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无想隐者”。文章仅供读者参考,不代表民智国际研究院立场。
2019年5月20日,美国谷歌公司迫于压力,宣布停止向华为提供旗下手机操作系统安卓配套的谷歌服务。
原因很简单,4天之前的2019年5月16日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其与美国公司进行商业合作,谷歌不得已而为之。
也因此,华为被逼走上了手机操作系统的自主研发之路。5年后,一套叫鸿蒙的开源操作系统已更新到最新5.0的版本,并且成为了中国第二、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
图片说明:24年1季度鸿蒙OS超越iOS成为中国第二大操作系统
01 谷歌断供逼出了华为鸿蒙
2016年,美国出乎意料的选出了一位右翼商人政客——唐纳德·特朗普,他开启了美国保护主义的新时代,至此,美国从贸易到金融再到科技,全方位的转向对华鹰派战略。
2019年谷歌受到美国商务部政策压力,限制崛起中的中国移动通
讯
企业华为使用谷歌系统,禁止提供移动服务GMS,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华为的海外用户再也用不了谷歌商店、Gmail邮箱、地图以及视频等丰富的谷歌配套应用服务。
叠加华为麒麟芯片遭到台积电的代工断供,一时间这家最有实力的中国科技企业陷入了发展瓶颈,被美国狠狠卡住了脖子。
2020年2季度,华为手机出货量问鼎全球,但这也仅仅是最后一次华为出现在榜首的位置,在此后各大机构统计中,华为手机出货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跌,仅半年后的2020年第四季度,美国苹果手机出货量同比大涨22.2%,全球第一,韩国三星排第二,小米迅速攀升到第三, OPPO全球第四,而华为跌至第五,出货量大跌42.4%,几乎腰斩。
在处处受制于人之时,在面对销售数据惨烈下滑之际,华为必须求变,除了芯片的破局之外,华为也迅速展开操作系统的自研与自救。
2019年8月9日,谷歌停止为华为手机提供安卓服务和系统后的第三个月,华为就在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发布鸿蒙操作系统,但根据华为的说法,其实这个系统早在2016年就已在华为内部启动。
该系统最初定位为物联网操作系统,旨在连接多种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家居设备、可穿戴设备等。
实际上,华为对于开发一款物联网的分布式操作系统早有布局,站在2019年的时间节点上,应用到华为手机只不过是他摆脱谷歌安卓系统的掣肘的顺势而为罢了。
图片说明:2019年华为发布鸿蒙系统
而这款不得已而为之的操作系统备胎计划——鸿蒙OS,从正式诞生那天起来,目标就更加坚定了,就是为了击败谷歌安卓、苹果iOS系统。
任正非早就说过了,作为后来者,鸿蒙要想超越安卓和苹果的操作系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不会超过300年。
02 研发操作系统太难了!
别看谷歌一断供,华为就拿出了鸿蒙,但实际上,研发一款操作系统是非常难的,且市场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回顾历史,不少强大科技企业都在手机操作系统的竞赛场上败北过。
2009年,当时的手机操作系统霸主还是诺基亚旗下的塞班系统,无论是安卓还是苹果iOS,那时只能算是初出茅庐的新手。此时,富可敌国的韩国三星就瞅准了智能手机市场无限的潜力,正式发布了BADA操作系统,并上线应用商店,挑战来自欧洲老大哥塞班系统。
结果韩国三星却被塞班揍得鼻青脸肿。三星在与诺基亚塞班系统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中,因自家手机的市场占有率远不达标而直接败北,
bada
操作系统也快速销声匿迹。
图片说明:三星自研的bada操作系统
到了2011年,安卓和iOS顺应了智能手机与大屏幕操控的时代潮流,联手击败思维固化的塞班,这两款美国控制的OS开启了操作系统的垄断之路。
