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现代财经
《现代财经》是由天津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一份反映中国财经管理类专业期刊。所选用、发表的稿件紧扣中国经济发展脉博,透析中国经济发展深层动因,探索中国经济发展之路,关注社会民生,把握财经类学术研究动态,突出前瞻性、前沿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现代财经

《现代财经-早读早分享》2025年4月1日周二(第3329期)

现代财经  · 公众号  ·  · 2025-04-01 0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今天是2025年4月1 日,星期二,农历三月初四,美好的一天从阅读《现代财经-早读早分享》开始!

每日晨语


真正的成长,不在于与他人的攀比,而在于超越昨日的自我。在忙碌与充实中,心中方能盈满希望;在期待与盼望里,生活才愈发绚丽多彩。愿你我皆能脚踏实地,让梦想渐行渐近。美好的一天从“脚踏实地”开始 !周二,早安!

以下内容是由《现代财经》编辑部根据国内外财经类门户网站相关资讯编辑整理而成(总第3329期)。原创不易,敬请尊重。谢谢鼓励。

一、早读分享

1 工信部: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李乐成日前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牢牢把握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促进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李乐成介绍,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成果加速涌现,创新对新型工业化的驱动更加有力,产业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正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经济日报)
蔡子微评: 李乐成的讲话凸显了中国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将创新置于核心地位,体现了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战略意义。创新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和开放创新生态,不仅可以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还能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活力,推动全球经济共同繁荣。
话题关注:数字经济赋能“科创-产创”协同融合的动态演化研究
2、让“AI+政务服务”有速度更有温度。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近来,从缩短群众获取信息时间,到材料登记免填写,再到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多地开始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升级政务服务系统。人工智能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正重塑政府与民众、企业之间的互动模式。这一变革不仅显著提升了服务效率,更带来治理理念的革新,促使政府决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中国经济网)
蔡子微评: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迭代,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强人工智能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然而,数字政府建设的推进并非一蹴而就,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一方面,政府需要克服技术障碍,确保数字平台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政府需关注人文因素,确保技术应用符合社会伦理和法律规范,维护公民隐私和信息安全。在此背景下,“强人工智能”理念的引入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话题关注:生成式AI嵌入数字政府的价值审思与路径探索
3、多举措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着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中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布局持续优化,集聚优势逐步呈现,已成为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日报)
蔡子微评: 文件在中药质量、创新研发、产业升级、强链延链等热点问题上,提出了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政策举措,推动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强化创新驱动,推进中药新药研发。同时,在中药材种业、种植养殖、流通和储备等方面也提出了相关措施,以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 此外,为推动中药产业转型升级,从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提升中药制造品质、培育名优中药品种、打造知名中药品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这些政策措施将有助于形成传承创新并重、布局结构合理、装备制造先进、质量安全可靠、竞争能力强的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话题关注:以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4、坚定不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数据显示 湖南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50%左右的税收、70%左右的地区生产总值、90%以上的科技创新成果、90%以上的新增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经营主体数量。(中国经济网)
