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钱币的研究具有典型意义。一是、天工开物细致的介绍了宋朝铸币工坊的古钱铸造工艺,很多泉家都进行了研究和试验,有了一些成果。二是,宋朝是我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时期,钱币铸造的工艺和文字书法展示鼎盛的时期,三是、宋朝钱币遗存最为广泛,四是、研究宋钱,大家一般都有,也很熟悉,便于讨论。
一、
宋母是分档次的
,样钱,原母,一次,二次,三次。淳化的原母直径应该是27.5mm,母钱的价格取决于版别,模次。
二、边缘稍薄,中间稍厚,这种母钱应是标准的2次母钱。
另母钱一定要广穿!因为铜有一定的收缩率。穿向内得扩展,必须大;径要缩小,也必须大.修了穿,穿径肯定要大,是脱模需要.钱径大是必然的现象,因为子钱要磨轮所以小。冷缩是很微妙的变化,不重要。母钱和厚度重量关系不太大。母钱是整体放大,外径大,内径大,穿径稍大精修 ,不一定厚,精整。必须同版比较,文字也稍微大些。
三、“从理论上来讲,在不考虑品相的前提下,所有的钱都可以当母钱。
”
——这个理论的大前提就是错误的,母钱和子钱,无论其内涵如何,定义上是有本质区别的。母钱就是母钱,子钱就是子钱。从宋钱铸造量来说,铸母(用于铸造子钱的母钱)数目是可观的,不会象明清那么少,所以并不十分神秘,普通版的母钱目前市价应在几百元左右。
1,钱径大于子钱:
应是相对概念,北宋同版中又分大小样的不少见,它们的母钱肯定不同。
2,铜质精良: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母钱一定是白铜的。白铜可能与铸地和炉次有关。
3,字口深峻有拔模斜度
:应是版别而定,如政和重和样应有此要求,但是圣宋隐起文就不一定有这个要求了。
四、
修穿的未必就是母,但是母钱必须修穿。
大钱母钱需要拨摸斜度的并且前后地章一定要修的。小平母钱跟厚度没有直接关系,铸母只要能翻砂就可以,不需要厚度,但是直径是关键。因为翻砂倒模只会减小直径而不会减小厚度反而是增加厚度的。
五、
同版对比
下:字精、背轮清、背正(少有移范)、稍大、稍厚、穿口精修、碟形(中间厚、至外轮边缘逐渐变薄)、地章有油腻感…… 符合以上条件可适当放宽,并不绝对。
修穿是母钱的必要条件,即母钱必须修穿,修穿不一定是母钱。
六、
宋母与清母是同一概念下的两码事
,不能用看待清母的眼光去看待宋母,否则就会走进死胡同。宋代铸造钱币时所用的面砂很细腻,铸造效果要比清代好得多,因此宋母并没有清母那么夸张。
宋母判定的关键在于同版对比,脱离了这一原则,仅是一味的强调什么“拔模斜度、字口无粘连……”,那就是唯心主义,是用“一点论”概括“全面观”,结果只能是走入歧途。
同版母钱与子钱的差别在于相差一个铸造级,子钱再精,也比不过同版母钱。同时,母钱是经过冷加工的,也就是穿口精修。“同版对比、冷加工”,有这两点把关,母钱是可以认识的。
七、
大个的不一定都是母,小个的也未必不是母!
精美的不一定是母,不精美的未必不是母。(只有在收集母钱数枚后才能有所理解!)
八、
关于
拔模斜度
,该名称是传统铸造学中的专有名词,第一人第一次引用到钱币界是著名钱币学家潢川徐达元,大概是发表在《陕西金融》八九年某期,后普遍运用开来。其实,翻砂法铸造任何朝代的古钱,并不需要拔模斜度。它只存在于用范铸钱的模具中。
九、
要想认知母钱,
首先要会对比,
不是母钱和母钱的对比,而是同版钱的对比。而且严格来说,必须有血缘关系的同版钱对比才可以。普通钱也就是子钱,有种沙感,沙感不是模糊感,是地章有细小的沙粒感,母钱的地章比子钱要细腻的多。母钱的面沙用料和子钱不同,铜质也精。
现在大多数人认为穿口精修的就是母钱, 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你要明白什么是母钱的修穿,也就是说修穿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什么是修穿也要弄明白。穿口干净不等于修穿,修穿要有冷加工痕迹,也就是现在的锉痕。母钱不一定要重 ,因为重量有时和合模严不严有关。
十、
总体说有些特别精美的宋钱如徽宗钱,看着精美但不是母钱,有些很难看字口粘连不清但是母钱,
如何区分
呢?
