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发布图书馆信息,提供咨询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ioArt  ·  Sci ... ·  2 天前  
生信菜鸟团  ·  DNA语言基础模型,从DNA序列中准确预测分 ... ·  3 天前  
生信宝典  ·  iMeta | ... ·  3 天前  
生信人  ·  好的临床问题,意味着更少的分析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学科新书 | 张洪忠:《智能传播学:技术原理与应用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 公众号  ·  · 2024-06-24 15:08

正文


学科新书推荐 | 《智能传播学:技术原理与应用研究》


今天,社交机器人、数字虚拟人、智能剪辑等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应用已经是常态, 智能传播 也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并正式成为新闻传播学科七大二级学科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专门开设了智能传播课程, 张洪忠教授 等专家的最新著作 《智能传播学:技术原理与应用研究》 近期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第30届BIBF亮相,小图在这里和您先睹为快!



《智能传播学:技术原理与应用研究》

张洪忠 王袁欣 著

2024年6月

书籍目录


编辑推荐

作为智能传播学课程的教材,本书主要面向对智能传播较为感兴趣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此外,本书也适用于对数字技术、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兴科技应用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尤其是想要更多地了解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发展的读者,可以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融合特征,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分析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应用,贴合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趋势。本书围绕智能传播的技术、应用以及实证研究展开,将智能传播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应用对象进行详细剖析,力图将技术原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阐释清楚,并辅以贴近读者的实证分析和中外学界的主要观点,帮助读者明确智能传播的研究内容。


作者后记

《智能传播学:技术原理与应用研究》出版之际,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洪忠教授为本书撰写后记 (节选)


《智能传播学:技术原理与应用研究》

后    记


传播学的学科边界在哪里 ?在我看来,传播学是关注信息流的特征、规律、对社会影响及规制等问题的学科。 简而言之,信息流在哪里,传播学就在哪里。


在传统媒体、PC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流通与人工智能技术还没有建立直接的联系,但 从2012年开始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智能传播开始成为信息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12—2014年,我团队基于PC互联网流量做大数据项目“腾讯汽车指数”,明显感觉到PC互联网的流量有明显下降,信息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流转向移动互联网以至于到2014年年初我们无法继续基于PC互联网数据开展研究。2012年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推荐算法影响信息分发,进而建立在推荐算法之上的应用在短视频、电商等平台被广泛使用。也就是说, 流量转向了基于智能技术的移动端 。可以说,2012年是我国智能传播的真正开始之年。

跟随信息流的变化, 智能传播也成为我学术研究的一个主要关注点 ,学术活动也随信息流转向这个领域。在2014—2015年,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30多场“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沙龙,大家分享的话题逐渐集中到智能传播技术领域。2015年,我受相关部门委托写一份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对媒体行业影响的报告,团队开始较系统地介入到智能传播研究领域。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微软亚洲工程研究院联合成立“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实验室”,实验室的一项工作就是联合举办“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大讲堂”,邀请智能传播领域的专家进行分享。同时,我团队的6位硕士和博士同学以实习生身份进入微软和工程师团队一起工作,从产品设计角度,参与了微软“小冰”的机器写作项目。2018年7月,微软发布“小冰白盒写作辅助工具”。当时这个机器写作项目对我启发很大。


2018年夏天,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办的中文信息学会社会媒体处理专委会(SMP)年会上,刘挺教授邀请我做了一个特邀报告,主题是关于社交机器人与舆论干预内容。会后,刘挺教授建议我牵头在SMP下成立社交机器人专业小组,小组包括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非常前沿的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黄民烈老师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新锐的计算机领域学者张伟男老师。我们三人在接下来的三四年里,举办了4场社交机器人论坛以及3届社交机器人群聊比赛等活动。

今天, 社交机器人、数字虚拟人、智能剪辑等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应用已经是常态,智能传播也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并正式成为新闻传播学科七大二级学科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专门开设了智能传播课程。在此基础上,我和王袁欣博士一起进行整理和书写。参与课程的博士生也参与了课程讨论工作,这本书包含了各位参与课程同学的付出! 我的研究生帮助作了研究框架图,在此谢谢各位同学!


本教材的出版恰逢 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大模型的迭代时间点 ,大模型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智能传播的一些原有模式,由于是一个新现象,研究还较少,本书只有少许提及。我们会继续关注这一变化,后续不断更新教材内容。


另外,还有两点需要请求大家帮助:一是对教材内容多提一些意见给我们,帮助我们更好地丰富和完善内容;二是本教材引用了大量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写作过程中稿件反复修改,我们两位作者之间也采用修订格式完善,如果引用地方有挂一漏万之处,还望指出和包涵,后续版本会及时完善。

张洪忠

2023年11月12日

于北京慧忠北里


作者介绍

张洪忠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 主任。研究方向为智能传播、传播效果测量、传媒公信力等。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青年项目和艺术学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以及相关部委多项委托项目。发表英文学术论文近20篇,其中多篇为SCI、SSCI论文;中文学术论文140余篇,多篇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出版专著5本,参编图书近10本。

王袁欣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学士 ,北京大学传播学博士、美国西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为智能传播、计算传播、健康传播。在《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等新闻传播学领域CSSCI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在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曾获美国传播学会(NCA)第106届年会最佳论文奖。


获取渠道


本书已在通往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的路上......请您及时关注。


以上内容部分转载自公众号:新外大街拾玖号

馆藏张洪忠教授著作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