蔡子微评: 民营经济以其体量大、领域广、创新活力强等特性,成为新质生产力孕育的沃土及受益者。然而,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创新思维以及产学研合作方面面临显著障碍等问题。对此,一方面,一要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顶层设计,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和分工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另一方面,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顶层设计,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和分工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话题关注:新质生产力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策略选择
5、人工智能加速向医疗产业渗透。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医疗大模型作为其中的关键技术,正在成为推动医疗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2025年,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场景的拓展,医疗大模型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24年,中国医疗领域迎来重磅政策指引,为医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协同发力,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从基层到等级医院,全方位推动医疗服务体系优化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经济日报)
蔡子微评: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不断深化应用,医疗大模型正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讯飞医疗凭借技术突破和场景深耕,实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政策支持下,医疗大模型正在加速落地。政策的引导和技术创新的结合,不仅推动了行业进步,还让医疗服务更加智能化、精准化。讯飞医疗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和标准化方面的贡献,标志着国内医疗AI技术已逐步走向成熟,未来有望为广大患者和医生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话题关注: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驱动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模式探究
6、多地探索创新路径,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拥有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和应对变局的坚实依托。《焦点访谈》从3月29日起推出系列节目《破壁垒 疏堵点 强信心》,聚焦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堵点。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经络”,它连通生产和消费,关乎民生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围绕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推出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改革举措。“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专项行动”还被列为了今年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之一。(中国经济网)
蔡子微评: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经络”,它连通生产和消费,关乎民生和发展。然而,加快发展物联网目前存在着数据治理不完善与能源供应不足等问题。对此,一方面要优化能源供应,研发新型能源技术,提高传感器的续航能力,推动低功耗通信技术和低功耗广域网(LPWAN)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增强数据处理能力,加强数据治理、数据质量管理和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话题关注:人工智能背景下物联网发展的数据治理与能源供应研究
7、业界:人工智能时代餐饮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进下,餐饮各业态、各企业的‘互联网+’ 创新举措呈现 多样化趋势,不少餐饮企业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创新经营,传统餐饮突破了思维模式的束缚。”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会长陈喆30日对记者表示,作为上海市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餐饮业开始在人工智能时代融入新的理念,不断涌现出新的模式。(中国新闻网)
蔡子微评: 在新消费趋势下,人工智能为餐饮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它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消费者口味偏好,助力菜品创新与个性化推荐。智能点餐系统提升效率,减少人力成本。后厨智能设备实现标准化烹饪,保障菜品质量稳定。同时,智能配送优化物流,缩短顾客等待时间。然而,餐饮业也需注重人情味与情感连接,让科技与人文相融合,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便捷且有温度的用餐体验。
话题关注:新消费趋势下人工智能对餐饮业转型升级影响研究
8、业界:提供多元供给,白酒行业推动线上线下融合。 近日,第112届全国糖酒会在成都举行。本届糖酒会展览面积达32.5万平方米,共设置传统酒类等9大展区,精酿啤酒及低度酒等23个特色展区,吸引了超6600家展商参展。据悉,本届展会首次打破传统展会时间与空间局限,以“由馆到城、由展到节”的展城融合模式提振消费市场,激发消费活力,并进一步发挥“行业盛会”的作用,举办产业升级、展产对接等活动,开行中欧班列糖酒会专列,建立产业创新联盟,推动食品酒类行业产销对接和经贸交流,助力产业链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人民网)
蔡子微评: 在新零售背景下,白酒行业营销策略与创新发展呈现出诸多亮点。一方面,线上线下融合成为主流,借助电商平台扩大销售范围,同时线下体验店增强消费者互动,提升了品牌认知度。另一方面,大数据助力精准营销,企业可根据消费者偏好定制产品与推广方案 此外,白酒企业不断创新产品形式,推出低度化、个性化新品,满足多元需求。但也要注意,市场竞争激烈,需持续优化策略,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话题关注:新零售背景下白酒行业营销策略及创新发展分析
