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炮火》是芭芭拉塔奇曼描述一战爆发第一个月惊心动魄景象的历史小说。这部严谨性研究和画面感写作兼备的历史著作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前期的大国博弈分析,中期的战争和人的细节处理,后期的世界格局影响,一贯的popular history表现手法引人入胜。
类似的历史小说如克劳利的地中海三部曲(新出的征服者算是第四部)和霍兰的波斯战火,主线清晰情节紧凑犹如电影大片必须一口气翻完。克劳利笔下地中海数国和穆斯林的百年战争史过于宏大,一篇读书笔记难以驾驭。霍兰书写大流士居鲁士们和雅典斯巴达的激战披上一层神化色彩,等看完《权力的游戏》再做对比。
《八月炮火》集中于一战爆发的第一月,主题开口小然而研究和描写深刻。从欧洲大陆地缘政治演变来看,一战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事件,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之后普法战争实力对比进一步扭转,这些促使德国决意称霸欧洲,然后挑起一战,最后是二战,前后延续130年,世界格局彻底改变。从时间顺序来看,一战的第一个月是最关键的时间窗口,德国人的闪电战雏形公开于世,仅月余便兵至巴黎城下。背后思想发源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成熟于鲁登道夫的《总体战》,随着机械化武装到牙齿希特勒将闪电战术推至历史颠覆,二战炮响之后的八个月时间就将英法联军赶到敦刻尔克海边,德国军国主义沸腾了!
塔奇曼研究正史写作通俗得到费正清等大师们青睐,通俗地表达并不意味着不严谨,克劳利笔下军舰离港之后将军对着夕阳的注目礼来自考据可查的历史书信。通俗地表达有利于历史知识的传播,为大众喜闻乐见。塔奇曼生于精英世家,外祖父是罗斯福的财政部长,哈佛Radcliffe学院毕业之后游历全球,虽然非科班出身却两次获得普利策文学奖,极其勤奋和高产。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勤奋,令人佩服。
1.博弈平衡
看着今天的欧盟,难以想象1945年之前的千年欧陆是那般得混乱和复杂。西有英国,从英法百年战争到工业革命之后的日不落帝国余辉,英法之间的恩怨不绝。东有土耳其,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陷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欧洲人的优越感猛然变为了危机感,从十字军东征到各自拉拢土耳其,也是剪不断理还乱。北有沙俄,彼得大帝获得了祖先们时代梦想的入海口,落后的农业国终于跻身世界一流强国。隔着一个地中海,只有南部的北非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二战的转折点从沙漠之狐蒙哥马利击溃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开始。更远的大西洋西岸,欧洲一次次的战争刺激美利坚的需求端,欧洲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体系推动美国的供给端进步,这个泛欧版图边缘小国最终生长为全球第一至今无人撼动。远东的日本奇迹般地逆袭沙俄,欧洲均势的平衡发生微弱地颤动,德皇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变化演绎出两次世界大战。
欧洲的地缘要素:1)核心:法国+英国+沙俄VS德国+奥地利;2)外层:摇摆不定的土耳其+可有可无的意大利等国;3)边缘:美国和日本。
核心两派势均力敌的时候,欧洲是动态稳定的,世界是动态稳定的,因为两线作战是德国人难以承受的局面,比如毛奇的参谋们经过详细计算确认俄国的铁路尚不足以在短时间投送兵力之后,德皇才发动一战。比如和斯大林签署《苏德互不侵犯协议》之后,希特勒才放手踏平西欧。如果一派之中的一国发生动荡,平衡表被破坏,波动率放大,比如日俄战争之后沙俄衰落,德国立刻发动一战。比如一战的时候日本参与协约国,二战的时候日本参与轴心国。
有趣的地方在于边缘地带被人忽视的变化引起核心地带剧烈变化。区别在于一战时候日本和美国支持协约国,全球的重心在欧洲,二战时候日本和美国彼此为敌,全球的重心扩散到亚洲。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日本脱亚入欧的自信确有其因,日本是世界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全球支点。
2.德国
强者永远被尊重,塔奇曼在书中掩盖不住对德国的赞美之情。即使德国人的血腥屠杀,作者也保持客观理性的分析。
军事至上。
