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这次要聊一聊日本两种海松贝:
本海松贝(黑海松贝)和白海松贝。
(本海松贝(上)和白海松贝(下)。via:
http://
zukan-bouz.com
)
也许你会说
:
“这不就是长相放浪的象拔蚌吗?↓”
(via:
http://
seriouseats.com
)
贫尼倒是觉得,心有所想,目有所见。不过既然大家都盯着人家的虹吸管看,咱们就从虹吸管说起吧~
(via:
http://
geoduck.org
)
1、
备受瞩目的虹吸管
首先,虹吸管到底是什么魑魅魍魉?
博学的你可能会说:
虹吸管主要是海松贝用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通路,
比如当它们将身体深埋于泥沙中,会将虹吸管伸出泥沙层来滤取食物。(赞美你,都学会抢答了~)
(海松贝的虹吸管错误与正确使用方法示范。via:
http://
wako-power.com
)
当然,有虹吸管其实没什么稀奇。
一般的双壳贝都有两根虹吸管:一根负责吸入水与营养物质等,另一根负责排出水和体内废物等。虹吸管的作用可以包括呼吸、进食、排泄,甚至繁育。
(呃,身体功能高度细分的人类看到此处难免有少许不适感……)
只有少数生活在泥沙层以上的双壳贝没有虹吸管,比如扇贝和牡蛎。
(部分双壳贝的结构,左侧为两根虹吸管。via:
http://
quasargroupconsulting.com
)
(小动物们纷纷伸出参差的虹吸管。via:
http://
seagrant.sunysb.edu
)
根据生活方式不同,各种双壳贝虹吸管的外观和使用方法有所不同。
不同双壳贝的虹吸管长度差异很大,质感也有的细滑,有的粗糙。而且有的小动物有两根分开的虹吸管;有的有两根紧贴在一起(但功能分开)的虹吸管。
(分开的虹吸管。via:
http://
what-when-how.com
)
(紧贴的虹吸管。via:
http://
coconuts.co
)
那么,不同双壳贝到底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奋不顾身地把头埋进海底泥沙下,看看清楚。
2、
挖掘技术哪家强
水下生活多艰险,为了获得长久的安逸,每种双壳贝都研发出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有些用足丝把贝壳固定在安稳的地方,有的凿石钻木而栖,也有像海松贝这样的掘穴动物,将身体藏匿于泥沙之中。
(蓝翔挖掘机专业2017级学员合影。via:3.bp.blogspot)
同为在泥沙中生存的掘穴动物,不同双壳贝的生活哲学也不尽相同。
有些蛤类只是在泥沙表层下生息,
它们会活得更自由些,但也更容易被不太友好的大自然干扰,或是被其他生物袭击。所以,
它们的贝壳上通常生有鲜明的纹理以便增强贝壳硬度和将贝壳更好地固定在泥沙中,还有短小精悍的虹吸管和较大的足
。(忽然想起可爱的赤贝、北寄贝们了)
(浅层掘穴者。via:palaeo.gly.bris.ac.uk.jpg)
可是另外一些掘穴动物,比如
海松贝贝们,会把坑挖得更深,自己隐藏的更隐秘些。
它们用足向下挖掘泥沙,通过贝壳收缩和体内水分挤出带动身体下移。为了适应这样的生活,它们会
具有更加流线型的身体,和紧扣的贝壳边缘以免泥沙渗入贝壳。
(深层掘穴者。via:palaeo.gly.bris.ac.uk.jpg)
(在泥(A)和沙(B)中掘穴示意图。via:
http://
jeb.biologists.org
)
随着深埋泥沙之下,
泥沙本身带来的压力会让贝壳收紧,
而这些深层掘穴者自身的闭壳肌就显得不太有用武之地,所以
通常闭壳肌较小。
(which means 我们没有很硕大的贝柱吃了,嘤嘤嘤~)
远离泥沙表层,
深层掘穴者拥有更长更粗厚的虹吸管来摄取食物。
当遇到危险的时候,它们也可以将虹吸管收缩,但尴尬的是,巨大的虹吸管并不能完全收回壳内。
(尴尬了……via:
http://
keyword-suggestions.com
)
很多
深层掘穴者(挖掘深度>30cm)
成年之后就有不会再搬家了,而它们的
掘穴能力也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
,幼年时是蓝翔技校活跃的一级技工,成年却成了动口不动手的技术顾问。
(via:
http://
bbs.9game.cn
)
3、
熟悉的陌生人
长期被霸气侧漏的北美进口象拔蚌——太平洋潜泥蛤(Pacific Geoduck)洗脑的我国人民,再审视日本的海松贝时,是不是有种如马里亚纳海沟一样深的心理落差呢?
