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
对中国人来说,在相对私密的空间,与家人朋友一起尽情高歌,是感情升温的最佳方式之一,能与之媲美的,大概只有东北的洗浴文化。
但许多人不知道,火了几十年的KTV,其实是个“舶来品”。
图/摄图网
20世纪70年代,彼时的日本深受西方文化影响,街头弥漫着嬉皮士文化氛围,年轻人在酒吧点一杯酒、听驻场歌手在台上演唱,成为当时最为时髦的消遣方式之一。
这样的时代浪潮中,一位名叫井上大佑的日本乐手,在一次为朋友录制伴奏时,有了一个奇妙的念头——
为什么不能有一台机器,能够大声播放伴奏,让所有人都能拿起话筒一起唱歌呢?
很快,他找到专业人员,共同制作了一台机器。自此,“卡拉OK”诞生了。
日本早期卡拉OK
从前,麦克风和舞台还是专业乐队和歌手的专属,但有了卡拉OK,任何人都能拿起话筒,成为全场的焦点。
卡拉OK开始改变无数人的生活。
1988年1月,卡拉OK的潮流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
内地第一家卡拉OK厅,在广州东方宾馆开业,虽然规模仅能容纳几十人,但舞台上的点唱设备,依然吸引了不少人前来体验。
早期的卡拉OK
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
对年轻人来说,社会变化带来了娱乐需求的爆发,而广州这座改革的“前沿阵地”,便成了国内第一个感受到卡拉OK风潮的城市。
从此,卡拉OK在中国如野火般蔓延。
到了20世纪90年代,歌厅已经成了中国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北京注册歌厅就达1000余家。
1995年,全国第一家量贩式KTV出现,这一创新的经营模式,迅速改变了卡拉OK的传统格局。
量贩式KTV,顾名思义,“量”指的是数量,“贩”则是平价贩卖。
在传统商务KTV中,为了彰显档次,包厢往往设置最低消费,加上酒水和精致的食品,一次娱乐活动价格不菲。
而量贩式KTV不设置最低消费,也不配置昂贵的酒水,一切都可以在KTV中自助购买,仅支付包厢的时长费用,体验感得到了极大提升。
KTV从此一跃成为娱乐活动的“顶流”。
钱柜、麦乐迪、K歌之王等品牌相继崛起,KTV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中国的大街小巷。
从学生到白领,从年轻情侣到公司同事,人们喝着饮料、吃着小食、唱着歌,放下生活的疲惫与压力,在这个集社交和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享受片刻的放松。
图/摄图网
在那个KTV盛行的时代,自然诞生了不少“民间高手”。
沉浸在KTV的氛围里,总有一两个“麦霸”,高歌一曲,惊艳全场——
有人把KTV唱成了个人演唱会,有人将视频发布在网络上,获得大量喜爱和支持,成为网络红人。
甚至,许多民间KTV版歌曲,比原唱还要动人。
KTV“顶流
”
盛行的日子里,每一首歌,都承载着一段故事;
每一个包厢,都见证着无数人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