普鲁士和拿破仑的漫长战争孕育了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明确提出战争是一国政治的延续,这逐步确立为德意志的政治基础。德国具备高效和广泛基础的义务兵役制,庞大的战争机器一旦开工,百万雄狮顷刻到位,远远超越散漫的法国人。德国的铁路网按照军事要求建设,每一个铁路区块由一位军事观察员负责,战时全面为德军服务,甚至在海上也是如此方式划分责任区,商船随时被统一调动,地理意义上德国充分调动资源齐头并进。德国闪击比利时和重创沙俄的两次激战之中走出了著名的鲁登道夫,他发表《总体战》进一步明确军事优于政治的观点,以后成为纳粹的精神领袖之一。希特勒秉承总体战思想将军国主义确立为国本,发动了二战。
克劳塞维茨和鲁登道夫都是从军事院校毕业在实战中脱颖而出的人才,理论实践并重,在德国个人声望极高,有助于这些思想在德国的传播。
按照克劳塞维茨的观点,战争必须尽快结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德军必须恐吓敌国,一旦一名群众反抗,德军立刻枪毙一群人制造恐惧压垮敌人的神经。令人惊讶的是抵抗最勇猛的不是法军和英军,而是比利时军队和游击队,恼羞成怒的德军制造了一起又一起骇人听闻的大屠杀震惊了世界。火烧卢万的冯.克卢克被指责为毁灭人类文明的匈奴王阿提拉。德军必须快速结束战争因为担忧两线作战。德国的资源只能支持在一边主动出击,另一边被动防御,如果两线同时出击是无法承受的,比如当德皇得知沙俄提前出兵的时候惊慌失措。
精确。
书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于德国人精确性的认同。在发动战争之前,毛奇和参谋们精确计算整个战争的时间、资源安排和兵力部署,甚至何时经过哪条铁路也在考虑之中。不仅于此,统帅部还假设了各种突发情况和相应的处理方案。战争爆发之后,推进路线和时间消耗基本按照计划演变,场面尽在掌握的德国人只用一个月时间就推进到巴黎城下,与其说是战争不如说是演习。沙俄突然提前出兵东普鲁士,鲁登道夫刚拿下比利时就指挥德国第八集团军东线作战,下达的命令居然和之前的副官一致,因为他们都毕业于同一所德国军事指挥学院。
如果不是冯.克卢克的右翼主力超越毛奇的命令冒险渡河留出兵团之间的空隙,也不会给英法联军可乘之机在索姆河死死拖住德军数年扭转战局。二十五年后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指挥机动性更强的德军装甲部队直接荡平西欧,再也没有留给英法联军时间和空间,将德国军事理论和精确性推至巅峰。
硬件。
德国的工业相当发达,先进的军事装备层出不穷积极应用于实战。德国人多花了数天时间才拿下比利时,因为德国克虏伯工厂的420毫米大口径攻城炮需要拆卸之后才能运抵前线。遍布于山区的比利时坚固堡垒瞬间被掀掉顶盖。法军自以为很有信心拿下德军薄弱的中路,依然被年轻的王储击溃,法军步兵战斗条例低估了德军枪支的射速提升。英国引以为豪的帝国舰队在后期谈德军潜艇为之变色。
3.协约国
比利时。
以塔奇曼的观点来看,协约国之中抵抗之坚决效果超预期的只有比利时。一个只有几十万常备军的弹丸小国,英勇地牵制德军相当一段时间。在前期筹划阶段,德皇数次向布鲁塞尔保证只是取道比利时绝对不会赖着不走,比利时国王坚定拒绝德国的offer。战争爆发之后,比利时国王身先士卒率领军队坚决抵抗,攻陷之后游击队前赴后继导致德军疯狂报复,著名的卢万市政厅、教堂和图书馆被付之一炬。可惜的是,比利时阿贝尔国王的儿子却在二战伊始便举手投降。
法国。
塔奇曼深深地鄙视协约国的核心法国。一个完全不懂军事的霞飞指挥整个法军。统帅的脑子里只有法国人与生俱来的浪漫感性——英勇的进攻。庞大而复杂的物资准备、人员安排和战略战术安排等等统统流于形式。法军预判德国主力在右路,因此集中力量进攻薄弱的中路,这个正确的判断却被年轻而缺乏实战经验的德国王储粉碎了。无视战争变化的法军最终发现无谓的进攻只能无意义地牺牲有生力量,突然调头抱头鼠窜,甚至将英国友军暴露在德国的炮火之下毫无掩护。逃跑过快的法军刺激了冯.克卢克的欲望,钢铁一般的德军右翼居然违抗命令单兵渡河突进,唾手可得的巴黎失之交臂。
俄国。
日本击溃沙俄海陆两军之后,俄国不堪的内部公布于世,腐败低效的官僚制度和指挥系统被审查和肃清。无奈于俄国过于庞大的面积和过于落后的农民阶层,俄国没有能力发挥自上而下的指挥效率,俄军进入东普鲁士之后竟然依赖于德国的铁路和无线电系统,最后直接明码通讯。更糟糕的是形同虚设的物资保障体系,两个俄国集团军的供给如同草寇,最终一个被全歼一个被重创。窃以为俄国是一个长期被高估的国家,这个国家所有的胜利都是本土防御战,现代史上没有一次成功的主动出击。威猛的哥萨克只是传说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何况冷兵器时代被更凶残的蒙古骑兵打得满地找牙。
一战是跨越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关键节点,一战爆发的那个八月展现丰富的历史景象深刻地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部分片段至今影响欧洲。如果冯.克卢克没有凯撒式的自我暗示,如果不是统帅部高估俄军抽调右翼两个军团投入东线对俄作战(实际上那两个军团在奔袭的路上,东线战役就已经结束),如果德国枪骑兵的补给再充分一些,或许在那个八月日耳曼的军旗就插在凡尔赛宫的穹顶。历史没有如果,人类也不会吸取教训。二十五年后机动性更强的德军如法炮制闪电战,梅塞施密特和容克机群掩护下的钢铁洪流终于将英法联军赶入敦刻尔克的茫茫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