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讨论了目前应届毕业生考公的热潮,通过对日本公务员制度的变迁史进行比较分析,提醒读者理解公务员职业的逻辑及其变化趋势。文章介绍了日本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历程,包括经济危机关头公务员职业的稳定性和吸引力,以及日本如何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和刺激计划来应对经济压力,并讨论了当前日本公务员的薪资和吸引力问题。最后,文章呼吁应届毕业生在职业规划时要参考日本经验,理解公务员职业的特性和风险。
通过比较日本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历程,理解公务员职业的稳定性和吸引力,以及经济压力和财政体制改革对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公务员工资薪酬来自于国家财政收入全额拨款,财政富裕则公务员薪资高。因此要理解公务员职业的稳定性需关注国家财政状况。
日本通过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基建计划等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但也面临宏观杠杆率畸高、还债压力大等问题。
目前日本公务员面临低薪、内卷和薪水无保障的问题,其吸引力受到外界薪酬增长和财政分配蛋糕的影响。
今天周末我们来闲聊几句,现在毕业应届生最爱干的事情就是考编上岸。
有数据表明,2023年比2021年公务员报考人数仅三年就翻一番。
很多大学报考志愿都是以上岸与考编为最终要义,鼓励读警察、法学、马克思等专业,但是时代变化很快,说不定等读完以后,时代早已变化。
要知道当年日本也差不多,在90年度日本青年失业率一度超过10%,公务员作为一个逆周期职业,成为广大日本人的避险选择。
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日本当年有64%的应届毕业生都参加公务员考试。
但在2023年日本公务员报考录取比例已经降到三比一,可能考公热也就维持了15年左右。
要弄懂公务员这个职业的逻辑,其实就弄懂一件事就行。
公务员工资薪酬来自于哪?来自于国家财政收入全额拨款。事业编有的是全额,有的是差额。
所以财政富裕,公务员薪资才高,生活才能过得好。
这一逻辑必须牢记在心。
日本泡沫破裂后三年,日本政府采取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新增国债进行公共工程投资以刺激经济,即所谓的大基建。
1992年至1995年期间,日本政府总计实施了6次大基建计划,新增超过40万亿基建项目,基建支出一度占到财政总支出的23%。
这直接导致了日本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很富裕,毕竟中央把财权下放给了地方,各地政府开始提高公务员收入。
泡沫破裂后其他行业不好更加反衬出公务员行业的难能可贵。
因为各种大基建需要各地审批,投资拉动经济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希望,所以公务员地位很高,也不乏有很多灰色收入。
大基建的巨额拨款,甚至构成了中央公务员最穷,地方公务员最富的收入倒挂现象。
可能这也与中国大举城投债时期类似
,犹记得当时中西部省份给高薪与高职级来清北宣讲招聘公务员,果然是有钱底气足。
大基建时期过后,日本宏观杠杆率畸高,还债压力特别大,开始了去杠杆,内阁提出要开源节流以及过紧日子的要求,要求各地降低政府支出。
对应到现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地方举债口子几乎关闭,处于去杠杆时期。
当时日本降低政府支出的重点放在清理非编在岗人员上。日本政府采用了外包与清理两条思路,一方面将城市基础维护工作交由第三方私企处理,降低基础设施维护人员数量。另一方面解雇大量的临时员工。
我看山东最近也有新闻,要把部分事业编转为企业编,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体制内公务员高薪并未被触动,在90年代后期,日本地方公务员普遍年收入可以超过1000万日元。
这是绝对的高薪,我很爱看的蜡笔小新漫画,当时野原广志年薪不过600万日元,可以养活一家四口人,供房贷,时不时美伢还可以买点奢侈品去银座喝喝下午茶。
到了1998年,日本下决心进行财税体制改革,把紧日子思路调换成新一轮刺激计划,不然这经济就彻底垮了。
刺激的重点从基建换成促消费、保民生、保企业。一下子基建的钱哗啦啦都退潮了。
为了将更多的钱花在更有意义的地方,日本开始对财政拨款的存量也进行改革,
最明显是削减国家公务员工资与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