看铸造后的冷加工痕迹(修穿和轮,有的修地张,特别是背,但还没有见过修字口的)是有效的辨别方法。而这种方法又需要在长时间的收集和研究中去探索。北宋母钱需要一版一议,或一钱一议。前中后各期铸造钱币的形制不同,母钱当然也不一样。各个钱监的铸造风格不同,母钱也会有区别。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必须和同版钱进行比较,要多找同版钱,从冷加工和数据上进行比较。
十一、
铜母同铁母一样并不具有特殊的形制,其穿孔的修锉仅是为了印出合格的印模。
与铁母相同,铜母也未将外轮加工成尖削状的,即俗称的鲫鱼背。所以辨认铜母的依据是尺寸大,在印模铸出毛坯后再进行打磨,尺寸就会变小。再就是精度高。另外只有同版别的钱才有可比性。当然,判定母钱还要有丰富的经验。比如说母钱的穿孔是修琢的非常光洁的,远非崇宁大观中那规整的穿孔可比。北宋的铸钱量远大于清朝,其铜钱的母钱应当远多于清代母钱。实际上归根结底铜母是作为印模铸钱的模具的,不必将其看的太神秘。
十二、
宋母的价格与版别、级次有关。
版别越稀少的宋母,价格越高;级次越高的宋母,价格越高。版别珍惜的二次宋母,可能近万元;普通版别的三次宋母,可能几十元。一般来说,普通版别的二次小平宋母,花几百元就能够买到;折二宋母相对来说要更贵。宋母的市场价格正处于起步阶段,毕竟宋母认知度还没有像清母那么火,等到有一天人们都认这东西了,那宋母绝不会是现在这种价位,因此宋母是当今最有投资潜力的品种之一,应该密切关注。
十三
、
进呈式母样即指“进呈样钱”。
采用“印范母钱”或“部颁母钱”为钱模,经特殊生产制作而成。进一步可按制形划分为具中央规定版式统一的“部颁式呈样”和由地方自行设计版式的“地方式呈样”。另有“进呈制钱”,规定选用普通铸币作标准,虽形式存在,实物却无从区别。
通过上述性质类分,具体去描述某一枚实物时,可根据材质作性质名类的补充说明。母样钱问题标准化的建立,能避免诸如宋钱史料中词义相同但名称多如“式”、“样”、“母”、“模”、“钱样”、“样钱”、“钱式”、“式样”之类的用词混乱现象。
别记:有四种穿口情况不要排除可能是母钱:
一是四角不是绝对直角的。
二是穿口四面全是翻砂而没有任何冷加工痕迹的(这点对于元丰和熙宁不可用)。这只是对于个别年号,因为这些年号的子钱工艺普遍不精。原因应该和北宋大量鼓铸钱币用以各类需要有关。
三是穿口四面有坡度的不能简单否定。大部分穿口是直穿的,有的有坡度。四是穿口有修成直角的,但两边有弧或者修得稍深一点过90度了也不能一概否定。
十四
、
多年母钱鉴定经验及计算公式
母钱应具备的外观特征:
1、母钱应进行必要的铸厚修整,通常,母钱都有一个经过仔细修整的精美的外观,但这并不都是出于审美意义上的考虑。
对作为模具的母钱进行铸后加工修正,是为了保证在砂型上印制的阴文型腔清晰、平整、美观及必需的深度。一般情况下,对母钱修整至少要达到
以下的程度,否则就会形成缺陷遗传,而影响到最终产品——制钱的外观质量。
整个钱体上无漏铜及明显的毛刺、结疤;
外轮、内穿及钱文的主线条端正、流畅,钱文笔划无粘连;
对外轮及字口垂面与地张交界处进行必要的清根,钱上各个平面达到较好的平整度;
外轮、内穿、字口的平面与垂面相交处无尖锐的棱角;
钱文笔划转折处不成锋挺的硬角,而以较圆缓的曲线过渡,即所谓的铸造圆角。
2、母钱应具有拔模斜度。
所谓拔模斜度,是指为了在印模后能迅速便捷的从型砂中脱除模具又不损坏型腔,而特意在模具垂面上加工出来的斜度。这是因为与模具接触的砂型界面本身就具有较大的摩擦力,捣模过程中,型砂中水分不断逸出而产生收缩挤压又加大了这种摩擦力。为了保证作业效率和产品质量,模具身上都必须具有拔模斜度。
具体对母钱这种特定形状的模具,其拔模斜度应体现在以下部位:
外轮斜度——外轮截面应为底大面小的梯形状。这种斜度有的似经车削出来的,在外轮上还留有肉眼可见的环绕外轮平面的带状痕迹;有的则是锉磨而成,用放大镜可观察到与外轮切线大致相垂直的有规律分布的细小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