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称赞说,李子柒的视频“更接近中国乡土的本质”;也有人批评说,李子柒与中国真正的乡村生活相距甚远……
李子柒的短视频主要在YouTube上分发,粉丝多达735万。她在YouTube上的粉丝数量甚至超过了BBC、FOX、NBC,仅次于国际大台CNN。
相较于大笔烧钱四处举办孔子学院、反被指责为“意识形态输出的工具”;“自带干粮”的李子柒反而成了“文化输出”的优秀典范,这大约也是央视点赞的原因所在。
在李子柒的视频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岁月静好,人间至美——不仅中国996社畜们心向往之,美国的社畜们同样喜爱至极。毕竟,人性是相通的。
工业党徒们对李子柒的爆红是不屑、甚至是不满的——李子柒“输出”的是田园诗般的农业中国,这歪曲了制造业规模已经全球第一的中国形象——“洋务运动”之前的中国,错过了工业化的快车,李子柒视频里的“中国形象”容易激起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农业中国的伤痕。
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当“Made in China”已经包围了美国的社畜们时,他们又岂会认为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家?
缺乏人文关怀的工业党们不会注意到,中国的工(资)业(本)化,一方面将几亿农民甩在了现代化进程之外,“四千万留守老人”、“六千万留守儿童”,不过是这种宏观变局的一瞥,从这个角度讲,李子柒的“田园生活”的确遮蔽了绝大多数地方农村萧条衰败的真实景象;另一方面,被裹挟进现代化快车的“伪中产”们只能背负着沉重的房贷,过着日复一日的996、1207的加班生活,时刻面临过劳死的威胁。
当“以资为本”的社会将每个劳动者异化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劳动也就成了为了糊口被迫要做的事。脉脉数据研究院2017年发布的《职场人厌班情绪调查报告》显示,职场人“丧班”(即讨厌上班却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上班)现象严重:有40.6%的人自称“丧班晚期”,32.3%的人自称“中度丧班”,27.1%的人自称“没有/轻度丧班”……
无论是996的程序员,还是流水线上的苦逼螺丝钉,无论是黎明前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环卫工,还是烈日下汗流浃背的建筑工,谁不想要李子柒视频里的“岁月静好”呢?然而,99%的人没有“好爹”,他们只能做一天工、裹一天腹。想想嗷嗷待哺的孩儿,想想卧在病床的父母,想想每月催账的房贷,李子柒的“岁月静好”——也只能艳羡而已。
老板们是精明的,所谓的工资,不过是维持劳动力基本生活和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线。“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种鸡汤式的话语不过是在给社畜们洗脑,须知你背负了200斤的重担,却只换回了10斤的报酬,“剩余价值”早已流入了那占总数1%的老板们的腰包。
中国的社畜们如此,美国的社畜们同样如此,这才是李子柒红遍大江南北、一直红到大洋彼岸的原因所在。关注、点赞李子柒,一则是对“岁月静好”的向往,二则是表达出对现实境况的不满与愤恨,这又何尝不是对资本逻辑塑造的秩序的消极反抗呢?
然而讽刺的是,“李子柒”本身就是资本的产物。
一个完全业余的村姑,居然制作出来了媲美《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视频,没有别的诀窍。
根据《新榜》对李子柒的专访,一开始,她拍短视频实际上是为了生计。“14岁她辍学出去打工,2012年因为奶奶的一场重病,决定抛下所有,立刻回家。回乡后,为了维持生计她曾开过一个淘宝店,拍短视频也是想让生意更好做。结果短视频火了,淘宝店却因为没有精力打理关掉了。”后来,“李子柒签约了MCN机构-微念,公司对接资源,同时也注资了她的公司“子柒文化”进行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