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意读书
北大法意读书--在这里,有好书,有良友,有故事。
51好读  ›  专栏  ›  法意读书

张嘉倩丨美国杜克大学法学院交换心得

法意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8-05-12 21:00

正文

Duke Chapel 杜克大教堂


读书篇


在美国与Uber司机闲聊,每每说出“I’m a law student”时,对方十有八九会露出同情的微笑。


事实上,美国法学院的课业压力确实名不虚传。因此,每位同学在选课时都会被要求与各自的advisor面谈并征得其同意,从而对每门课程的基本内容、难度及授课方式有大致的了解,量力而行。


美国的普通法体系以判例为基础,每节课前都需要阅读几十甚至上百页的案例并整理出case brief,且需要落实到对案件事实细节的把握。真正课上的时间与课下自主学习的时间相比,实在是九牛一毛。法学院的学生们之所以如此积极地完成课前预习,与教授的教学方法是息息相关的。美国法学院的大多数教授都乐于采用“苏格拉底教学法”,即在与学生的问答过程中进行教学。 教授们大都幽默风趣、思维敏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同时教学节奏也非常快。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的自主预习与课堂参与要求自然很高。开学前教务主任告诉我们,如果某节课你没有来得及看案例,就不要来上课了,因为你会根本听不懂教授在讲什么。在亲身体验过法学院的课堂后,我才切身认识到这句话一点不假。


教授们在课上绝不会重复案件事实和说理,只会就其中的关键点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强调。许多课上会有同学们闻之色变的“cold call”,即随机点名,就案件中事实与说理的细节进行提问。即便是做过充分预习的JD同学,也可能会被问到哑口无言。在这些讨论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美国普通法体系对于判决结果的重视,其实远不及其对于事实细节与论证过程的重视程度高。 法官、律师们在考虑一个案件时,不会机械地适用以往判例,而是会在综合考虑众多判例的事实与说理的基础上,进行一套逻辑自洽的严密论证。


对于交换的同学来说,与英文母语国家的同学共同学习,还要面对陌生的法律体系与教学方式,都是不小的挑战。来到这里后的第一个月里,我一直在看不完案例也听不懂课的绝望中挣扎,但随着学期继续,逐渐适应后,我也感受到了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我在这一学期内共选了公司法、证据法、比较法及法律写作与检索四门课程,所有课程均与JD和LLM同学一同参加。可以说,每一门课程都有着相当高的质量。例如在公司法的课堂上,一学期下来我们读完了700多页的casebook,学习了公司及合伙企业的组织形式、股东与董事关系、并购、收购等内容。 教授常常会补充大量关于案件事实的背景知识,引领我们思考不同的抗辩思路,甚至会与我们分享她和案件中代理律师的聊天记录。这些介绍让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书本上干巴巴的几行字,而是整个案件背后的全貌,也让我们不再机械地适用法律,而是去理解法律。再例如证据法的课堂。证据法是JD二年级的必修课,也是杜克出名的虐课之一。 这门课程的professor几乎是律政剧中女主角的范本,有着极快的语速和比语速更快的大脑,对于课程的安排条理清晰,对于同学的提问总能飞快地给出最准确的回答。对此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我在听完第一节课后,感到了深深的挫败。有趣的是,当挫败的我碰到另一位选课的美国同学时,他先我一步,惆怅地叹了口气,说道,“She’s so brilliant…I can’t even follow her…”但事实证明,随着逐渐习惯和付出努力,我们确实对美国的证据体系与对抗制的迷人之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取得了令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进步。在另一门法律检索与写作的课堂上,我则学习到了更多贴近美国法律实务层面的技能。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于引用规范的严格要求。我的一位JD同学就曾由于引注格式的问题,被教务主任专门发邮件提醒。 一学期内,我们只写了两篇完整的书状,但每一篇背后都是大量的检索工作与无数次精益求精的修改,也让我认识到了法律人对法律文本精益求精的态度。

图书馆

当考试周到来的时候,图书馆里每天都会人满为患直到凌晨,甚至会有人带上被子安营扎寨。我们会遇到3小时的当堂考试,用出极限的打字速度也很难完成所有题目;也会遇到8小时的take-home,泡在图书馆里一刻不停地写满8小时。考试的形式或许与国内不同,但考前复习的巨大压力总是相似,而当答题时使用的不是母语时这种压力就更胜一筹。但相应地,完成考试后也会有巨大的成就感。在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后,疲惫的我们我们集体奔向downtown,每人狼吞虎咽了一个巨大的汉堡给自己作为奖励。

考完试后的汉堡大Party


生活篇


杜克大学所在的城市名叫Durham。出发的第一天,我并没有如期到达这里。


由于恰好遇上美国的台风季节,雷雨交加之下,我的航班在芝加哥转机时不幸被取消。我磕磕绊绊地用还不甚熟练的口语改签到第二天,打算在机场过夜。零点之后, 我坐着空无一人的摆渡车在航站楼间闲逛,看着这座巨大的建筑褪去人潮后空荡的样子。偶尔遇到一位清洁人员,听他不无同情地抱怨一句天气。候机厅里,只有三五个和我一样的旅人各自打发时间,我也躺在一排椅子上睡去。这是我在美国度过的第一晚。

Durham美丽的风光

当飞机终于来到Durham上空,我看着身下绿油油的一片,以为自己来到了一座森林公园。事实上,Durham属于典型的美国小城市,风景优美、人烟稀少。 不同于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这里有着大片的森林和广阔的空地,每座建筑像是摊平在地上一般肆意利用着地理面积。正因如此,在这里没有车几乎寸步难行。


我住在一幢小木屋里,往返学校需要乘坐公交,在众多有车或住在学校附近的同学中算是一个“异类”。公交车每天只有几班,每当我不小心错过,面对“杜村”空无一人的“山路”总会感到欲哭无泪。但这也为我增添了更多生活体验。我的一位来自乌克兰的朋友Roman,就是在一次次等待公交的过程中认识的。他以前也曾是一名律师,现在在美国修读经济硕士学位。我们会分享各自专业、国家的趣闻,也会一起探索这个我们初来乍到的地方。这样的体验,是步行或开车无法带来的。


在杜克,学生们最引以为傲的事物之一便是其美丽的环境。在法学院北面有一座巨大的Duke Garden,其中的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在日全食的时候我们会聚集在这里,一起仰望天空。校内标志性的建筑是Duke Chapel,一座尖顶大教堂。每到傍晚,伴着昏黄的灯光从图书馆中走出,听到教堂钟声敲响,便令人感到静谧与平和。在这里呆的时间越久,就越能感受到它的美。

Duke Garden

我的交换之行中,另一个宝贵的收获便是在这里认识的朋友们。作为交换生,我们要与美国本土的JD同学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LLM同学共同学习、生活,我也因此结识了 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我们之间有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有着作为同龄人共同的快乐与沮丧。我来自葡萄牙的朋友Maria会与我一路探索Durham当地的各种美食,分享家乡的风景与习俗,会和我在深夜空无一人的市中心散步谈心,也会在考试前专程来给紧张的我一个大大的拥抱。与我合租的姐姐养了一只小猫,五个月来,他从一开始矜持的距离感,到后来每晚躺在我肚子上呼呼大睡。在异国他乡难免有孤独的时候,他的陪伴曾在无数个深夜给我慰藉。出行在外,能见识到各色各异的文化、习惯与知识,更能感受到无数温暖与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