9、品牌效应带动新消费。 在品牌效应带动下,消费市场爆款新品层出不穷,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选择。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强化消费品牌引领。聚焦商贸、物流、文旅等服务领域,分类制定提升服务品质政策,打造更多中国服务品牌。品牌的建立有助于树立消费者的信任。优质品牌的背后融合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信誉以及可靠性,可以增加企业竞争力,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并且扩大市场影响力。(经济日报)
蔡子微评: 在品牌建设方面,建立优质品牌需要日积月累 精心维护,创新产品、提升品质是关键。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产品设计,开发原创知识产权品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都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国际化发展方面,我国的品牌建设仍有提升空间,需要在品牌上下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强化。随着新业态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但品牌出海也至关重要。企业需要构建一体化体系,加强本土化营销,积极融入当地文化,参与国际合作,制定修订国际标准,以提升品牌的全球影响力。
话题关注:数字经济背景下品牌效应对产业链发展影响演讲
10、广州发布全国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地图。 3月29日,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健康产业大会开幕式上,广州市工信局正式向广州市四大生物医药价值园区授牌,并发布全国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地图,推动企业与产业园区双向匹配。记者现场了解到,广州重点聚焦成果转化、生产制造,打造黄埔、南沙、越秀、荔湾四大生物医药核心载体,构建“选赛道+建园区+引项目+配要素”的全链条发展路径,力争到2030年建成四千亿级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这一行动标志着广州在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上迈入系统性、差异化协同发展的新阶段。(中经网)
蔡子微评: 广州 构建“ 一核两极多园区 ”产业 空间布局,打造四大生物医药核心载体,打破传统行政区划限制,推动园区错位协同发展,形成全产业链闭环。这一布局充分整合资源,发挥各区域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各园区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实现从研发策源、成果转化到生产制造、市场流通的全链条协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话题关注:基于 “四链融合” 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发展路径研究
11、合肥设立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 从3月30日召开的2025中国(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获悉,合肥市设立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三年内投入20亿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每年再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补贴智能机器人企业研发成本,全面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据介绍,2024年,合肥智能机器人产值突破500亿元,企业数量增长83%,“四上企业”产值增速达40%。全市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160家,形成“大脑 —— 小脑 —— 核心部 —— 本体”全链条研发制造一体化格局。(新华网)
蔡子微评: 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不仅为智能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还体现了合肥在布局未来产业、抢占科技制高点上的战略眼光。通过基金的引导和支持,将有力促进智能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速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迈进。
话题关注:金融支持下未来产业形态演化及培育路径研究——以人形机器人产业为例
12、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企业要更加重视原始创新,更为有效深化产学研协同。 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期间,国务院国资委举办以“强科学发现之源、筑材料发明之基”为主题的“企业发现与发明论坛”。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苟坪出席论坛并致辞。他表示,2024年中央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79%,连续三年突破万亿元,牵头成立33个国家级产业联盟,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他指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要更加重视原始创新, 更为有效深化产学研协同 。(第一财经)
蔡子微评: 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原始创新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核心技术突破,企业能够构建长期竞争优势。同时,深化产学研协同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它促进了知识、技术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有助于缩短创新周期,提升创新效率。
话题关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利益与任务冲突研究
二、今日社科期刊佳作关注