(太平洋潜泥蛤。via:
http://
macleans.ca
)
即使你相信了海松贝们的辩白:“我们小而美,走精致路线哒,日本气质就是酱紫的,you know……”,也会心生疑窦:白海松贝似乎是美国象拔蚌的mini版,但本海松贝长得好苦情啊,仿佛掉入备长炭堆里的象拔蚌。它们俩长得这么不像,这怎么回事?
(本海松贝、白海松贝和一些打酱油的螺。via:
http://
ikumen-life.com
)
本海松贝和白海松贝
无辜地对视一下,说:“我们俩
其实根本不是近亲啊
,是你们给我们起了同系列的名字,让我们以海松贝Boys组合的形象出场哒……”
What? 让我们再翻一下两个人的履历……
本海松贝(Tresus keenae)
日文名:海松食(ミルクイ,mirukui)
别名:水松食、海松贝、黑海松贝,英文称keen’s gaper,属gaper类
门派:异齿亚纲 帘蛤目 马珂蛤科 海松贝属
外形特点:壳长15厘米左右,黑白色外壳,黑色的虹吸管
白海松贝(Panopea japonica)
日文名:波贝(ナミガイ,namigai)
别名:白海松贝,我国也称日本海神蛤,英文称Japanese Geoduck,属geoduck类
门派:异齿亚纲 贫齿目 缝栖蛤科 海神蛤属
外形特点:壳长10厘米左右,白色外壳,浅黄色的虹吸管
果然,两者连“目”都不同,确是不熟。而白海松贝与太平洋潜泥蛤
(科学分类法名称Panopea generosa)
是同属的亲戚,但也不是同一物种
。
(太平洋潜泥蛤。via:
http://
beyonds.boards.net
)
4、
本海松贝
本海松贝曾是江户前代表寿司食材之一。
But,本海松贝近年
减产比较严重
。所以除了少量日本产本海松贝外,
市场上有许多韩国进口品。
日本产本海松贝价格在3000-5000日元/公斤左右,而韩国产本海松贝价格是日本优质本海松贝价格的一半左右。
(via:
http://
nankaiso.com
)
千叶县富津是本海松贝的传统产地,
经过多年的产量低谷后,在1990年代又重新以虹吸管粗厚、味美鲜弹的本海松贝打动市场。
爱知县三河湾、渥美半岛伊良湖
出产的本海松贝同样具有较高品质,深受东京寿司店的青睐。
(伊良湖本海松贝刺身。via:
http://
kakujoro.com
)
吃本海松贝的最佳时机是1-3月和9-10月,
此时正值其产卵前,身体更加肥美甜润。
至于吃法,刺身、寿司能够突出食材本身的鲜甜,而其他熟食做法如炖煮、黄油烤、天妇罗、醋物,也可以驾驭。
(土佐醋本海松贝与秋葵。via:
http://
tabelog.com
,byきゅいそん)
吃海松贝重点自然在虹吸管。
本海松贝的虹吸管
芳醇甘甜
而带有海洋味道,
爽脆的质感
更令人难忘。用热水汆烫后去掉虹吸管外面的硬皮,露出白色的肉肉,便可以大快朵颐了。
(本海松贝虹吸管寿司。via:
http://
hotpepper.jp
)
但是,吃本海松贝的乐趣远不止这些。
它们的外套膜、贝柱
(虽然很小)
、内脏和足同样美味,而且有截然不同的味道和质感。
尤其在产卵期前,肝、卵巢、贝足汇聚的部位异常美味,被称为“ミル舌”。
(本海松贝的外套膜、贝柱和ミル舌。via:
http://
suehilosusi.eshizuoka.jp
)
(烤ミル舌。via:
http://
bandoftokyo.com
)
所以,虽然我们上文提过,成年深度掘穴动物的掘穴能力弱爆了,但
本海松贝身体里还是留着一个不小的贝足,
而在下文即将提到的白海松贝中,成年贝的贝足已不显著。
对本海松贝而言,
所谓的内心自由,也许就是认为自己还拥有远行的能力~
(虽然不一定真的去远行,也不一定真的能远行……)
(贝足在这里啊在这里。via: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