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二年级的时候,有天放学回来,一见到我,就只有一句话:“妈妈不生气!妈妈不生气!”女儿搓着裤子的手有些抖,不敢看我。
那个时候女儿每天跟我都是倔倔的,一下子一点儿威风都没有了,让我非常纳闷儿:“这什么事儿把个活阎王吓成这样了?”
事情肯定不一般!
100%出于爱,我先让自己平静,然后蹲下来,抓住她的手:“妈妈不生气,妈妈不生气,说吧,什么事儿?”
女儿从书包里拿出老师写的条子递给我,条子是这样写的:“你女儿今天偷了别的小孩的花样奶酪,偷是学校不允许的行为,请跟她谈一谈。”
“偷”?这个字从来都没有那个时刻那么刺眼!
我女儿,偷?我实在无法接受!
女儿怯怯地望着我,也许我当时太害怕女儿以后会偷,我强迫自己静下来,问女儿“拿”那条花样奶酪时是怎么想的。
在我的记忆里,这是我学习有效沟通前,女儿出错时最冷静的一次交流。
女儿说:“我 stole(偷)的。。,”她还没有说完,我马上制止她用“偷”这个词,我让她用took(拿)来代替。
女儿说她只是好奇,那么好看的东西是什么?吃起来是什么味道?没忍住就拿了别人的花样奶酪。
奶酪是非常受美国人欢迎的食品之一,我们很少吃,很少买,女儿在家吃不到,看到别人吃当然会好奇的。
“你把人家的东西吃了,人家吃什么啊?你觉得这样做对吗?”我试探着想知道女儿的想法。
“不对。”女儿低着头:“可是我拿那花样奶酪时,只想尝尝,没想其它的事情。”
我相信她压根儿没想那花样奶酪主人是否有东西吃,或者没有了奶酪是什么感觉。
“妈妈相信你!谢谢你告诉妈妈。”我非常诚恳。
“妈妈你真的不生气吗?我的老师非常恼火。一个劲儿说我偷东西,是坏行为!”
“女儿,你听好,不管你做了什么,只要告诉妈妈真话,妈妈就会高兴的。”女儿松了一口气。
“告诉妈妈,你还想吃那花样奶酪吗?”女儿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迷惑地望着我。
“如果你想吃,妈妈现在就带你去买,奖励你说实话,也让你知道你需要的东西,只要告诉妈妈,只要合理,妈妈就会尽量满足。我们需要的东西,自己买,不能拿别人的。好吗?”
“现在就去?你不是要做饭吗?你不是很忙吗?”
“我现在可以放下任何事,带你去买花样奶酪!”
带女儿到了Kroger (一家食品连锁店),发现那儿的奶酪花样繁多。不同颜色和造型,竟有一种麻花样儿的,很好看。我告诉女儿:“把你喜欢的所有奶酪各买一份!”
女儿实在不敢相信,自己闯了祸,还得到了奖励!我告诉她我奖励的是她的诚实。
第二天,女儿带了两样奶酪送给那个被女儿拿了奶酪的同学,并真诚地道歉!
女儿自此再也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
不管孩子做了多么匪夷所思的事情,父母都要静下心来,问清缘由。很多的时候,孩子的动机和成年人的想像大相径庭。
1. 轻易别用孩子偶而的行为来定义孩子;
2. 尽量搞清孩子的真实需求,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以满足;
3.尽量引领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解决孩子问题前,先明白孩子的真正需求,不轻易贴标签。
看了这篇文章你是不是也有一些感悟?
快来留言和大家分享吧,还有机会得到这本书呢。
本文选自《我把美国教育方法带回国》——一个美籍华裔教育专家的教育手记
画云,中科院博士,美国高级工程师,中美跨文化育儿专家。曾因孩子的问题焦头烂额,和孩子对峙多年后,利用前沿科学知识摸索亲子沟通之道,自学当娘,从一个易怒的大号孩子到心智成熟的妈妈!她以科学家的视角,融合东西方的教育理念,用一个演说人的方式讲座她的育儿理念,帮助成千上万的孩子更自信,父母更善良成熟地爱孩子。在海外生活20多年,画云最大的收获是青春期儿子没有典型的叛逆行为,女儿遇到很大挑战时会说:我没时间慌张难过,我要集中精力向前走!画云是她两个孩子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