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和部科技发展司主办的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科技创新平台、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学术交流会,日前在杭州召开。会议以“科技创新赋能国土空间规划”为主题,旨在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展示优秀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加强协同创新和技术融合。来自国内27家科技创新平台的代表以及自然资源部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应对国土空间规划行业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事业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入交流。
陆海统筹,科学高效推进城乡空间治理
作为新时代的新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特别强调注重陆海统筹,把海域纳入国土空间一并考虑,总体上实现全域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托天津大学建设的陆海统筹关键带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聚焦国家陆海统筹重大战略需求,深入开展陆海互动演化的沿海人居环境研究,构建了现代化首都都市圈陆海统筹空间治理体系,并以海水淡化及其输送和滨海空间复合利用为例,探讨解决了都市圈陆海统筹空间治理中的六个关键问题。
依托浙江省海洋科学院建设的海洋空间资源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积极探索国土空间规划下海域立体空间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技术,先行先试编制《浙江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科学设置海域立体空间利用兼容性准入,对海洋空间实施平面规划“立体化”管理,并发布全国首个技术标准《海域立体分层宗海界定技术规范》,推动海域管理模式从“平面”向“立体”、从“二维”向“三维”的转变。
如何引领城乡空间治理高质量发展,是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重大基础性研究任务。依托北京大学建设的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保护重点实验室,在城乡空间治理方面开展了包括两级土地发展权、“区域—要素”统筹理论研究,编制了全国首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程》,积极构建“科—产—智—教”一体化创新与智库平台。
依托南京大学建设的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重点实验室,参考国际国土空间规划实践经验,探索开展从建设用地规模及利用效率、国土空间利用结构和布局角度开发融入碳排放效应的国土空间评价与路径优化技术的双碳治理效应研究,同时提出国土空间评价、规划及管理实施政策建议。
融合创新,新技术助力国土空间规划
依托清华大学建设的智慧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治理技术创新中心研究人员,在交流会上向参会者展现了城市智能模拟器。该中心以人工智能赋能超大城市空间规划治理决策为背景,构建了包括大语言模型用于参与规划、人工智能用于方案生成辅助、人工智能用于规划评估、规划教育与实践改革协同发展的人工智能赋能空间规划治理的路径。
国土空间感知与智慧规划创新团队负责人邓兴栋介绍,该团队围绕城市安全、资源监测、数字孪生、经济产业和人民生活等五个场景,研发了北斗高精度混频监测模式、无人机场(巢)网络设施、InSAR形变监测技术、云悟时空计算引擎、空地协同自动化建模软硬件、智能驾驶仿真环境全自动构建技术、视频孪生虚实映射技术等,构建了自然资源“大样本—大模型—大监测”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大平台、消费大数据监测平台等,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张鸿辉的报告显示,其团队构建了五个维度的大模型技术框架,深入探索数据底座构建和算法模型等方面的应用。该研究以TIM统一数据框架,搭建数据底座,为大模型提供多模态预料,研发以算法模型为支撑的调查监测、空间规划、开发利用、用途管制、政务智能等方面的专业化应用。
人地失衡导致不可忽视的城市空置,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下的收缩城市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龙瀛,向与会代表分享了该团队围绕中国城市空地、中国房屋空置和中国设施空置三类城市空置开展的城市空置的智能测度与应对研究进展与成果。
聚焦现实,破解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
聚焦现实,问题导向。交流会上,多位专家结合实践经验,围绕自然资源管理、人地关系等内容展开探讨,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引发与会者共鸣。
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董慰介绍,其团队从人地关系的认知理论和环境要素切入,构建了人地关系认知影响与空间规划干预模型,并从气候健康、社区依恋、社区适老等角度深入研究寒地宜居目标下的社区更新与营建,实现对东北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干预。
来自浙江大学的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谭荣则以沙尘暴、滇池环湖开发、上海青西郊野公园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的政策工具为例,从本体论、价值观、方法论角度,构建了中国特色自然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相关研究成果引发参会者的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