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制造企业数字服务化——意义建构的链式中介作用


作者:刘祎,廖中举,梅胜军. 来源:《经济与管理评论》2025年第1期

导读

鉴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性及其对数字服务化的重要作用,以利用平台提供的数字化技术解决方案的传统制造企业为样本,构建企业利用平台技术后形成的连接性、兼容性通过意义建构进行服务化转型的链式中介模型。利用回归和Bootstrap对模型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连接性能够正向促进数字服务化;连接性—兼容性—服务化、连接性—意义建构—服务化、连接性—兼容性—意义建构—服务化三条链式中介作用显著;三条路径的总中介效应明显大于直接效应,表明泛在化连接作为数字服务化的基础,同时需要组织整合资源以及时响应市场需求。

关键词: 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服务化;意义建构;连通性;兼容性;

引用格式: 刘祎,廖中举,梅胜军.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制造企业数字服务化——意义建构的链式中介作用[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5,41(01):97-108.DOI:10.13962/j.cnki.37-1486/f.2025.01.008.


一、引言

数字服务化(digital servitization)作为数字化与服务化融合趋势下诞生的新兴议题,是指制造企业利用数字智能技术(简称数智技术)从原有的产品服务模式向智能产品服务模式的转变(Paschou等,2020) [1] 。有别于工业化时代相对稳定的环境,数字经济时代的商业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动荡。一方面,技术创新极大地加快了产品更新速度、缩短了生命周期。另一方面,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与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行业壁垒日渐弱化,跨界竞争成为新常态,传统聚焦成品的服务模式日渐式微,难以满足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张新等,2022) [2] 。面对生产端和消费端双重驱动下不断变革的市场环境,众多企业纷纷利用各种新兴技术提供基于智能互联产品的“数据—服务—产品包”,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甚至创造需求,创新产品服务以及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如,特斯拉为了能够实时服务用户,构建了一个消费者参与的集研发、生产、服务等整个环节OAT业务系统;美的构建了以数据为导向的C2M用户定制模式,形成订单驱动的新生产服务模式;盒马鲜生基于云边端架构设计了全链路物流一体化系统,能够汇集线上线下提供具有高扩展性的集成服务。数字服务化不仅是企业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而做出的战略选择,更是在学术界引起高度关注,逐渐成为企业管理领域新的研究热点(Cenamor等,2020) [3]

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数字经济时代驱动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设施(马永开等,2020) [4] ,为数字服务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有助于优化/创新产品和服务。已有研究开始关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服务化过程中的驱动作用,但大多从平台企业出发分析其对服务模式的影响(吕文晶等,2019) [5] ,而忽视了平台上制造企业作为行为主体的能动性,以用户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尚不多见,难以为制造企业实现数字服务化转型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服务化的价值,但囿于各种成本和预算而无力构建,而且数字平台已经出现了惊人的失败率,已有对209个夭折的数字平台研究表明,其平均生命周期为4.9年(Wang等,2022) [6] ,通过构建平台实现服务化并非最佳模式。相比于发达工业体,我国依然没有完成工业化,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数字化基础更为薄弱,仅有9%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后绩效更佳,绝大多数企业都不知道如何利用技术工具进行服务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王永贵、汪淋淋,2021) [7] 。制造企业同时面临着夯实制造和衍生服务为特征的数字服务化转型,如何有效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服务化,成为破解服务化转型困境的突破口,亟须进行深入探索。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而言,要想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为制造企业用户创造切实价值、解决其现实发展难题。

在此情景下,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的数字服务化转型,不同于工业时代的服务化是产品的补充或者延伸,数字服务一般会替代或蚕食已有产品,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原有的商业模式、业务流程,是复杂多变数字商业环境下生产服务模式的系统转型,是组织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Gebauer等,2021) [8] 。组织变革充满各种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挑战,非常容易陷入失败的窘境,即使对服务型制造商而言亦是如此,许多企业发现从销售设备和售后服务转向销售数字化解决方案困难重重。因此,面对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数字服务化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组织需要加速对市场环境的认知,并依此调整生产服务模式以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意义建构能力成为企业在模糊复杂环境下获取、理解信息并达成共识、指引服务模式转型升级的关键(Neill等,2007) [9] ,但是已有研究并未关注到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而且,数字服务化的研究刚刚兴起,主要是理论辨析和案例研究,以传统制造企业为主体的实证研究比较缺乏。

本文从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制造企业用户出发,研究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数字化基础设施对服务化转型的影响,探索组织意义建构能力的中介作用,并基于我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本研究是对制造业服务化与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域的融合与延伸,有助于推进数字服务化这一研究前沿停留于定性分析的现状,增强数字服务化研究的普适性。同时,可以拓展工业互联网平台研究的参与者主体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数字服务化

数字化和软件从一开始就与服务密不可分,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塑造着服务化的战略和结构,但是早期服务化研究,并没有充分重视数字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新一代数字化智能技术对服务价值的重要作用,并展开相关研究。如Coreynen(2017) [10] 等分析了数字化对制造企业前端和后端服务化的支持,也有学者进一步分析了数字化平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对服务化的有效支持(Eloranta和Turunen,2016) [11] 。一系列研究表明,企业利用数字智能技术可以形成基于数据的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服务交付的效率、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而推动企业的服务化转型(Kohtamäki等,2020) [12] 。例如,智能可穿戴设备每天都会形成大量的数据,其基本功能是帮助消费者了解身体各项指标,同时医院、药企、健康顾问等医疗机构都可以通过该设备累积的数据,为消费者提供与身体健康相关的推送服务;运动、餐饮等企业可以提供饮食及健身方面的个性化服务(戚聿东、肖旭,2020) [13] 。数字智能技术与服务化不断融合催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数字服务化(陈刚、高腾飞,2021) [14] ,技术工具被视为服务化的驱动因素,同时也是其重要组成要素。概括而言,数字服务化是指企业利用数智技术从原有的产品服务模式转变为智能产品服务模式,既包括利用技术工具优化已有的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也包括提供创新性的数据—服务—产品包(陈刚、高腾飞,2021) [14]

