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华古玩网
网罗鉴藏知识,藏界趣闻,行业内幕,历史揭秘,文化知识等诸多内容。在趣味之中陶冶情操,是文化爱好者,古玩爱好者,资深收藏家的必备微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华古玩网

从通缉犯到全民偶像,这对雌雄大盗,死后2万人送葬

中华古玩网  · 公众号  · 古玩  · 2019-10-22 17:30

正文

点击蓝字↑中华古玩网,关注艺术信息!


无论哪座城市,都市传说里永远有黑帮故事的一席之地,而美国历史上著名雌雄大盗邦妮·派克和克莱德·巴罗,也被部分美国人民追捧为心目中的英雄。


很多无良的青少年也都梦寐以求的想加入“巴洛帮”,但在警察的眼中,却是两个不折不扣且伤痛脑筋的眼中钉。



1909年3月21日,克莱德·巴罗出生在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农民家庭,家中一共有8个兄弟姐妹。


他排行老五,在他12岁的那一年,他随全家离开了乡村,搬到了达拉斯,也是在这里他结识了命中注定的伴侣邦妮·派克。


邦妮·派克原本是个女招待,身材娇小的她,有着一头金光闪闪的红发,加上那双充满感情、楚楚动人的眼睛。



凡是认识她的人都说她长得很漂亮,邦妮喜欢拍照,以至于在沿途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忘带着她那台KODAK照相机。


1930年,克莱德·巴洛因偷窃被送入德州的伊司森监狱农场服刑,在狱中除了繁重的劳作和警卫的毒打外,克莱德还要忍受一个牢头狱霸的侵犯,在母亲的奔走求助下,他于1932年获得假释。



出狱后的克莱德和以前判若两人,变得穷凶极恶,他的同伙兼狱友拉尔夫·富尔茨回忆说: “我亲眼看着他从一个童子军变成了一条响尾蛇。”


邦妮和克莱德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朋友的家中,当时的邦妮正在厨房做热巧克力。


初次见面的两人感到灵魂如此相近,于是就开始结伙行窃,克莱德教会邦妮开枪抢劫。


不久后克莱德的哥哥和嫂子也加入了,哥哥是个讲义气的汉子,嫂子却是个啥都不懂的乡野女人,时髦又果断的邦妮压根看不上她。


后来,克莱德与邦妮组织了一个叫“巴洛帮”的犯罪团伙,主要抢劫杂货店、加油站和银行,克莱德并不是想借着抢劫成名。


而是要抢到足够的钱购买枪械,然后杀回伊司森监狱,报复狱方对他的虐待。



1932年4月在抢劫一家杂货店时,克莱德的枪走火打死了店主,这是他犯下的第一宗命案。


1932年8月5日,克莱德一伙在俄克拉荷马州与警方交火,打死一名警察,这是巴洛帮第一次谋杀执法人员。


自此以后在犯下的多起劫案中,克莱德至少杀害了9名警察和数名无辜百姓。


警方曾在巴洛帮的临时住所找到一些柯达胶卷,上面记录了他们生活的片段,其中有一张邦妮叼着雪茄持枪而立的照片更是被各大报纸争相刊登。


她被描绘成一个爱抽雪茄的女匪,然而邦妮对这种定位相当不满,那支烟只是她借来摆个Pose而已。


后来,邦妮特意绑架了一个警察,让他向报社辟谣,自己并不喜欢抽雪茄。



1934年1月16日,巴洛帮成功袭击了伊司森监狱,袭击事件让德州警方震惊不已,请出已退休的德州骑警中的传奇人物弗兰克·哈默带队抓捕,与此同时,巴洛帮也引起司法部调查局的注意,开始在全美范围内通缉他们。


1934年5月23日上午,弗兰克·哈默率领警察埋伏在路易斯安那州比安维尔县偏僻的道路旁。


这是邦妮和克莱德一条必经之路,警方安排克莱德朋友的父亲诱使他停车,与此同时枪声骤起,警方使用自动步枪、霰弹枪及手枪疯狂扫射,邦妮和克莱德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就被打成了筛子。


邦妮和克莱德的车一共中了167发子弹,其中有50多发打中了他们俩人,邦妮右手的手指都被打飞了,在她的左手里,握着一包烟,身旁是一杆步枪。


在车里,海默还发现了一个萨克斯、三支勃郎宁自动步枪、锯短的长枪、一把点32自动手枪、一把点45左轮手枪和大约3000发子弹,此外,还有一大堆依利诺斯、依阿华、密苏里、德克萨斯以及印第安娜、俄亥俄等州的车牌。



这对雌雄大盗的死讯轰动了全国,短短几小时内,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围观,有人专程坐飞机赶来凑热闹,据验尸官回忆,当他到达时现场时一片混乱。


