关键观点4: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章毅委员指出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创新不足,优质科研成果本地化转化难。他建议加速与国际标准接轨,制定专项规划,完善创新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关键观点5: 国际消费城市的打造

黄春华委员提出上海与国际主要消费城市相比有差距,建议加大国际化推广力度,创新融合业态,提升国际化公共服务保障,以吸引更多国际旅客来沪消费。


正文

图片来源:东方网
界面新闻记者 | 杨舒鸿吉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2025年1月16日,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专题会议召开,政协委员们围绕“聚焦建设 ‘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上海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主题积极建言。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上海肩负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示范引领重任。近年来,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基石,上海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卢华基委员建议:上海市政府激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和绿色金融为导向,提供高质量服务;建立信息共享智能平台,整合企业升级案例和大数据,促进技术交流与知识共享;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引进全球高端人才和技术,助力企业优化管理和技术升级。其目标是推动上海至少30%的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未来五年内提升剩余70%的制造业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何鼓励资本“投早”“投小”,引领科创与资本的有机结合?
钱军委员指出投资早期科创企业时,股权投资面临高税率与项目亏损不退税增加税负、退出机制复杂耗时两大问题。他建议税收方面借鉴国际惯例,设定一定期限按项目整体收益征税,将个人LP税率统一降至20%;IPO方面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多支持。同时强调科创、金融和商业融合需人才支撑,建议高校加强培养懂金融的技术经理人,通过在职培训为科创企业输送管理人才,助力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
韩汉君委员以“强化资本与技术创新融合,促成上海经济增长新动能”为主题,分析了上海在科技创新领域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他指出,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但上海在资本与技术创新融合方面存在三大问题:国有资本未能充分激发科技创新能力,而具有创新活力的民营企业却缺乏资本支持;上海科研经费投入增速慢、强度低,主要原因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国有企业不敢投、不能投,民营企业则缺少资本支持;上海缺乏具有国际视野和强大创新能力的本土科技龙头企业,导致创新产出长期徘徊在低位,难以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
韩汉君建议,加大国有企业管理及投资决策的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优化投资项目考核机制,使其适应创新项目的高风险特性,并消除项目负责人任期与创新长期性不匹配的影响;提高容错纠错机制的可操作性,细化容错纠错情形和条件,明确区分国有资产损失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如科研路线选择、市场变化等);完善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协同研发平台与机制,通过重大科技创新合作和科技资源共享,强化资本与技术创新的融合,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同时缓解民营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正向外部效应。
赵丽佳委员同样建议,鼓励民营资本积极投入三大产业,包括拓展投资渠道,优化政策环境,通过“母基金+子基金”模式吸引民间资本聚焦早期项目;推广实物分配制,优化股东结构,为创投基金退出提供灵活渠道;简化审批流程,设立股权投资机构服务专窗,提供“一站式”服务。
上海是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桥头堡”。
李凌委员提到,尽管2024年外资企业在上海租赁办公楼和研发园区交易量同比增长17%,但长期看外资活跃度下降,增量需求面临挑战。上海在外资存量规模和质量上领先,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有信心,看重市场潜力和供应链效率。他建议加大重点行业人才引进力度,提供医疗、子女入学等便利政策;对重大优质项目设立专项扶持方案,增加产业用地政策灵活度;在国家政策基础上,出台一揽子地方措施,设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促进存量外资转化;加强政府与咨询服务机构沟通,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招商奖励,提升上海吸引外资竞争力。
生物医药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成果不断涌现。
章毅委员指出上海在细胞治疗等前沿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创新不足,优质科研成果本地化转化难,研发成果外流。他建议上海创新政策,加速与国际标准接轨,在自贸区或虹桥商务区先行先试,留住前沿生物医药项目;制定专项规划,完善创新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合法合规投资通道,确保产业合理回报;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抱团出海,利用国际平台推动产品和技术输出,实现国际化发展。
去年上海推出240小时免签政策后,全年接待国际旅客456万人次,“韩国人周末占领上海”、“city不city”等文旅事件帮助上海进一步“出圈”。
但在黄春华委员看来,上海与全球主要国际消费城市(入境旅客数均突破千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外国旅客在上海人均消费约3500元,去年消费总额近150亿元,若能提升入境人数至千万人次,国际消费有望倍增。
黄春华认为国际推广不够精准有效,上海官方推荐的景点与国际通用语境中的吸引物重合度仅30%,且在全球最大订票网站GetYourGuide上,上海的付费产品数量远低于纽约、巴黎等城市,缺乏特色和创新;二是商旅文体展跨业态融合不足,缺少品牌影响力,如演唱会等文化活动未能形成类似“C-POP”的品牌效应,难以吸引国际旅客深度消费;三是各部门协同不足,国际化公共服务有待提升,如多语种服务和官方数字导览工具的缺失,影响了国际旅客的体验。

为此,黄春华提出三点建议:加大国际化推广力度,整合完善上海文旅局等官方网站和APP内容,鼓励涉外导游、外籍人士及高校师生参与推广;创新融合业态,开发具有上海特色和国际范的产品与服务,将“上海之夏”等IP与旅游节、艺术节、体育赛事等联动,扩大文商旅体展的聚集效应;提升国际化公共服务保障,升级AI数字导览系统,推出机票+餐饮、景点等一站式礼遇,并设立国际旅客投诉反馈机制,营造友好的旅游和消费环境,吸引更多国际旅客来沪消费。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