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泽新中国总部是方方正正的透明建筑,从建筑样式、装修风格到办公布局,它要体现的是施托舍克直接、透明、高质量的管理理念。
“我们处在汽车行业,这个行业的要求非常高,在这样一个行业里面要获得成功,我觉得严谨务实的工作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他说。
施托舍克还指出要用最有效、最快的方式实现这个目标。同时,他认为透明开放也非常重要。
他说:“我们的管理和生产人员只有在一个非常透明开放和高质量的环境里面工作,才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来,我们在全球的各个驻地的建筑风格都是这样。”
从共用的办公区域走过,我们无法分辨员工的层级。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同层级员工共享的办公区域。
“我们希望员工更关注于工作,而不是上下级关系。”在这个没有任何隔档的办公区域里,会议室也只为了隔音——玻璃墙壁和外部的办公区域也是连成一片。
实际上,博泽的员工工位不是固定的,每个人只有一个固定的储物柜,一旦要出差,所有办公用品装入柜子,办公桌就空出来共用。
“这样的设计也是体现了一种哲学,从建筑结构来说,我们在各个层级之间是没有阻隔的,而是连通的。”
这样的管理理念是40余年来一脉相承的。
1971年,23岁的施托舍克接手当时还名为“马克斯博泽金属加工有限公司”的家族企业时,他最先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取消了“分阶层用餐”——在那时,蓝领、白领与管理者分别有不同的午餐。
当施托舍克的姨妈把管理权交给他时,他担负的是这个人丁并不兴旺的家族的重托。
时间再往前一点。1968年,老博泽病榻弥留之际,最担心的或许是他一手创立起来的公司。
他的两个女儿都无心父亲的事业,而原本想要让女婿继承公司的心愿,也因大女儿吉塞拉·博泽未婚,爱好音乐的二女儿克里斯塔·博泽与一位指挥家——也就是施托舍克的父亲结婚而化成泡影。
不过,大女儿吉塞拉·博泽(Gisela Borse)没有让老人失望。她原本从事于新闻行业,但在她的一生中,她多次出于对家庭的责任感抛弃了个人计划,在1971年正式将公司交给施托舍克前,她从1939年起27岁起一直协助父亲管理公司——尽管她并不真正醉心于这项事业。
在老博泽病床前,大女儿承诺:“我会帮你管理公司直到60岁生日。之后,就要给施托舍克。”
虽然吉塞拉·博泽只是一位过渡期的领导人,但在她作为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期间,公司发展依然稳步攀升。
博泽开始生产马克思·博泽生前规划的座椅调节器。当时,公司最为看家的两个产品是电动玻璃升降器——博泽也是首家在欧洲生产电动玻璃升降器的公司,市场占有率高达70%;另一个就是座椅调节器。
1970年,博泽销售额第一次突破了5000万马克;1971年,则接近5500万马克。
姨妈交给外甥的是一个没有赤字、没有债务的,欣欣向荣的公司。
▲博泽新中国总部是方方正正的透明建筑,从建筑样式、装修风格到办公布局,它要体现的是施托舍克直接、透明、高质量的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