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学学术前沿
识时务 有情怀 讲方法 结善缘 —— 易明法律研究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成都本地宝  ·  中国将与萨摩亚互免签证! ·  昨天  
半月谈  ·  一飞机在菲律宾南部坠毁 ·  19 小时前  
成都发布  ·  全文发布!2025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 ·  昨天  
成都日报  ·  95.10亿!刷新双记录!成都全国第三 ·  2 天前  
成都日报  ·  95.10亿!刷新双记录!成都全国第三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学学术前沿

期刊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4年第5期要目

法学学术前沿  · 公众号  ·  · 2024-09-17 18:44

正文

- 期刊简介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以下简称《学报》) 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国家检察 官学院主办的法学综合性学术期刊, 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 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法律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 研究知名期刊。

《学报》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指引,坚持以法学理论引领检察实践和立 足法治实践推动中国自主法学理论创新发展, 努力服务法治中国建设, 努力为以检察 工作现代化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重点关注法学学术前沿理论和司法 实践重点问题, 以大法学格局 检察特色为栏目建构原则, 设置主题研讨 检察专论、 法学专论 域外法治等栏目。



目    录





主题研讨

—— 《刑事诉讼法》修改:刑事证据制度现代化

刑事证据制度现代化的中国标准与制度安排

张 中


论证据完整性及其审查规则

龙宗智 唐云阳


论双层次刑事证明模式

杜 邈


庭审实质化下强化证人出庭的规范再造

鲍文强


检察专论


历史与渊源视角下俄罗斯检察监督制度考察与启示

郭金霞


法学专论


中国宪法的根本法性质:一个本土化的理论建构

陈明辉

通用行政法典的编纂思路与基本构架

罗智敏

无效行政行为中“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认定

严益州

股权投资类刑民交叉案件判定基准及原理

黄文忠

连带债务内部效力规则的体系效益与解释适用

赵 童


主题研讨

《刑事诉讼法》修改:刑事证据制度现代化


编者按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既是宏大的理论课题,更是重大的实践问题。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深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就要锚定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法治中国建设的首要任务,聚焦法治中国建设的良法图景,并深化与之相适应的法治思维方式。围绕以上颇有时代感的重点论题,本刊特邀知名专家展开深入研讨,以期助力开创法治中国建设研究新局面。

证据是事实认定的基础,是司法公正的基石。刑事证据制度建设事关公平正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实现。2023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刑事诉讼法》修改列入立法规划,历经前三次修法,我国刑事证据规则得以充实,但在制度设计的科学化、精细化、完备化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值此修法契机,如何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回应时代需求,乃理论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刊特别策划“《刑事诉讼法》修改:刑事证据制度现代化”专题,邀请专家围绕刑事证据制度现代化建设、证据审查规则的革新、刑事证明模式的体系化建构、证人出庭的规范调适等展开讨论,以期为我国的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刑事证据制度现代化的中国标准与制度安排


摘  要: 证据制度现代化是我国司法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法治现代化乃至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为证据制度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契机,也对之提出了时代要求。刑事证据制度现代化应当立足中国司法实践,瞄准世界证据科学前沿,推进证据制度创新,服务国家法治现代化建设需要,满足新时代刑事诉讼发展需求,积极应对数字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并能够适应错综复杂的国际司法环境。相应地,刑事证据制度现代化建设应当遵循刑事诉讼发展规律,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围绕人权保障和发现真相两大目标,构建新时代刑事证据制度体系。

作者简介: 张中,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证据完整性及其审查规则


摘  要: 证据完整性,包括单一证据、证据群组、法庭举证以及证据保管链四类完整性。完整性是证据真实性的影响因素,又有相对独立性,完整性也不等同于充分性。确立证据完整性相对独立的审查地位,有利于促进“三性”审查并弥补“三性”审查的不足,推动全面移送证据及庭审实质化,且可辅助证据充分性判断。美国施行举证完整性规则,德国实行卷宗完整性及真实性原则,俄罗斯也将证据完整充足作为相对独立的评价要素。应对单一证据或证据群组完整性缺失,可采用补充调查与督促移送,因重大缺失而排除证据,完整性瑕疵补救与容忍,其他证据予以佐证补强,根据在案证据认定事实等。应对法庭举证不完整,可适用对抗性补救、法庭释明与职权调查等。对证据完整性作相对独立的审查,应当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司法解释规范。

作者简介: 龙宗智,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巴渝学者讲座教授;唐云阳,四川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论双层次刑事证明模式


摘  要: 我国刑事证据法关于证明力审查的规定零乱繁杂,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框架作为支撑,可能出现案件事实认定的偏差。考虑到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证据法规定和法律文化传统,有必要引入“以印证判断为基础,以情理判断为检验”的双层次刑事证明模式,并在《刑事诉讼法》中予以明确,推动构建以证据为中心的刑事指控体系。在双层次模式下,印证判断和情理判断围绕证据证明力展开,两者均属于案件事实认定的基本方式,但判断顺序具有先后位次性,在不同案件中介入比重不同。司法人员应当准确把握证据“关联性”要求,通过分析印证证据之间的先后关系、追溯关键证据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挖掘个体证据蕴含的细节信息、全流程审查证据链条、在连续犯案件中引入相似事实证据等方法,为情理判断提供充分信息支撑,提升案件事实认定的准确性。

作者简介: 杜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法学博士。


庭审实质化下强化证人出庭的规范再造


摘  要: 刑事案件证人出庭因具有阻断侦审联结、抑制卷宗依赖等功能,被视为落实“庭审实质化”的重要方式,我国《刑事诉讼法》围绕该制度呈现出的“严进宽出”规定,造成证人出庭率长期低位运行。《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应凸显中国式刑事诉讼现代化要求,强调理念转型、制度完善,进一步彰显公平正义和人权保障理念,通过赋予被告人程序性对质权,规范法官判断证人“出庭必要性”的裁量要素;明确证人不具备“出庭可能性”的正当理由,通过在线远程作证形式实现出庭的技术补强;厘清证人“出庭例外性”的应然定位和价值意涵,借助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精准构建,贯彻宪法确立的法益保护。

作者简介: 鲍文强,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讲师、法学博士



检察专论





历史与渊源视角下俄罗斯检察监督制度考察与启示


摘  要: 法律监督是当代中国检察制度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我国的“法律监督”概念源于苏联的检察监督,是基于对苏联检察监督的理解而形成的。俄罗斯联邦检察监督制度历经变革成为法制和权利的捍卫者,检察院被赋予保障人权、保障联邦的完整性、法制和法律秩序的作用。当前,在进行司法改革、建设法治国家之际,深入研究俄罗斯检察监督的历史变迁和制度功能,以便更好地揭示其检察监督的深层结构和机理,为我国检察监督制度进一步改革完善提供灵感。

作者简介: 郭金霞,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法学专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