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能源新媒
《能源》杂志官方微信。深度关注能源经济现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能源报  ·  能源早新闻丨重大进展,突破万亿立方米! ·  3 天前  
储能与电力市场  ·  陕西调频细则征求意见:里程报价上限15元/M ... ·  3 天前  
储能与电力市场  ·  陕西调频细则征求意见:里程报价上限15元/M ... ·  3 天前  
中国能源报  ·  能源早新闻丨郭洪波辞职 ·  4 天前  
南方能源观察  ·  输电价格机制如何服务大型风光基地电力外送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能源新媒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纠偏新能源内卷式竞争、为碳双控铺路

能源新媒  · 公众号  · 能源  · 2024-12-13 19:44

正文


文/王秀强

《能源》杂志副总编辑、领航智库研究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总结2024年工作,部署2025年主要任务。在宏观经济运行的战略布局上,2025年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


能源作为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能源产品能否实现清洁、稳定且可持续的供应,已然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2025年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沙戈荒”基地开发

不能单边突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提出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项目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是光伏+生态治理结合的典范,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驱动力,也是推动能源技术革新、拉动产业投资的主要引擎。


根据国家能源规划,到2030年规划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基地总装机容量达到4.55亿千瓦。目前,库布齐、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等多个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提升,电力系统面临的波动性、不确定性增加,电力系统的运行成本正在不断提高。建立电力系统成本传导机制是能源系统发展的新命题。


鉴于新能源基地项目与负荷错配,电力外送受输电通道资源和电网接入能力制约。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配合的经济发展战略,新能源基地项目开发不能单边突进,需要考虑全国电力流优化发展布局、清洁能源基地规划建设时序、受端电力市场空间、技术经济可行性等多重因素,消纳利用才是实现新能源基地环境价值的核心。


随着国内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攀升,能源系统稳定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特点,对电力系统的调峰、调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能源在提供调节和支撑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但如何实现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有效协同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沙戈荒基地大部分处于水资源匮乏地区,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可能引发长期水资源短缺和生态风险,这也是基地项目开发建设进程中需要重视的议题。


在国家“双碳”战略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凸显绿色转型的迫切性。新能源基地开发仅是绿色转型的路线之一,分布式能源的开发利用,煤炭、煤电、油气等化石能源的低碳转型也是必不可缺的部分。




纠偏“内卷式”竞争,

防范新能源系统性风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


新能源产业是内卷式竞争的主要领域,尤其是风电、光伏、储能等装备制造环节尤为典型。在双碳战略的引领下,新能源进入规模化增长的黄金时期,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能扩张创造了条件。


在产能无需扩张之下,大量供给进入市场,新能源产业供需严重失衡。以光伏产业链为例,2024 年底国内多晶硅产能280万吨左右,按照1GW 光伏组件需要0.25—0.3万吨硅料测算,对应的光伏组件产能为933-1120GW。而2024年全球光伏组件需求预计575GW,硅料产能严重过剩。自2023年起,硅料价格由30万元/吨,下降至当前的4万元/吨左右,光伏组件价格随之由2元/w下降至当前的0.7元/w左右。受此影响,光伏产业链陷入集体亏损,进而步入内卷式竞争的恶性循环。


风电、储能两个行业也陷入与光伏相同的内卷式发展困境,产业链上下游集体亏损,项目业主、EPC总包方、设备制造商、金融机构之间的“三角债”问题多发,新能源设备安全风险加大,新能源发电全生命周期的运营效率大打折扣。行业内统计,近三年以来,风机倒塔、叶片故障、电池片隐裂和功率异常衰减等问题愈加突出。


殊不知,新能源产业的繁荣背后,是国家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市场竞争、产业链协作等多重因素助力,最终由全社会提供产业支撑。内卷式竞争带来的大量沉默成本、债务违约、国际秩序失衡等问题,也将由全社会承担。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也是有效防范化解能源领域系统风险、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手段。



碳足迹管理是碳

“双控”的底层逻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并强调“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碳市场具有控排企业履约、碳资产价格发现、碳资产创新的功能;完善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和认证制度是则碳“双控”制度实施的底层逻辑。


全国碳市场运行三年以来,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但是,我国碳市场仍是政策市,交易活跃度不高、碳市场流动性不足、碳市场金融属性偏弱。


从交易总量看,三年以来,我国碳交易总量5.55亿吨,远低于欧盟碳市场每年90亿吨左右的交易规模。从碳价格看,现阶段国内碳资产价格为100元/吨上下,与欧洲500元/吨的价格相比,存在巨大的价格差。


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需要扩大碳市场交易的规模,增强市场流动性,扩大碳配额履约的范围;健全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减少政策对市场的干预;打通碳金融现货和衍生品的交易限制,基于碳资产开发碳期货、碳期权、碳债券等金融产品;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积极与全球碳市场接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近年来,产品碳足迹是全球贸易壁垒的关键。欧盟等近几年陆续出台的立法对企业及产品的碳排放和碳足迹管理也开始进行监管,如《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碳边境调节机制法案》《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等。


建立国际统一的碳足迹管理和碳标识认证标准,是规避贸易壁垒、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碳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碳足迹管理和碳标识认证标准也成为全球范围内“新型基建”的重要形式。


此前,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发布与国际接轨的国家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初步构建,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初步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衔接取得积极进。


基于此,中国与全球碳市场接轨才具有物理基础。2024年11月12日,COP29会议批准了6.4条款,是全球统一碳市场建设的历史时刻。6.4条款将使中国的CCER机制、碳信用交易等与全球市场接轨,一方面可以获得绿色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国际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向全球输出中国碳信用,提高碳资产估值。



· END ·

欢迎投稿,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推荐阅读:

《新能源决策参考》(246期)

国家支持电力新型经营主体创新,虚拟电厂等可以豁免电力业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