而当时如日中天的三星,咽不下这口气,于是联合英特尔又打造了Tizen操作系统,却又因软件生态与系统流畅度糟糕,被势如破竹的安卓按在地板上摩擦,要知道安卓当时的流畅度就广受质疑,没想到还有一个比安卓更卡的系统。
也因此,屡战屡败的三星再也没有勇气挑战操作系统的霸主地位了,Tizen系统在耗费巨大研发费用之后,仅在少数三星产品,如智能手表、智能电视中使用。
图片说明:三星与英特尔联合研发的TIZEN操作系统
而当时觊觎着手机操作系统这块大蛋糕的,可不止三星。
比如,PC电脑操作系统的龙头老大微软,也在积极打造自己的Windows Phone 系统,希望瓜分利润。
图片说明:微软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
但是,同样的剧情又一次发生了,由于生态过于封闭,且微软的经验还是主要在PC端的X86架构上,就算强势联手廉颇老矣的昔日手机霸主诺基亚,Windows手机操作系统也根本构建不了手机应用软件生态与超越安卓、iOS的操控性,最终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差,让微软手机操作系统寿终正寝。
塞班从1998年启动到2012年被诺基亚停止开发,活了14年;Windows Phone系统于微软2010年发布,2017年停止了系统的开发和更新,仅存在了7年;Tizen操作系统由三星和英特尔等公司2012年开始联合开发,到2017年,系统实在不给力,三星逐渐停止在手机上推广Tizen,更只维系了5年光阴。所以,巨头们都尝试过自研手机操作系统,但结局都不甚唏嘘。
前人的坑就是为了警示后人,参考到塞班、三星、微软等巨头打造系统失败的经验,华为必须另辟蹊径,抓住物联网与分布式的新赛道与竞争特色,并且利用好竞赛策略,寻找最佳时机换道超车。
2024年也就是被谷歌断供的5年后,鸿蒙系统更新到了5.0的版本,并且成为了中国市场排名第二,全球排名第三的手机操作系统。
03 华为做对了什么?
回望鸿蒙系统过去的5年,华为做对了3件事。
首先,华为鸿蒙的核心技术采用微内核系统,天然适合物联网,优势就是高安全性、高扩展性、和支持分布式计算,这些对物联网设备来讲都非常重要,而且是使用宏内核的安卓系统无法满足的,安卓实际上也在努力开发自己的物联网分布式Fuchsia OS。
图片说明:谷歌退出的物联网操作系统
Fuchsia OS 是基于新的内核Zircon,与安卓的Linux内核完全不同。虽谷歌努力让Fuchsia能够运行安卓应用,但要确保完全的兼容性仍然是一项巨大挑战。安卓有数百万个应用程序和数十亿用户,任何新的系统都必须能够平滑地支持这些应用,才能确保用户过渡不出现问题,谷歌在这一方面必须投入大量精力,因此,安卓与Fuchsia反而成了内部的“零和游戏”,彼此竞争。
另一个对手苹果,其iOS系统本身并非物联网操作系统,仅通过HomeKit物联网管理平台、基于iOS开发手表的watchOS和电视的tvOS等方式进入物联网领域,其开发的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RTOS)仅用于AirPods、HomePod和其他低功耗设备中,这类操作系统一般是专用的,不对外开放或推广。
而华为本身就是做移动通讯技术的公司,站在2019年的时间节点上,物联网智能设备需求开始爆发,华为明确了鸿蒙不仅是手机系统,更是物联网分布式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这个差异化竞争概念的提出正当时。
那年,华为提出了“1+8+N”智能战略。“1”代表手机,是核心;“8”代表PC、平板、智慧屏、音箱、眼镜、手表、车机、耳机;“N”代表摄像头、扫地机、智能秤等外围智能硬件,涵盖移动办公、智能家居、运动健康、影音娱乐、智慧出行五大场景模式。
这套组合拳正式成为华为在5G时代的宣言:“物联网我们来了。”这就是鸿蒙与安卓、iOS的差异和竞争特色。
华为做对的第二件事就是不直接切断与谷歌生态的兼容。
很多人都质疑最初的鸿蒙系统,说这是一个套了一层谷歌壳的系统,直指华为居然用的应用程序都是软件公司为谷歌开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