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现在全国年轻人分两批,一批在甘肃天水吃麻辣烫;一批就在河南开封找对象。
这段时间,河南开封万岁山武侠城的“王婆说媒”被游客热捧,天南海北的网友从线上追到线下,奔赴千里赶到开封。有网友说,不是《非诚勿扰》上不起,是“王婆说媒”更有性价比。
“王婆”在各大社交媒体走红,受到年轻一代的追捧,“月老手下的销冠”“没有说不成的媒”“开封爱情魔法师”,还被网友亲切称为“干娘”。“王婆说媒”为何圈粉年轻人?“王婆”究竟共鸣了谁的情绪价值?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在传统文化语境中,“王婆”是一个能说会道、诙谐幽默的形象,
一个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在开封万岁山武侠城,
“王婆”化身“媒婆”,
身着古装,头戴发髻,手持红绳,开启一场场属于
年轻人的相亲秀
,
给
游客
带来
丰富
饱满的
情绪价值。
看节目效果就知道年轻人有多喜欢。景区人流量巅峰达到了上万人,一到节目表演时间,墙头山头、对面茶楼,黑压压挤满游客。数据显示,开封清明小长假订单量同比增长超5倍,入围清明小长假“黑马旅游目的地”第三名,目测清明节的流量已上路。
参与互动,让游客乐起来。
“说媒拉纤”在王婆这里只是一种互动方式,吸引力在于娱乐性。她与观众互动的方式就是一个字——玩。而这正是当前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松弛感、有意思。王婆以接地气的方式,为游客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人们即使不为相亲而来,也能在欢笑中释放压力。“有点急事去趟开封”成了全网热梗。
火爆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参与感。与景区里惯常的演出不同,它是双向互动而非单向度的看和听。在舞台上,王婆凭借幽默的语言、热情活跃的台风、超强的控场能力和机智的应变,适度调侃,氛围轻松活跃。这是一件非常即时满足的事——你说完,观众立马就笑。现场即兴发挥,用相声术语说,全是现挂,给了台上和台下游客参加实景游戏、玩相亲“剧本杀”的新奇体验。
情感共鸣,让心灵动起来。
不是年轻人不相亲,而是相亲平台太虐心;不是年轻人不想爱,而是爱在心底口难开。现在年轻人对相亲避之不及,一方面是对家人过分插手的抵触,相亲变了味,成了走流程、做任务;另一方面来自相亲中的尬聊、相貌学历职业被“明码标价”。
“王婆说媒”爆红还在于说媒说到了年轻人的心坎上。
没有剧本演绎,没有话术摆拍,观众全凭自愿参与。在王婆的引导下,男女双方敞开心扉,共同寻找心灵的契合点。这种真实可信的交流方式,化解了相亲因为“被安排”产生的不适,让双方都能从对方身上获得情绪价值和精神满足。
文化创新,让传统活起来。
开封作为“八朝古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书法名城等,承载了“宋文化”千年文脉,至今绵延不绝;近年来更是坚持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持续扩大“宋文化看开封”品牌效应。“王婆说媒”的出圈,与开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无相关。
“王婆说媒”打好了一张民俗牌。扑面而来的市井气和烟火气让整个节目变得生动。说媒是自古流传下来的民俗,再加上“王婆卖瓜”的俗语,这让“王婆说媒”IP自带文化味。节目将文旅、文创巧妙融合,给游客生动还原了宋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浓浓的市井生活气息。
王婆说媒 图源:万岁山武侠城
“王婆说媒”火爆出圈,不少网友说:“开封,‘泼天富贵’要接住!”先不说“泼天富贵”,我们不妨来盘一盘,“开封王婆”的出圈爆红,到底触动了哪些人?切中了这些年轻人的哪些情绪诉求?