当前数字服务正在如火如荼地蓬勃发展,数字平台对这一进程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利用数字平台提供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多样化服务,包括智能服务终端和集成性解决方案,如三一重工、美的、海尔等纷纷通过构建平台创新服务模式(Tronvoll等,2020) [15] 。在万物互联的商业环境中,数字平台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变得愈发突出,既是产品服务的提供者,也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者,可以有效支持平台连接多边主体并促进彼此之间的信息共享,为企业高效开发、配置和交付服务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从后端看,平台提供的模块化技术支持提高了生产运营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透明度;从前端看,平台通过连接多边行为主体促进了整个价值链的互动交流,为企业获取丰富全面和动态变化的需求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服务模式创新的重要动力(Cenamor等,2017) [16]

数字平台的蓬勃发展为服务化转型提供了一个重要发展机遇,但绝大多数制造企业无力构建平台且难以承受失败的风险和未知的挑战。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数字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工业大数据可以为传统制造企业提供涵盖全生命周期的工业应用程序APP,为制造企业利用数字平台、创新产品服务模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

(二)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制造服务化

平台的本质是为多方交易主体提供专业化的应用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核心也是基于新一代数字化技术,为平台上的制造企业用户提供涵盖全生命周期的各种服务(王君泽等,2020) [17]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技术支撑体系可归纳总结为SMACIT,S(social)是指社交媒体技术, M(mobile)是指移动技术, A(analytics)是指分析技术,C(cloud) 是指云计算,IT代指IoT,是物联网技术(王君泽等,2020) [17] 。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这些技术将工业领域的技术原理、行业知识、基础工艺、模型工具进行规则化、软件化、模块化,为制造企业提供涵盖资源管理、业务流程、生产过程、供应链管理等全方位的软硬件支持,包括各类传感器、RFID标签和识读器、GPS、M2M设备及各种嵌入式终端。企业可以根据服务化转型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选择相应的软件和数字化解决方案。由此可知,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可以视为一系列资源形成的集合,为传统制造企业提供的数字化技术支持关键在于打通IT系统与生产端的OT设备进行无缝连接,为传统制造企业提供融合生产端和消费端、进行服务化转型的重要数字技术支持和服务(马永开等,2020) [4]

根据创新扩散理论及信息技术(IT)能力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从技术—组织连接性(connectivity)和技术—组织兼容性(compatibility)来衡量工业互联网平台基础设施能力。连接性,是指企业在采纳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持(包括各种工业软件、硬件以及定制化服务)后所能连接的生产要素,包括员工之间的连接、业务模块之间的连接、管理部门之间的连接、与外部供应商的连接、与消费者的连接以及不同地区跨部门之间的连接等。兼容性,是指企业在采纳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持后,与原有流程、生产经验、价值等相符的程度能够共享的程度,具体可分为技术层面和非技术层面,就前者而言,意味着“如何与已有系统集成”,而后者是指“如何与原有流程集成”,统称为兼容性(胡安安等,2007) [18]

