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实录:
王宏宏:衢州市体育中心工程-三馆及配套工程项目,是浙江省2026年十八届省运会的主场馆,目前项目进度正在稳步推进之中。这个项目是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马岩松操刀,遵循“山水建筑+运动主题+生态低碳”的设计理念,设计结构新颖,技术难度极大,施工工艺复杂,如大环梁、密肋梁壳体屋盖、多曲率钢组合屋面、多曲面大坡度覆土草坡等没有形成成熟的施工工艺,需经过研发成功后再正式实施。该项目涵盖三大技术难题:第一是超大直径预应力清水环梁结构、第二是大跨度密肋板壳屋盖混凝土结构、第三是大面积的覆土建筑。
体育馆大环梁施工难点:截面为6.3米x4.3米、形状内弧外斜平行四边形、梁内钢筋和预应力波纹管排布较密集、高性能砼、环形435米预应力钢绞线连接方式、预应力张拉后砼截面保证均匀受压、支撑系统属于超高和超限等,因此大环梁的施工质量和安全风险非常大,任何一个疏忽,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失。
团队带着敬畏心,高度责任感、用科研态度去做这个项目。
项目于2023年2月开工,当时我们团队对大环梁结构施建没有经验,只能靠摸索和反反复复地研发试验,整个团队针对大环梁施工难点,开始全力攻坚。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我们管理团队集思广益,经过几轮的讨论会,最后决定现场先实作一个1:1的实体试验段。试验段施工期间每天早上,我就去试验段工作区查看钢筋制作及绑扎、模板安装、预应力波纹管及锚具安装、砼试配等一系列工作的进展情况、技术和实施堵点,现场能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组织管理团队和班组长在会议室开会研讨解决。
在这个试验段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聘请了专业技术团队对砼配合比在当地就地取材进行适配;聘请了专业监测团队,对砼温度、钢筋应力、模板侧压力、预应力张拉过程等数据进行监测;我们还跟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建模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同时组织相关合作单位、专家、设计院等相关人员定期召开技术研讨会,根据试验数据和实体实施效果,反复不断修正施工方案。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天召开现场 “碰头会”,团队经过六个月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在7月底试验段圆满完成,达到了预期效果。那一刻,团队都认为所有付出是值得的。
到了2024年年初,我印象还比较深刻,那会衢州天气冷得不得了(是衢州近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1月9日,大环梁首段正式开始浇筑,浇筑期间,为了确保质量和进度有序进行,项目经理亲自挂帅,分7个小组(施工、技术、质量、安全、交通协调、物资、后勤保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施工员和技术员每天必须6点准时到现场,协调泵车站位、核查工人和机具配置,另外还要监测砼坍落度及扩展度数据情况。第二天再开复盘会,梳理前一个施工段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研讨应对措施;我给管理人员及参建单位提出口号:“把每个施工段当作首段对待”,确保每个施工段的浇筑质量。每段混凝土浇筑时间约18-20小时左右,大家连续奋战,全程现场值守指挥及旁站,经过两个半月努力,到3月21日,12段大环梁砼全部顺利浇筑完成。
蔡鲜平:刚才宏总说到大环梁浇筑,我突然也想到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那会儿是大环梁第二次浇筑的一个晚上,因为浇筑过程中不能停,必须连续作业,所以即使是晚上,各部门员工也都还坚守在岗位上,紧盯现场混凝土的浇筑、振捣、收面。负责巡检的质量员老林按浇筑分工做着检查,浇筑进行到一半时,他拿着强光手电筒检查焊缝,突然扫过的一道焊缝映射出一道蝴蝶状的阴影,随后就听到“咔咔”的异响。他马上拿起对讲机就喊着“停止浇筑!停止浇筑!”,我们一听就知道有突发情况,立刻赶过去了,到了之后我们商讨解决方案。
现场情况是怎么样呢,有个焊缝位置非常隐蔽,常规的机械臂够不着。这时候现场负责的工人站出来了,他说他戴好安全带可以钻进去焊。经过评判后,同意他的方案。他就钻进架空层,一点一点地点焊,我们在外面看到火花一点点溅下来。工人师傅在里面作业了一个多小时,才从狭小的空间里缓慢爬出来,那么冷的天,衣服都湿透了。看着辛苦的工人师傅,我当时心情特别复杂,心里就想,这才是团队,有管理人员,也有工人师傅,遇到困难了,谁都没说不行,就是想尽办法把眼前困难解决了,就冲这个态度,我也相信咱们这个项目必须能做好。后面浇筑一直持续到凌晨,大家谁都没停。我真心地感谢我的团队,感谢每一个为项目全力付出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