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央视科教频道
对中铁大桥院总工程师肖海珠
进行了专题报道
生动讲述了他的造桥传奇
展现了中国中铁人
不惧风浪、大胆创新的魅力风采
▲《逐梦山海的造桥人·肖海珠》上集
▲《逐梦山海的造桥人·肖海珠》下集
1992年,肖海珠从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专业毕业,进入中铁大桥院。上班第一天,肖海珠郑重地写下座右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参加工作伊始,肖海珠先后参与了北京地铁五号线高架工程、京九铁路淮滨淮河大桥、福建青州闽江大桥的设计工作。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他参与了桥梁上、下部结构等多领域的设计工作,使得他对于桥梁设计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1996年起,肖海珠作为骨干先后参与了福州三县洲大桥、泰国八世皇大桥等多座斜拉桥的设计、审核工作,成为在斜拉桥设计方面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2001年,肖海珠被原铁道部公派赴日本大阪府土木部和大阪工业大学学习。2007年,肖海珠获得同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
面对取得的成绩,肖海珠没有沾沾自喜,他始终勤于学习,善于学习,
吸收
日新月异的桥梁科技知识,
不断
掌握
新技能,形成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习惯。计算机的发展为桥梁计算分析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有限元分析软件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肖海珠作为桥梁结构有限元分析的专家,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钻研新的计算程序,同时还自编应用程序用于解决设计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他的学习笔记目前仍是年轻员工学习的优秀教材。在他心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古训,而是值得他毕生追求的行动实践。
2003年,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速铁路开始设计工作,肖海珠负责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上部钢梁结构的设计,面对350km/h桥梁设计速度目标值、六线铁路的重载及自己并不熟悉的钢桁拱结构等
前所未有的设计要求
,他一马当先,全身心投入设计工作。设计之初,他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国外高速铁路桥梁的设计资料,明确了大跨度高速铁路桥梁的设计要点,并对三主桁结构空间效应和新型板桁组合结构受力性能提出了具体的分析计算方案。针对拱桥刚性箱形吊杆振动的难题,他开创性地提出了八角形截面的设计思路,较好地解决了吊杆抑振问题。在钢梁架设过程中,他又参与到空间有限元分析软件的开发和完善中,一方面为代表大桥院核心竞争力的桥梁计算软件的研发献计献策,另一方面对三主桁空间结构的施工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他的主持下,南京大胜关三主桁钢桁拱桥实现了精确合龙。该桥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桥梁建造技术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大桥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乔治·理查德森大奖、国际桥协杰出结构工程奖。
2017年,宁波至舟山跨海铁路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根据使用要求,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要同时满足两个“必须”:首先,大桥必须既能过高铁,也能让汽车高速通行;其次,按通航要求,大桥主跨必须超过千米。作为大桥总设计师,肖海珠提出了主跨1488米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方案。但当时在我国,即便是公路桥梁,都不曾有设计并建造主跨超过300米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的先例,更何况是主跨1500米级的公铁两用桥梁。
肖海珠顶住压力,坚持自己和团队的方案,在之后长达5年的岁月里,呕心沥血进行科学论证。肖海珠认为,若要更好实现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的两个“必须”,又要同时综合考虑通航影响、施工风险、抗风性能、经济性等实际需要,采用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或将是最佳选择。该方案不仅可以减少深水基础的数量,还可让构件规模小于同跨度斜拉桥或悬索桥,降低施工风险;同时能够吸收斜拉桥刚度大以及悬索桥跨越能力更强的优点。相较于单一结构桥型,同等材料和工艺的情况下,采用斜拉-悬索协作体系,将更能保障施工安全以及铁路的高速行车性能。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很长一段时间,同事们会经常看到,肖海珠不是长期被“关在”工作室,就是频繁出差奔走于多个地区。在方案研究上,肖海珠围绕技术标准、斜拉-悬索协作体系的受力和变形特性、最优设计参数、主梁抗风性能、高速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等方面,经常组织团队开展反向提问,并在后续工作中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直到最后“没有问题可提”。为解决大桥抗风问题,肖海珠在主梁设计上采用抗风性能更优的三箱分离式钢箱梁结构。此外,由于册子岛侧的主塔基础水深达60米,肖海珠提出采用直径6.3米的空心钻孔灌注桩基础,并同步研究水化热控制、成桩超声波检测等成套技术,这也是世界上直径最大的桥梁钻孔桩基础。
2015年,中国援建的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开工建设,肖海珠主持了大桥的施工图设计工作。
中马友谊大桥是
印度洋上的第一座跨海大桥,同时也是首座在珊瑚礁岩体上建造的大型跨海大桥,特殊的珊瑚礁地质、海洋高盐环境对桥梁结构和耐久性影响很大,给大桥建设带来诸多挑战。彼时,世界上还没有在珊瑚礁上建跨海大桥的经验,在讨论建设方案时,曾有外国专家提议要把珊瑚礁炸平,但肖海珠却给予了“反对票”。他认为,通过不断地优化设计,是有条件将建桥过程中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达到环境可接受范围内的最低状态。
之后,肖海珠联合施工单位开展理论和试验研究,在主桥主墩基础上采用“变截面钢管复合桩基础”方案,在主桥上部结构采用“混凝土V构+叠合梁”的混合梁方案,成功解决了强涌浪区、珊瑚礁地质条件桥梁基础建造难题,避免涌浪对大节段主梁吊装的影响,降低了施工难度,保证了项目工期,开创了世界远洋深海无遮掩环境以及珊瑚礁地质条件下特大型桥梁建设的先河,更为世界建设同类型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