从连接性来看,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各种数字化软件之所以能够连接各种生产要素,是因为模块化的结构和标准化的接口,促进了技术工具与整个生产运营环节的耦合(Wang等,2022) [6] ,其技术支持主要得益于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技术,这一技术结合了XML和Web服务等,有效隔绝了异构操作系统、不同开发技术的差异,为制造企业安装的应用软件提供统一的适配器/插口。各种应用软件只需向企业总线传递消息即可实现应用程序间的通信,从而有效解决了各种不同业务系统间的互动问题,使各部门能够及时地共享信息并有效地协调生产运营活动(王永贵、汪淋淋,2021) [7] 。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为制造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将生产设备与各种软硬件连接,利用传感器获得涵盖设备运行、生产流程、产品状态等固有属性的数据并转换为计算机可处理的信息,使信息能够从设备解耦(Cenamor等,2017) [16] 。随着企业对数字化软硬件采纳程度的增强,机器设备等物理资源的液化程度也相应提升,各种智能产品、智能机器设备布满传感器和控制器,形成了泛在化连接,平台通过汇聚液化后的设备运行数据、能耗数据、业务数据、环境数据、市场数据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数据,可以为企业与价值链上下游进程信息共享的频率、数量和质量等提供了丰富的市场信息,帮助企业了解客户需求,优化产品及服务模式。因此,提出假设H1。

H1: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持后形成的泛在化连接会对服务化产生积极影响。

基于泛在化连接的数字化解耦使得一切皆可以用数据表示,企业可以利用各环节获取的数据打破 “信息孤岛”并促进业务数据化,打通线上与线下、内部与外部、消费端与供给端,有助于提高技术—组织兼容性(胡安安等,2007) [18] 。兼容性程度越高,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支持可创造的价值便越高。具体价值有三方面:一是设备数字化后,企业利用平台的算法分析和数据处理,可以减少设备停机时间,提前预判设备故障率并对其进行预防性维护,提高设备的生产运营效率;二是设备实时收集的海量数据可反向用于产品优化,加速产品研发更新的速度,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产品竞争优势;三是企业可以利用各环节获取的数据不断增强组织内外部之间信息交换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以便能够更敏锐地察觉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供应商与竞争者的反应,为产品服务的优化、更新及时提供重要决策信息,对满足用户需求起到重要作用(Tronvoll等,2020) [15]

推进“三进”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性视角研究,系统分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之间的逻辑关系,凸显“三进”路径和方法的创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应,为形成学习贯彻合力,提高广大青年的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

不难发现,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其泛在化的连接是业务数字化的基础,且由此产生的各种数据、信息有助于提高技术—组织的兼容性,是数字服务化的重要驱动力。此外,平台基础设施(包括各种工业软件以及硬件之间)的兼容共享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IT设施的专属性,进而降低了企业因为生产服务模式升级而重新配置基础设施的成本,使得企业能够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以便及时整合资源、抓住市场机遇。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2。

H2: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技术支持形成的兼容性在连接性与服务化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三)组织意义建构的中介作用

意义建构是当组织面临不确定环境/事件时,对未知状态形成有序、统一的理解,以此指导组织和个体的行为,是组织获取、理解环境信息并采取行动的连续过程,关注于模糊动荡环境下如何形成共同的目标/意义并塑造业务实践(Sheng,2017) [19] 。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企业需要不断重新整合资源、改变生产服务模式以便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而意义建构可以帮助企业在不确定中洞悉潜在机遇、明确商业定位,依此部署生产运营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有助于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Akgün等,2014) [20] 。有效的意义建构有三层含义:一是沟通,组织成员通过互动和分享经验,对环境形成一致的见解;二是理解,在组织层面形成对战略态势的感知以指引战略决策,包括对竞争对象、用户、服务模式和宏观环境的认知;三是分析,组织通过多个角度分析当前形势,拟定决策方案以及备选方案。意义建构作为组织的一种能力,通过有效配置和部署资源以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有助于企业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已有研究表明意义建构可以帮助企业理解所收集的重要信息,梳理出与客户偏好、竞争状态、技术发展趋势等关键线索,及时进行产品和服务开发,而企业如果不重视内外部环境的重要信息则很有可能陷入失败的境地。

