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ngie
85鸡血妈,前互联网运营总监,【在行】全国排名第一行家、多个平台专栏作家、时间管理达人,2017年,通过原创文、特训营、微课多种形式,带你探索人生的多种可能。订阅本公众号,学会价值变现的多种方法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春城晚报  ·  太恶劣!王某(男,60岁),刑拘! ·  昨天  
云南新闻网  ·  【行摄云南】昆明:郁金香花开迎客来 ·  2 天前  
昆明信息港  ·  微信又上新功能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Angie

你的情绪,如何避免一步步毁掉你的生活!

Angie  · 公众号  ·  · 2017-09-20 07:53

正文

01


你有没有发现,大部分时候,不是事情本身困住了你,是你对待事情的看法和反应,让你做出了不理智的决定。


而这种不理智的决定,绝大多数情况下带着情绪, 而情绪的滋生,来自你的大脑。


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保罗·麦克莱恩(Paul MacLean)提出了一种理论,认为人的大脑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脑称作爬虫类脑

也是最原始的大脑

这一部分大脑掌管个体生成问题,对家人、朋友、娱乐等毫无概念。在人脑中,爬虫类脑主要包括脑干和小脑。其中,脑干负责维持生命的重要功能——心跳、呼吸和新陈代谢。


第二层脑称作哺乳动物类脑

俗称为情感脑

这部分大脑主要包括杏仁核,这是一个比爬虫类脑更高级的结构组织,对外界危险的警惕性更高。在物种的进化过程中,人类还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哺乳动物类脑——海马体,这一部分大脑能够更精确地观察和感知外部世界,是人类的情感中心。


第三层脑即最高级的大脑

就是我们所俗称的理性脑——大脑皮层

这是大脑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整个脑体积的5/6。人的思维活动发生在这一区域, 由丰富的神经细胞构成,连接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它控制着所有高级、有序的抽象逻辑思维。


通俗点来说, 我们的情绪,就是情感脑对信息进行处理并产生认识的结果。一般情况下,情感脑是非黑即白的:


如果你得到他人的尊重或者认可,情感脑会产生愉悦类的情绪;

如果你得到他人的批评或者否定,情感脑会产生负面的情绪。


02


为什么我们常常会抑制不住地情绪发作?


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控制情绪的情感脑对信息的处理速度是理性脑的50倍。


如果你的生活不想被情绪一步步毁掉,在了解了大脑的本能反应后,第一步, 你要学会“及时喊停机制”。


看看你身边那些情绪控制能力不强的人,也许也包括你自己。


是不是有部分时候,事情根本没有你想象中那么严重, 却因为其中一方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另一方在情绪氛围的渲染下,也参与进来,场面开始失控。


最近这几年,新闻频繁曝光“路怒症”事件,很多时候都是由小到不能小的事情引发,最后造成了死、伤惨案。


不排除部分“路怒症”犯者,在日常生活里就是脾气暴躁的人,但有不少比例的人,是由于当时的环境导致的情绪大爆发。


很多人,在犯下不可挽回地错误之后,都后悔不已。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只要参与争吵的两方,有任何一方及时喊停,双方都有极大概率冷静下来。


从应激反应的角度出发,以下几个行为,都属于及时喊停机制范围内:


  • 察觉自己:


一旦察觉到自己有情绪,一般情况下,情绪已经释放掉了50%。


察觉自己的最好方法是与自己进行一些简短的对话,提醒自己情绪化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 提醒对方:


重点要看你与对方之间的关系,熟人之间更适合用这一招。


如果是陌生人,提醒对方的方法需要更加谨慎,避免进一步激怒对方。


  • 离开现场:


二话不说先离开,转移掉一部分注意力,环境是最佳情绪助长剂。


以上三点,察觉自己是最为重要的。察觉了自己的情绪状态之后,为了避免自己无法冷静,我还会提醒对方或者暂时离开现场,让喊停机制完全生效。



及时喊停机制的关键点不在于你能否把问题想清楚,而在于你愿意在情绪状态下,通过喊停,切断情感脑先于理性脑对事件作出不理性的反应。


因为道理大家都懂,要做到还是很难!


03


我一直是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20多岁时,与人争吵简直是家常便饭。


没有享受过无情绪内耗人生的人,你和他/她说再多,可能都不会起到任何作用。想要改变影响最大的情绪问题,还需要靠你自己。


如果你的生活不想被情绪一步步毁掉,第二步,你要学会透彻理解行为之间的落差对比。


我不止一次,听到朋友们对我的评价是:乐观、心态好、人好、脾气好。


所有的一切,都因为我意识到情绪极其容易对人产生连锁性坏影响。


在心理学上非常著名的“踢猫效应”是这样说的: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我的重大转变,发生在人生的两大重要节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