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钱江晚报
30年一贯靠谱! 在浙江,新闻最快,资讯最多,服务最全!还能聊情怀、侃八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钱江晚报  ·  贾玲发文:恭喜! ·  11 小时前  
杭州交通918  ·  刚刚预报:就在今夜 !要下雪了 ·  3 天前  
杭州日报  ·  太突然!著名相声演员去世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钱江晚报

浙江70岁母亲,为44岁儿子捐肾!背后故事泪目

钱江晚报  · 公众号  · 浙江  · 2025-02-05 18:42

正文

看着孩子们嬉笑打闹,母亲、妻子边聊天边看春节联欢晚会,刘林(化名)的眼眶有点湿润。

这样美好的全家共度新春的场景,真的久违了。

前几年,因为他的肾病反反复复,过年即便聚在一起,家人的话都不多,气氛会莫名沉重起来。

今年的春节有点与众不同,年前,70岁的母亲将自己的左肾移植到了他的体内,给予了他第二次生命。

这份舐犊之情,让他无以回报。

巧的是,刘林还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的第9000例肾移植受者。

在无陪护病房内,母子俩是彼此最坚强的依靠。不需要再麻烦其他亲朋好友进入病房陪护,也让他们感到了内心轻松。


儿子肾衰竭
老母亲毅然决定捐肾



刘林今年44岁,独生子,宁波宁海人,在当地一家技术公司工作,有两个儿子。

三年前,刘林去医院看病,医生发现他的肌酐有600多μmol/L,严重超过正常值上限,医生诊断为肾衰竭。当时选择吃药治疗,因此,刘林的病情控制住了一年。

“我家没有人患肾病,后来回想了一下,其实前几年体检时,我的肌酐就偏高了,100多,因为数值高得不多,人也没不舒服,所以就没太在意。”他跟记者说。

没想到,2023年过完年,刘林又感冒了,一检查,肌酐升到了900多,后来又升高到了2000多,当地医院建议立刻进行腹透,于是他开始做腹透治疗。

“我也了解过,这种病最好是换肾。”刘林说自己当时不是没想过换肾,但父亲已经74岁了,有心脏病、高血压、高血糖,达不到移植的条件。母亲当时也快70岁了,当地医院表示她年龄太大,不一定符合移植条件。等符合条件的外源肾,可能要好多年,他不一定能等得起。

在当地病友的推荐下,他决定到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再看看。

去年9月,刘林在浙大一院做了相关检查,同时,他还得知母亲身体好的话,六七十岁是可以做亲属供肾的。这又让他燃起了活下去的希望。


母子入住无陪护病房,手术顺利



经系列检查,母子俩所有身体指标符合移植条件。入院前,肾移植病房护士长郑桂将母子俩喊到了医院的一个会客间。“你们前后住院时间一般为5天,我们是无陪护病房,也就是说家属是不陪护的,但我们的护士、护理员24小时都在,定期会到床边照护你们,如果你们有需要,只要按一下床边的铃就可以找我们。”郑桂向母子俩耐心解释道。

“我们觉得这种方式挺好。”刘林说,“我们本来就是外地的,爸爸身体不好过不来,我妻子要照顾两个孩子也很忙。虽然杭州的大伯想来陪陪我们,但还是想尽量不麻烦他。医院的这种模式刚好帮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1月17日,母子俩进行了肾移植手术。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

手术后第二天,刘林的大伯很牵挂母子俩,赶去医院,很想见见他们。因为是无陪护病房,大伯不能进入,但可以在会客间见面。

母亲林娟可以下床。待她苏醒后,护士鼓励她下床,可以去会客间,跟家人报个平安,也可以去儿子病房探望。

这天,在护理员的搀扶下,林娟慢慢走到了会客间。不仅如此,她还去到了儿子刘林的病房,看到孩子已经苏醒,俩人还唠了会儿嗑。


无陪护病房,在探索中不断完善



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肾移植中心的无陪护病房是从2023年9月10日开始建设的,共40张床位,8名护理员。记者来到该病房楼层也是无法进入的,因为这里实行全封闭管理。

护士长郑桂介绍,浙大一院是从1977年开始做肾移植手术,2008年,肾移植病患的病房是在大病房中划定一块作为无陪护管理区域。当时,这里被叫做“熊猫馆”,主要由护士负责。

随着医学发展,肾移植术后加速康复理念的推广、临床病人增加,医护人员对于无陪护病房的管理越来越得心应手,所以在医院6号楼装修时就提出了7楼全部做无陪护病房。

虽然做无陪护病房在硬件上有了条件,但是在郑桂看来最难的还是要让病患和家属接受无陪护这件事。“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家人生病了,应该是要有亲人去照顾他/她的,要病患一下子去接受一些陌生人的照护,并在短时间内取得相互的信任,这个难度不小。而且在照护方面,护士照护会相对好一点,但护理员去照护该如何培训,在国内大家都还处于摸索阶段。”郑桂坦言,因为没有前车之鉴,一开始她在这个问题上信心不足。

为此,他们动了一些脑筋,布置了一个温馨的会客间。病患在肾移植前期去配型时,他们就会面对面沟通,其中就会做好无陪护病房的宣教。

刚开始做无陪护病房时,在患者住院期间,家属是不允许探视的,“但后来有些家属提出这方面的需求,我们就想着能不能做个简单的探视呢。”郑桂说,所以现在如果有家属想在手术后探视的话,他们可以去到会客间,与病患进行简短的会面。


无陪护,让病人提早学习自我管理



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仁定主任医师说,对器官移植的病人来说,移植后需要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能太依赖家人的管理照顾。他们在医院感受过无陪护后,出院后也就能按照这个模式管理自己。

“我们统计了一下,去年一年,在我们这里的移植病人不存在药物乱服、停服、漏服这些问题,依从性还是比较好的。” 王仁定说,另外,建设无陪护病房能给社会减轻负担,现在不少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工作繁忙,照顾老人也很难照顾周全,而医院有护士、经过培训的护理员,在照护方面会比家属更专业。

就像刘林母子俩出院后,已经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了。再过几天,他们还要再去浙大一院进行复查。


出院当天的大合影

“如果复查结果没什么问题,我是可以正常工作的。”刘林重拾起对未来的希望,“我只要平时自己多注意,少去人多的地方、定期复查、按时吃药……妈妈的肾在我的身体里就可以‘工作’很久很久,我也希望能好好保护她的肾。”

潮新闻记者 孙燕 通讯员 王蕊 魏纯淳 
责任编辑:周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