由此可见,面对动荡的环境,企业需要通过意义建构指引业务实践活动,根据内外部环境信息形成战略定位,以便有方向地整合配置资源、创新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Vandenbempt,2013) [21] 。制造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技术支持进行服务化是一个复杂的转型过程,充满未知的挑战和风险,意义建构在这一过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创新扩散理论兼容性在技术和组织的两层含义可知,技术层面的兼容性,意味着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新型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的软硬件及相关服务支持与原有IT资源的融合,为组织内部信息流动、打破数据孤岛、流程整合奠定了技术支持体系;信息获取、传递、扩散模式及效率的改变可以影响组织对市场的反应能力,通过信息及时共享快速了解市场需求以及不断升级的顾客偏好,进而协调业务流程、优化产品及服务,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敏捷反应能力。由此可知,兼容性在技术和组织层面都为意义建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具体而言,工业互联网平台基础设施作为连接海量生产要素的技术工具,通过云端对实体空间的对象、环境、活动进行大规模的数据采集,为制造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提供了大量的设备数据、运营数据、产品数据和用户数据。制造企业需要通过意义建构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全面分析并敏锐地洞察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供应商与竞争者的反应,形成统一的战略规划,引导产品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随着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数字化技术工具与业务流程不断耦合,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企业内外部之间的互动性增强,更需要通过意义建构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尤其是企业在做出产品服务模式的投资规模、投资目标、投资时间等战略决策后,需要调整原有的产品结构以及业务模式,及时部署新产品、新服务,跨部门的资源整合重构则变得尤为重要,亟须形成统一的意义建构指引协调业务实践。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3、H4。

H3:组织的意义建构能力在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技术支持形成的连通性和服务化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H4: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技术支持形成的兼容性和组织的意义建构能力在连通性和服务化的关系中起到连续中介作用。

基于以上假设分析,本文构建了制造企业的意义建构能力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字化技术支持兼容性和连接性与服务化之间的多重中介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模型
注:H2: 连通性→兼容性→服务化,H3:连通性→意义建构→服务化,H4:连通性→兼容性→意义建构→服务化。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收集

本研究样本主要来源于广东省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资源供给池的企业用户,以及利用这些平台提供的软硬件产品及数字化解决方案进行服务化转型的制造企业。为了确保量表的科学性,数据调研分为两个阶段:预调研和正式调研。初始问卷的调研针对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制造企业,这一阶段共选取了32家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进行小规模测试,数据结果表明问卷信效度比较良好。正式调研利用问卷星发放在线问卷,该问卷编辑完成后,通过微信和网页链接,由该平台的高管发放给为其提供产品及服务的制造业企业,共回收247份问卷,删除无效问卷24份,最终有效问卷共计223份,有效率为90.3%。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在企业产权性质方面,国有企业占比32.7%,民营企业占比49.8%,外资企业占比6.7%,其余为10.8%;在发展阶段方面,初创阶段占比12.6%,成长阶段占比32.3%,成熟阶段占比48.4%,饱和阶段占比5.8%;在企业规模方面, 100人以下的企业占比25.6%,100-500人的企业占比25.6%,501-2000人的企业占比18.4%,2000人以上的企业占比30.5%。

