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核聚
不负生命,不负有情,不负天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核聚

杨过最厉害的武功是黄蓉教的

核聚  · 公众号  ·  · 2018-06-01 23:2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

众所周知黄蓉对杨过有偏见,就因为杨过的爹杨康是个卖国贼大坏蛋。这个偏见从 14 岁那年一直伴随着杨过,直到给郭襄祝寿。那时, 36 岁的杨过饱经沧桑,与小龙女一别已经十六年。即便多次舍身相救郭靖夫妇一家人的性命,黄蓉却仍然怀疑杨过不怀好意——“发起狂来,什么恶毒的手段都用得出来。”

回首往昔, 22 年来,黄蓉还是教了杨过一些功夫的。

比如,当年 20 岁的杨过一路寻找小龙女来到大胜关英雄大会,跟金轮法王师徒打斗的时候,黄蓉指点杨过用《九阴真经》里的“迷魂大法”打赢达尔巴。最终,杨过和小龙女替中原武林赢得了武林盟主。再比如,怀着郭襄被金轮法王追打的时候,黄蓉教给杨过打狗棒法“口诀”才得以脱身。

显然,黄蓉这两次传功,都是迫不得已。

而另外一次传功,黄蓉却是主动的。黄蓉教给杨过这门绝世武功的厉害之处,连黄蓉自己也不知道。那次,黄蓉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教了杨过武功。这就是这门武功的神秘之处。

教者无心,学者有意。杨过武学造诣后来达到登峰造极始终离不开这门神秘武功。这要从杨过 14 岁那年初上桃花岛说起。

2.

在嘉兴偶遇杨过之后,仁义心肠的郭靖说服了黄蓉,把这位“故人之子”带回桃花岛。顺便把师兄武三通的两个儿子大小武也带回来了。

来到岛上的那几天,郭芙和三个小朋友整天玩儿斗蟋蟀。有一天,武修文送给郭芙的“大将军”被杨过那只奇丑无比的“小黑鬼”咬死了。本来斗蟋蟀胜败是常事。但什么事情,在郭大小姐这里都能制造成事端。

郭芙见自己的无敌大将军一战即死,很不高兴,转念一想,道:“杨哥哥,你这头小黑鬼给了我罢。”杨过道:“给你么,本来没什么大不了,但你为什么骂它小黑鬼?”郭芙小嘴一撇,悻悻的道:“不给就不给,希罕吗?”拿起瓦盆一抖,将小黑蟀倒在地上,右脚踹落,登时踏死。杨过又惊又怒,气血上涌,满脸胀得通红,登时按捺不住,反手一掌,重重打了她个耳光。

正在郭芙一愣神还没决定好哭不哭的时候,大小武一起动手把杨过揍了一顿。

武修文转身跃起,骑在他身上。兄弟俩牢牢按住,四个拳头猛往他身上锤去。武敦儒道:“你讨饶就放你。”杨过骂道:“放屁!”武修文砰砰两下,又打了他两拳。郭芙在旁见武氏兄弟为她出气,只哭了几声便即止哭,很是开心。郭芙见打得厉害,有些害怕,但摸到自己脸上热辣辣的疼痛,又觉打得痛快,不禁叫道:“用力打,再大力点!”武氏兄弟听她这般呼叫,打得更加狠了。杨过伏在地下,但觉腰间、背上、臀部剧痛无比,渐渐抵受不住,武氏兄弟自幼练功,拳脚有力,寻常大人也经受不起,若非杨过也练过一些内功,早已昏晕。

这应该是杨过出生以来被打的最惨的一次。

此时的杨过毫无还手之力。

而不久之后,杨过和大小武比武却险些把武修文打死。

那次,杨过用的是干爹欧阳锋教他的蛤蟆功。上岛之前,在嘉兴,杨过中了李莫愁的冰魄银针毒,欧阳锋教杨过蛤蟆功用来解毒。

那么,两次和大小武打架之间,杨过的蛤蟆功为什么忽然变得如此厉害?此前和大小武打架动手的时候就没用蛤蟆功吗?答案是没用起来。

在被大小武打的很惨之后,杨过逃到山洞里才想起了蛤蟆功。他尝试着练了练,结果是这样的:


他蹲下身来,口中咕咕咕的叫了几声,要将欧阳锋当日在嘉兴所传的蛤蟆功口诀用在拳脚之上,但无论如何用不上。他苦苦思索,双掌推出,梦中随心所欲的发掌出足,这时竟全然不知如何才好。

所以,蛤蟆功再厉害,用不出来也是白搭。

第二次打架杨过忽然变得很厉害,其中有一大部分功劳要算到黄蓉头上。

3.

杨过被打之后,郭靖夫妇正式收四个孩子为徒。黄蓉主动提出教且只教杨过。原因是,她怕杨过学到武功之后变得更坏。所以,她只教杨过四书五经。黄蓉是怎么教的呢?书上写道:


黄蓉领着他进了书房,从书架上拿下一本书来,道:“你师父有七位师父,人称江南七怪,大师父就是柯公公,二师父叫作妙手书生朱聪,现下我先教你朱二师祖的功夫。”说着摊开书本,朗声读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来那是一部“论语”。杨过心中奇怪,不敢多问,只得跟着她诵读着识字。一连数日,黄蓉只是教他读书,绝口不提武功。

自那以后,杨过忽然开窍了。开窍的意思是,杨过忽然练功练到欲罢不能。从旁听生直接跃迁到学神了。书上这样写道:


这日读罢了书,杨过独自到山上闲走,想起欧阳锋现下不知身在何处,思念甚殷,不禁双手撑地,倒转身子,学着他样子旋转起来。转了一阵,依照欧阳锋所授口诀逆行经脉,只觉愈转愈顺遂,翻身跃起,咕的一声叫喊,双掌拍出,登觉遍体舒泰,快美无比,立时出了一身大汗。他可不知只这一番练功,内力已有进展。自此之后,他每日跟黄蓉诵读经书,早晨晚间有空,自行到僻静山边练功。他倒不是立志习武,想从此练成一身惊人武艺,只每练一次,全身便说不出的舒适,到后来已不练不快。


也就是说,从黄蓉教杨过读书之后,杨过开启了每天练功,练到了“说不出的舒适”、“不练不快”的境界。

如果一个学生,学习的时候有“说不出的舒适”,不学习就不快乐。那你知道,这人一定是个学霸,或者学神。杨过,那时候正是如此。

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答案就在黄蓉教郭靖读书的第一句话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发现了一项修炼武功的秘密:学和习,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学是模仿。就像欧阳锋练蛤蟆功的时候动作像蛤蟆,杨过模仿欧阳锋的蛤蟆功,动作也像蛤蟆——因此后来被大小武嘲笑。

而习是反复练习。要耐得住一遍又一遍的枯燥寂寞。起初练习的时候,远不像斗蟋蟀那么有趣,但到后来,却比斗蟋蟀有趣的多——“不练不快”。

不但如此,孔子还发现,“反复练习”要勤奋。勤奋到什么程度呢?至少每天的固定时间都要练。正如杨过,每日早晨晚间自行到山边练功。

这些事情是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

这是上古传下来的秘诀,只不过不知怎地,忽然被孔子发现了。发现之后,他又不能不跟学生说,因为学生给他交学费了,所以有教学责任啊。但是,直白的说出来,孔子有不甘心。因为,这是武林绝密,说的太直白有不好。所以,孔子只能含糊其辞的说了这么一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注意后半句,孔子的意味极为深长。

第一个意思:模仿而且经常练习啊,不也是一种乐趣吗?

孔子遮遮掩掩的意思是:那当然是乐趣,而且是“不练不快”的大乐趣,许多人都不知道的乐趣。

第二个意思:模仿而且经常练习的秘密啊,还是不要说了吧?

孔子当年也没想好,到底是说还是不说。

正当他没想好,嘀嘀咕咕犯犹豫的时候,孔子的弟子们把这几句嘀咕记录下来了。

虽然,黄蓉教的时候,完全不是这么教的,没想到的是,杨过居然悟到了。有书为证。书中如此写道:


黄蓉教他读书,不到三个月,已将一部“论语”教完。黄蓉教书早感烦厌,但想:“此人聪明才智似不在我下,如果他为人和他爹爹一般,学了武功,将来为祸不小,不如只让他学文,习了圣贤之说,于己于人都好。”当下耐着性子教读,“论语”教完,跟着再教“孟子”。杨过记诵极速,对书中经义却往往不以为然,不住提出疑难。黄蓉常自觉得:“这孩子读圣贤书,有些想法跟我爹爹十分相似,如我爹爹教他,二人谈起来倒必投机。”

杨过“对书中经义却往往不以为然,不住提出疑难”,显然是对黄蓉理解并传达出来的经义不以为然,而且还经常提出问题,甚至给黄蓉出难题。黄蓉的直觉是,这孩子的思维跟黄药师十分相似,而不是一星半点儿的相似!

杨过不住的提出疑难,其中就包括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疑问。黄蓉想必搪塞了过去。

而杨过则看出了其中的蹊跷。

此后,他一改往事作风,从初上岛时,整天斗蟋蟀,好几天不练功,改成了每天练功。

其结果就是,再跟大小武动手的时候,一掌差点把武修文打死。书中写道:

杨过眼睛口鼻中全是沙粒,登时无法呼吸,又过片刻,全身如欲爆裂。武敦儒双手用力按住他头,武修文骑在他头颈之中,杨过始终挣扎不脱,窒闷难当之际,这些日子来所练欧阳锋传授的内力突然崩涌,只觉丹田中一股热气激升而上,不知如何,全身蓦然间精力充沛,他猛跃而起,眼睛也不及睁开,双掌便推了出去。

这一下正中武修文的小腹,武修文“啊”的一声大叫,飞摔而出,仰跌在地,登时晕去。这掌力乃是欧阳锋的绝技“蛤蟆功”,威力固不及欧阳锋神功半成,杨过又不会运用,但他于危急之间自发而生的使将出来,武修文却也已抵受不起。

从那以后,大小武再也不是杨过的对手了。几年后,大胜关英雄大会杨过大显身手的时候,当年的三个小伙伴——大小武兄弟只能扮演跑龙套角色,郭大小姐修炼成了惹事精。

杨过遇到了一位女师傅,教他不止学而时习之,而且要“勇猛精进”。

再经过十几年的曲折人生,当他了悟这一切的时候,他终于将剑术练到了“无剑胜有剑”的境界。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杨过日日在海潮之中练剑,日夕如是,寒暑不间。木剑击刺之声越练越响,到后来竟有轰轰之声,反复七次,终于欲轻则轻,欲响则响,练到这地步时,屈指算来在海边已有六年了。

从那以后,江湖上隐隐然流传着一段秘诀:

一天不练手脚慢,

两天不练丢一半,

三天不练门外汉,

四天不练瞪眼看。

然而,随着一代英雄的离去,世间武风不振,奢靡之风渐起,又过了一千年,连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秘密,也已经没有几个人知晓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