狂热的人们试图拿走邦妮和克莱德身上所有能拿走的东西作为纪念,甚至还有人打算割下克莱德的耳朵。


邦妮和克莱德的葬礼也是热闹空前,超过2万人围观了邦妮的葬礼,连她的家人都无法靠近墓地,许多群众为邦妮送上鲜花。


其中有一束是来自达拉斯的报童们,因为雌雄大盗的死讯令报纸的销量猛增,克莱德的葬礼上。


也有数千人前来希望瞻仰一代大盗的遗容,邦妮生前曾写信给母亲希望死后可以与克莱德合葬,但她母亲并没有遵循她的遗愿。



1967年,邦妮·派克和克莱德·巴罗的真实经历被翻拍成同名电影《邦妮和克莱德》,导演阿瑟·佩恩将黑色幽默与惊悚感融合在一起。


片中那种浪漫诙谐的犯罪过程十分有趣,而 影片的最后一幕是被电影史反复称颂的暴力美学经典,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一如他们华丽的死亡,他们的葬礼也是热闹空前。


只是邦妮的母亲并没有遵循他们的遗愿将他们葬在一起。 超过2万人围观了邦妮的葬礼,以至于她的家人都没法靠近墓地。


许多人送来了鲜花,其中最大的一束是达拉斯的报童们献上的,他们俩的死讯使得报纸的销售量飙升。


克莱德的葬礼上,也有数千人前来希望瞻仰一代大盗的遗容。



邦妮和克莱德之墓,其中克莱德墓志铭为: “Gone but not forgotten” 人们对于邦妮和克莱德的狂热,以及他们的故事被不断传颂的原因之一。


可能是因为他们满足了经济大萧条下,人们反抗政府和富人的幻想,还有他们那惊心动魄的爱情。


邦妮从没主动杀过一个人,甚至还想要帮助遭枪击的警察。


她选择和克莱德在一起,或许有一丝对现实的不满和冒险精神,然而更多的,还是,因为爱情。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事情,总喜欢和我们对着干!比如:


  • 等公车太久没来,你刚叫上滴滴,公车就来了;

  • 东西放在家里很久派不上用场,决定丢掉;但一丢,它的作用就来了;

  • 在超市里结帐,总觉得另一排队的比较快;等你换到另一排,你原来站的那一排的结账速度赶得上劳斯莱斯;

  • 你早到了,会议却取消;你准时到达,却还要等;迟到,会议照常开而你迟到了;

  • 当你去逛街游玩,在街上越是不想看到谁,往往越容易遇见TA;

  • ......


这些无处不在左右你生活的心理学秘密别怀疑,其实这是“墨菲定律”搞的鬼!



墨菲定律是一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理论 ,上至飞机大炮,下至日常鸡毛蒜皮,都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 为什么两件商品摆在一起,一个100元,一件988元,988元的反而畅销?

  • 为什么算命先生有时说的很准?莫非他们未卜先知?

  • 为什么有人持续悲观?有人好事连连?

  • 如果毫不费力的获得,为何大多数人不会珍惜?

  • 为什么我们会爱屋及乌?

  • 抱怨会传染?殃及他人?


推荐《墨菲定律》,那些无处不在左右你生活的心理学秘密别怀疑,这本书真的可以解释一切!



世间万物虽幻化千姿、穷尽万象,但万变不离其宗 。如果你能参透其中的奥秘,掌握其中的要义,并能灵活机动地运用,那么你将不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抓住事物的本质。



《墨菲定律》并不是一个定律的延伸,而是众多定律规律的合集,从实用的角度出发, 本套书精选了上百个贴近生活的定律、法则,这些是人们从千变万化的生活中所提炼总结出的精华



这些定律包括了 管理、经济、心理、人生、教育、事业、家庭、感情等多个方面 ,《墨菲定律》对其逐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全方位地扫描人生的全过程,力求让其成为人们很好的 思想磨刀石和行为指南针。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Murphy)提出的。


主要内容: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这条定律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掌握了墨菲定律就相当于拿到了成功的钥匙。 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林林总总的问题,它会让我们多一分清醒,多一分智慧。看过的人都对它评价很高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容易犯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我们在事前就应该尽可能想得周到与全面,对出现的问题, 要善于应对和总结而是不是掩盖,这更有利于我们走向成功!



世界纷繁复杂的,很多事情我们虽然习以为常,但并不了解其真相。


  • 为什么很多人感觉自己工作很尽力,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或者收效甚微?

  •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我们需要用一些理论来揭示事物运行的逻辑规律,推演命运发展的因果关系。 我们更需要用一些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以使我们色生活更加美好,工作更加顺利。



世界上有许多神奇的人生定律、法则、效应,运用这些神奇的理论,我们能洞悉世事,解释人生中的诸多现象,更重要的是, 这些理论指导我们如何去做,如何改变命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