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学术信息速递 | 城市传播
本期,我们推送谢静教授的《连接城乡: 作为中介的城市传播》一文摘要,文章试图打破这种隔离主义的城乡观,从流动关系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传播中的城乡关联,并为建立城乡新型关系提出传播学的主张。在该文看来,城市传播已然超越了空间界限,在一个更为开放、流动的网络中建构或者解构关系,是与当今社会、技术形式更为契合的传播方式。
连接城乡:
作为中介的城市传播
(摘要)
谢静
传播革命引发关系革命。在传播技术层出不穷、传播关系不断重造的今天,我们如何理解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当关系转变,既往关于城市与乡村的想象是否还具有现实性?
以往的城市传播、乡村传播,大多被置于城乡分隔或对立的空间场景中,被理解为“在城市中”、“在乡村中”的传播。本文试图打破这种隔离主义的城乡观,从流动关系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传播中的城乡关联,并为建立城乡新型关系提出传播学的主张。
在本文看来,城市传播并非是在“与乡村对立的城市”中的传播,而是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它体现了城市作为汇聚、并置、交流之所的特点。更确切地说,城市传播已然超越了空间界限,在一个更为开放、流动的网络中建构或者解构关系,是与当今社会、技术形式更为契合的传播方式。
无论是夸赞城市的先进、文明,还是批评它远离自然、抛弃传统,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 城市和乡村处于一个线性进化的单一进程之中。然而,中西方城市史研究表明,这样的进化史观并不确切。城市的发展不仅构造了城乡网络,更构造了城市网络,并将城乡网络纳入其中。乡村之间当然也存在着沟通网络,但是正是城市网络将更大范围的人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多样、复杂的环球世界。城市是城乡网络中较大的节点,它们居于更加关键的位置,能够对更为广泛的地域产生影响;但从本质上说,城市与乡村并没有命令关系。剥去城乡话语中诸种意识形态因素,还原城乡之间复杂关联、紧密交织的关系形态,尤其是正确理解城市在城乡网络中的枢纽作用,对于引导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以及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城乡关系的影响因素中,人们较少关注传播的技术与媒介,而传播媒介和信息方式对于社会形态的影响已在其他领域日益成为共识。我们可以认定,正是传播媒介的支持或限制,参与型塑了城乡网络的形态。城市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交流系统”,城市与传播同构。大城市与小城市或乡村的差别并不是体现在它们所占据的地理范围上,而是传播范围的差距:“大城市最重要的本质在于超越其自然界限的作用”。传播媒介的变化,不仅影响着城市和乡村的传播形式,而且影响着相互之间的关系。卡斯特的“全球城市”概念反映了网络环境中都市形式与连结方式的变化,全球城市不是一个城市,而是一种新的空间形式,是一种流动空间,是信息时代的特点。
城市既是不同于乡村的一种生活方式,又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一种中介机制。从这一意义上说,城市传播并不是一种与乡村传播对照的传播形式,它兼有共识 与共处,实体与虚体,再现与仿拟,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包涵了部分被认定的乡村传播。在城乡网络中,城市是主导力量。但是中间景观的创造,最终是传播的产物,即汇聚、流动、变迁,正如在面对全球化的过程中,城市在流动空间和地方空间之间寻求平衡与合作,创造出全球城市的中间景观。中间景观的创造,也充分显示了传播作为中介过程所发挥的作用:作为中介的传播不仅产生新的连接,也改变连接双方,借助新农场、新农村,人们重新界定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和连接方式。作为中介的城市传播,同时也更新了传统的传播观念,为我们重新理解传播的实质和价值提供了新的场域。
作者简介:
谢静,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版权声明]
本篇文章发表于《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个人转载不在版权限制之内)。如公开出版机构需转载使用,请联系刊发杂志及作者本人获得授权。
[引用格式]
谢静. (2016). 连接城乡:作为中介的城市传播.
南京社会科学
(9), 10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