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乾知大始
阳明心学信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乾知大始

「安于当下」为何这么难?

乾知大始  · 简书  ·  · 2017-11-29 18:3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人人都会说「安于当下」,然而要做到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古人有一个词非常好,叫做 「心不在焉」 ,焉就是这里,心不在这里就是去了别处。去哪里了呢?被外物牵引走了。所以「心不在焉」就是「逐物」。我们一般人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心不在焉」的,连吃饭睡觉的时候也不能好好吃饭睡觉,心都跑到别处去了、思虑无法停止。

为什么会出现「心不在焉」的情况?因为困惑。

事物永远是变化的,而这种变化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要理解或预测某一事物的变化,我们必须理解世界上的所有事物、掌握所有的信息,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比如一家餐馆的老板要预测未来一年营业额的变化,他必须掌握周围食客的构成、流动情况、乃至于口味的变化,还有食材价格的变化、宏观经济的变化等等,这对于他来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意味着 我们永远在与「不确定性」打交道

「不确定性」包括事物变化的不确定性、我们从变化中能够获得什么的不确定性,以及获得之后能否守住的不确定性。得之前患得,得之后患失,所以「患得患失」。

要脱离「患得患失」的牢笼,我们就必须 直面现实——不确定性的现实 ,即承认万事万物都是不确定的、我们能得到什么是不确定的、得到之后能否守住是不确定的。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事实。直面这一事实,就是「实事求是」。

所以一个真正「实事求是」的人会「与变化为友」——因为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事实。用古人的话来讲就是 「虚以适变」 。《易》曰:「周流六虚,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

然而这个「虚」并不是外面强加的,也不需要刻意去修炼,而是我们所固有的。我们的「良知」原本就是一个「虚」,原本就是「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面对一切事情,我们只是去「致良知」、以「良知」为师,自然就没有困惑、自然不会患得患失、心自然时时在这里,也就是「安于当下」。念念「致良知」,则念念「安于当下」。

这就好像你因为担忧一件事情、天天茶饭不思,后来找了个大师算了一卦,心中大石头落地、恢复了平静。 「良知」就是你的明师 ,有疑就去问他,任何困惑他都能给你解决。没有困惑,就没有执着;没有执着,心就恢复它「周流六虚」的本来面目。不去也不来,亦无当下可安,此之谓「安于当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