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发布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学术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尔滨日报  ·  哈尔滨上榜“异地用户玩乐消费TOP10城市” ... ·  昨天  
畅赏黑龙江  ·  春节火热!黑龙江成顶流 ·  昨天  
畅赏黑龙江  ·  春节火热!黑龙江成顶流 ·  昨天  
哈尔滨日报  ·  【新春走基层】三鲜水饺日售超3000份|百年 ... ·  2 天前  
海伦融媒  ·  -40℃?!真的!冷得很“突然”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预告|【文研讲座343】肖铁:“声音的洪流”——群众之声与现代中国作家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 公众号  ·  · 2024-06-21 09:30

正文

文研讲座343


“声音的洪流”

群众之声与现代中国作家



时 间: 2024年6 月24日(星期一)15:30

地 点: 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

主讲人: 肖铁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 副教授

评议人: 冯淼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主持人: 姜涛

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



内容提要

群众的崛起是中国二十世纪革命性转变中最激动人心的核心叙事之一。作家标榜自己为文化、政治的先锋,他们不仅讲述群众的故事,更以群众的名义,替群众发声,这种替他人发声的书写可视为一种腹语术(ventriloquism)。我希望通过阅读二十到四十年代现代中国作家对群众之声的描述,讨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们是在何种想象情境中或概念预设下听见、记录、传递群众之声的,并探究其中发声与噤声的吊诡。我所关注的是在现代中国,群众之声的书写是如何被问题化的以及这种书写的不同形式,关注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讨论群众与其代言人、声音与书写、语言与权力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在现代中国作家们的笔下,书写群众之声的合法性源自于所写声音的重要性,可是他们又同时强调,之所以有必要进行这类书写却是因为群众需要借助文学而发声,也就是说赋予写作合法性的群众之声只有通过知识分子的书写才能变成可以被听见的声音,理解这其中的吊诡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现代中国作家在书写革命群众时对声音的偏执迷恋,而且启发我们质询那些讲述革命中国的故事背后可疑的叙述基础。



主讲人简介

肖铁

芝加哥大学博士,现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比较文学系副教授,2019年秋季学期为北大文研院邀访学者。出版英文学术专著Revolutionary Waves: The Crowd in Modern China (Harvard, 2017)”,该书中译本《群众: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书写与想象》将于近期出版。另著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集若干,译作有卡佛《大教堂》和巫鸿《废墟的故事: 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主  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