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买房子的人又要笑了
今天(3月10日)上午,央行行长周小川率三位副行长易刚、潘功胜、范一飞在北京接受了记者采访。路透社记者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去年住房贷款在新增贷款接近40%的比例,今年会不会有所改变?
周小川的回答是:
去年,房地产信贷里面增长比较快的主要是个人购房贷款。个人购房贷款的增长,一方面有助于居民买房子,同时,在一些城市特别是三四线城市住房库存比较多,有助于降库存。总体来说,住房贷款在中国还会以相对比较快的速度发展,但是确实要适当平衡。随着住房产业的政策调整,估计会适当放慢。
知名财经评论员刘晓博点评道,今天央行的新闻发布会释放一个信号:此次两会,虽然大家都强调房子是住的、不是炒的,但无论国土部、住建部、央行、银监会,都对楼市呵护有加。银监会直接表态,希望楼市平稳,这样有利于金融安全。此次央行再次表态,房贷还会快速增长。人大则表示,今年没有把房地产税纳入立法规划。
虽然,中央给楼市打了一剂强心针。但3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月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其中CPI的同比涨幅让人震惊,竟然只有0.85%!
0.85%是什么概念,我们可以先看一张图:
可以看出,今年1月出现了跳水走势。国家统计局的解释是:第一,食品价格出现了回落;第二,节后出游人数减少,机票、酒店、门票等价格大幅回落。总之,是在强调今年春节前移到1月的因素。
但另一方面,PPI却势如破竹,同比继续大幅飙升:
PPI同比涨幅达到了7.8%。在工业品出厂价格这样大幅反弹的情况下,CPI竟然大幅跳水,这不能不让投资者担忧一件事:
前一个阶段,几乎被机构投资者普遍认同的“周期复苏”很可能只是“南柯一梦”,至少是复苏的强度远低于预期!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正常来讲,是PPI先热,然后CPI跟着热。
涨价也意味着相关行业人员的薪水增加,这些薪水增加的人,到了市场上就摇身一变,成了消费者。工资涨了,自然也愿意高一点价格,购买产品和服务(CPI)。
如此一来,经济就形成了一个正循环,GDP增长,政府高兴,大家都开心。
但是,现在是什么情况呢?PPI在涨,CPI在跌!
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消费者不接受涨价,除了极少数个别的厂家,凭借垄断优势敢于提价之外,大部分产品都不敢涨,怕消费者不买。
消费者为什么不接受?你们不少人已经涨工资了啊,水工、电工、泥瓦匠一个月都能拿到2万,那就只有外一种可能。有一种东西,涨的比工资更快,并且让人们背上了过重的债务负担。
那就只能是房子。
很多人一年所涨的那点工资,还不够房价一个月的涨幅。高层一再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但目前,仍有某些一二线房价在炒作。
恐慌之下,一二线房价似乎还要涨。所以,眼下某些一线城市的房价快涨之声又起。
不过,今天CPI的断头跳水,则显示,这样的上涨,是极其危险的。
亲历房价故事:若大多数年轻人想都不敢想,社会定要反思
作者:王国华
1997年大学毕业,我在长春工作。一室一厅的房子大多租金五六百,单间三四百。我的工资六七百,在同学中算是高的。一半工资拿出来租个单间很正常。有个同学工资才三百多块,理论上讲租房都不够。
这样晃荡了两年,女友毕业考虑换房子了。我为省钱,带女友去看了某大学家属楼里的一个单间,厕所和厨房都是跟别人共用的,月租一百七。我觉得还可以接受,女友没说什么。第二天一早,她哭着来找我,说不想住这样的房子,父母来连个打地铺的地方都没有,太寒酸了。
人家愿意跟我过日子,起码要给她一个过得去的生活。我在繁华的桂林路找了个一室一厅的房子。月租六百,可以半年一交,仅需3300元,折合每月五百五。当时我刚跳槽到一家报社,月薪五百九十元。
如果你不想过太委屈的日子,那就先满足自己,先住上五百五的房子,再想五百九怎么生活。
搬家那天,一个文友带着新婚妻子来看我,我说,房子小了点,人家两口子异口同声地说,“嗯,确实憋屈,凑合住吧。”
原来,文友入赘到高官家中,高官住的是四室的大house,家里还有警卫员呢。但不久他们就离异了,原因不清楚。但一个北方男人,自己不掏钱买房,寄居在丈人家里,总觉不太心安理得。
不要说那时房租高是因为商品房少,住房紧张。房东出租首先要考虑自己的成本。他的心理预期如果是两千块,即使降到一千不亏本,他也不租给你,宁可空着。反正目前中国的房产几乎没有持有成本,他们干嘛要救济你。
我自己买房是在2000年。那时商品房刚刚兴起,而我所在的东北地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房价两千多一点,比石家庄、济南之类的二线城市似乎还高。
偶尔在图书馆翻阅《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之类,发现深圳房价三四千元一平米,实在太贵,感觉不在同一个世界里。当时省城的平均工资已经一千多,而全国通行的理论是,一个月工资可以买一平米房子才是正常房价。但这种理论大概持续了三四年便烟消云散。
我花二十多万买了第一套房,首付三成,其余按揭。当时稿费好挣,我一年时间就把贷款还完了。2007年孩子上学,需要独立单间,我又借钱买了第二套房。后来在文坛小圈子里流传我用稿费买两套房子的故事,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我的经历不足为训,不过当时房子确实好买一些,我身边有不少工作三五年就能买房子的人,在北京、深圳和天津的朋友、同学大体如是。
购买方式跟今天差不多,就是自己凑一点,父母凑一点,亲戚借一点,然后用工资还按揭。总体上看,无论房价高低,购房者都是跌跌撞撞,跟头把式,没有一个从从容容的。
所以今天房价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买房时的状态。如果绝大多数年轻人连想都不敢想,整个社会肯定要反思;如果不少人还敢比划比划,那就证明房价还不算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