当下,文旅“出圈”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无论是互动、情感共鸣还是民俗创意,它都指向了最根本的——人的体验和感受。淄博烧烤、洛阳汉服、“尔滨”冰雪、天水麻辣烫,再到开封“王婆说媒”,各地文旅的花式整活让人目不暇接,但真正让游客直呼“上大分”的操作,还在脚踏实地塑造良好的旅游体验上。
毕竟,文旅是一篇关于“人”的大文章,能让年轻人从踏上旅程的那一刻,就充满松弛感,感觉到好玩、有意思,这才是网红IP最可遇而不可求的灵魂。
松弛感不可或缺。
过去,人们眼中的景区,或是自然的巧夺天工,或是历史的厚重遗存。如今,人们心中的“5A景区”,可以是坐上高铁去天水吃一次麻辣烫,去贵州台盘村看一场“村BA”。
这其中的奥义在于,通过景观或者说是旅游场景,塑造了一种氛围、一种松弛和美好的感官体验。天水麻辣烫火的是人间烟火气,“特种兵旅游”火的是没有售价的青春,Citywalk火的是慢节奏的悠闲,简单来说,体验才是最美的风景。
好玩才是硬道理。
文旅产业不仅需要专业的演出,更需要有温度的人文关怀,“王婆”说媒不拿剧本,谁也不知道下一题是什么,答案来自现场观众,颇有开启爱情盲盒的好玩刺激感,一口一个“乖”地喊着天南海北的年轻人,这股河南长辈的亲切劲儿,让温情溢满千里之外。
文旅市场新玩法层出不穷,可我们会发现,城市温度、城市气质等拟人化的表达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对某个城市旅游体验的描述中。如果顺着这样的思路思考,文旅市场虽然迭代极快,但根本可能就俩字:抓人。谁能抓住游客的心,谁能让游客留下一句“好玩”,谁就赢了。
情绪价值得拉满。
在“情绪价值”成为热词的今天,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更趋情绪化,文旅爆红的颗粒度也越来越细,可以是一串烧烤、一碗麻辣烫,可以是一场演唱会、一家超市,也可以是“王婆”“张婆”“李婆”这样的一个“人”。
当下,文旅正在与社交媒体深度绑定,激发游客出行意愿的触点越来越小,旅游也从单纯的“俯察品类之盛”,变成了带有社交属性的活动。
观察文旅内容的种种传播现象会发现,人们社交与自我呈现的需要,是创造和维持热度强大的驱动力。在社交媒体上,“美图+短视频+玩梗”,让人际交流中的温情与善意得以传播和放大。归根结底,促成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与人有关、与好不好玩有关。
游客在开封游玩 图源:开封网
互联网
时代
,
赋予
了
更多
人
成为
“
主角
”
的
机会
。
近年来,
景区
NPC
爆火的
现象
层出不穷
,
一个人
就能
带火
一个
景区
甚至
一个
城市
。
远的,有西安“不倒翁小姐姐”、《盛唐密盒》“房谋杜断”、成都欢乐谷“唐僧”;近的,有吉林长春动植物公园“雪饼猴”、清明上河园“丐哥”、万岁山武侠城“王婆”……短视频+直播的内容传播趋势下,景区有了更多发掘文化元素、创新互动项目的抓手。
“王婆说媒”无疑是一个接地气、效果佳的“文旅文创融合”案例。当我们谈“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不是简单组合拼贴,“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想要打出一张漂亮的“文旅文创融合”牌,关键是要把握好“文”与“旅”的契合点。
这个契合点就是找准本地最具开发价值、最契合游客心理的文化因素,通过创意与旅游结合。
当然,再好的文化创意都需要“人”来实现,再美的城市空间,也要靠“人”来打造。这个“人”,是城市管理部门,是文旅服务人员,是文旅目的地市民,也是身处城市中的每一位游客,文旅就是一场人与人的“双向奔赴”,情绪价值拉满了,一切便水到渠成。
值班
编
辑|
王可
新媒体文案怎么写才有看头?
辛苦拍摄的短视频为何没人点?
各平台账号涨粉越来越难?
策划方案怎么总是差点意思?
......
针对大家遇到的各种难题,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推出
新媒体策划及运营、短视频制作及运营、舆情分析及风险处置等培训课程
,去年开班13期,
合作单位包括
政府机构、媒体、企事业单位
等,
参训学员500余人,均满载而归。
今年,更多量身定制的培训课程陆续上线,欢迎前来新京报交流,一起进步。
提供融媒课程定制服务,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和预期的学习方向,量身打造专属课程。
培训期间,跟班学员以现场观摩、全程参与、互动交流等方式“沉浸式”跟班学习。
根据培训学习内容,围绕重点工作策划宣传方案、拍摄作品,导师现场点评,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