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最近这段时间,谣言特别多。一些或惊悚的可怕的谣言通过朋友圈疯狂传播,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甚至更可怕可笑的是,很多时候,人们从不质疑谣言,却在面对辟谣信息时,瞬间变身“福尔摩斯”,对已证实的真相反复质疑。他们宁愿相信谣言,在谣言中惶惶不可终日,也不愿自己做出理智科学的判断。
为什么会这样?谣言到底有什么魔力呢?
1、市里开会要下特大暴雨?!
最近我省雨水多,不少地方出现了暴雨天气,于是,上面这条谣言,992微信后台几乎每天都能收到。
就问一句,每个人都说“市里市里”,到底哪个市?
其实,如果大家留意的话,这条消息早在去年就在全国各地都传了一个遍。
河北交通广播官方微信去年也曾辟过谣:
其实,此类信息的真伪很好判断,遭遇极端天气,省气象台会发布相关气象灾害预警,到达一定程度,省防汛抗旱指挥中心也会启动相应应急机制,并且都会通过权威媒体对公众发布,此类消息均已权威机构发布为准。
2、邯郸一女主播舞台上猝死?
这条视频最近也很火,舞台上,一名女主播突然晕厥倒地,随后,这条谣言传遍了朋友圈:“邯郸广播电视台一名美女主播,舞台上突发心梗去世,年仅26岁”。
但实际上,这位主持人只是因为劳累过度意外晕倒,却因这则视频“被死亡”,当事人不得不自己录视频进行辟谣:
视频自网络
晕倒就“被死亡”,这种消息让当事人家人看到会是怎样的心情?发信息只需一秒,但对于别人的伤害可能是不可估量的。
3、石家庄公安局要捕杀狗?
真相在这里
4、石家庄有人贩子抢孩子?
真相在这里
1、谣言=重要性×含糊性
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有一个关于谣言的公式:谣言=重要性×含糊性。信息越重要,细节越模糊,谣言也就散播的越快越广。之后,这个公式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加上了“公众判断能力”,公众判断能力高了,谣言传播得也就没那么广了,反之,越没有判断能力,越容易相信谣言。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
图自网络
2、“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另外,心理学家分析,人们还有一种倾向,那就是更容易重视负面信息,因此,中国有句俗语叫“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有负面影响的事件极易引起人们关注,再加上恐慌心理成为谣言传播的有利条件,群体对于“坏事”的焦虑性越强,谣言传播得越快。
就像昨晚“石家庄人贩子抢孩子”谣言,就完全符合这种谣言传播的规律。再比如前些年的抢盐潮。
3、谣言“反潮流”、“吸引眼球”
谣言往往都是“反潮流”、“吸引眼球”的。而人类的天性特别容易被各种与众不同的事物和信息所吸引,“狗咬人”总不如“人咬狗”的消息吸引眼球。
说“吃早饭有益健康”显得老生常谈,而说“不吃早饭更健康”则会吸引大量眼球,成为公众谈资。
这种谣言不需要小编举例子了,朋友圈里七大姑八大姨发的“吃这个会得癌症,做这个会猝死”,你一定看得不少了。
4、权威部门的公开机制应更加健全
国外有一句关于谣言传播的名言:“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走遍了天下。”要想控制谣言“走遍天下”,真理传播必须更加迅速。尤其在人人可为媒体的时代,就需要权威部门更为及时、迅速的公开权威信息,消除人们的疑虑和恐慌。同时,权威部门的说法不能只是简单的辟谣,而应有详尽的数据和资料。
面对谣言时,很多朋友常常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那么,为什么不抱着实事求是的心理呢?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宁可信谣言,最后一定是被骗被利用。一些关系到公共安全的谣言不经核实,随意传播,会引起公众恐慌,社会秩序混乱,最终伤害的还是大家。
怎么才能让谣言闭嘴,除了需要权威部门更为公开透明的信息之外,更需要我们每个人自觉自律。
多读书,
多学习,
掌握科学知识、生活常识,
不轻易被煽动,
不轻易被迷惑。
还是那句话:
谣言止于智者
你愿意做个智者吗?
最后,小编再问一句,那些年你抢的盐吃完了吗?
图自网络
编辑 | 晓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