(二)变量测量

为了最大程度上保障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本研究的关键变量都基于已有研究的成熟量表,并咨询专家和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支持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订。问卷的关键变量为连通性、兼容性、意义建构、服务化,量表采用Likert7点计分,共计16个题项。具体如下:(1)连通性是指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后形成的泛在化连接,反映了平台满足企业信息共享、沟通交流等协作需求的程度,包括4个测量题项(殷国鹏、陈禹,2009) [22] 。(2)兼容性是指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的软件满足不同部门互动的模块化和兼容性程度,包括4个测量题项(Fink和 Neumann,2009) [23] 。(3)意义建构能力(sensemaking capability)是指企业及时掌握商业环境信息、理解市场需求并部署业务实践的能力,包括4个测量题项(Neill等,2007) [24] 。(4)服务化转型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企业创新产品服务,形成新的数字服务模式,另一方面是对已有产品服务的优化和完善,共4个题项(Eggert等,2011 [25] ;Santamaría等,2012 [26] )。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 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以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组合信度(CR)以及平均方差萃取值(AVE)来检验问卷信度,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所有潜变量的 Cronbach’s α 系数均大于 0.8,其中意义建构的整体系数值大于 0.9,而且组合信度CR值均大于0.8,表示所有潜变量均具有良好的信度。此外,意义建构、连通性、兼容性、服务化各个潜变量对应的因子载荷值都大于0.6,意味着潜变量对应的所属题目有很高的代表性,而且这四个潜变量的平均方差变异AVE也都大于0.6,表示问卷整体具有非常理想的聚敛效度。

表1 变量测量与信效度检验

在此基础上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测量连通性、兼容性、感知能力、重构能力这4个变量的区分效度,通过将各个变量合并为一个因子,来构建不同因子的嵌套模型,见表2。结果表明,4因子拟合指标(χ 2 = 203.724,df=98,χ 2 /df=2.079,RMSEA=0.070,CFI=0.959,TLI=0.950,GFI=0.903,NFI=0.924)优于其他模型,意味着各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良好。

表2 验证性因子分析

注:4因子模型:连通性、兼容性、意义建构、服务化,3因子模型:连通性+兼容性、意义建构、服务化,2因子模型:连通性+兼容性+意义建构、服务化,1因子模型:连通性+兼容性+意义建构+服务化。

此外,本研究对问卷中每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进行计算,以避免出现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结果表明,VIF值在1-1.03之间,远远低于临界值10,表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研究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收敛效度以及区分效度。

(二)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以及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连通性与兼容性(r=0.430, p<0.01)和服务化(r=0.505, p<0.01)显著正相关;兼容性与意义建构(r=0.464, p<0.01)和服务化(r=0.551, p<0.01)显著正相关;意义建构与服务化(r=0.525, p<0.01)显著正相关。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与本体提出的假设大体方向统一,这为后续建立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奠定了基础。

表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

注:*、**分别表示10%、5%的显著水平。

表4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水平;表4中系数为非标准化系数。

(三) 假设检验结果与分析

提高研究的严谨性,在进行回归分析时对企业规模、企业性质及其发展阶段进行控制,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分析结果如下。

1.检验连通性对服务化的主效应

本研究对各变量进行线性回归,检验连接性通过兼容性和意义建构影响服务化的结果:在控制了企业的性质、规模、发展阶段等相关变量后,连通性与服务化具有显著正相关(β=0.552,p<0.001),假设H1通过检验。此外,兼容性和意义建构(β=0.381,p<0.001)、意义建构和服务化(β=0.247,p<0.001)也具有显著正相关作用,初步可以看出兼容性和意义建构在连接性与服务化之间具有传递效应,而且当连通性、兼容性、感知能力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时,连通性对重构能力依然具有正向显著作用(p<0.001),表明连通性和兼容性在市场感知与重构能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为假设H2、H3和 H4的检验提供了初步支持。

2.检验连通性和兼容性的多重中介效应

为明晰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持兼容性和组织意义建构能力在连接性和服务化之间多重中介路径显著程度,本研究利用Hayes等提出的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比Bootstrap对223份样本数据重复抽样5000次,将企业规模、企业性质及其发展阶段作为控制变量,设定95%的置信区间,结果如表5所示。检验结果表明,连接性到服务化的总中介效应为0.306,95%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为[0.214,0.420],不包含0,说明效应显著。具体而言,此中介效应由以下三条不同路径组成:间接效应1,兼容性在连接性与服务化之间的中介效应为0.212,95%的CI为[0.121,0.319],不包含0,说明中介效应显著,假设H2通过检验;间接效应2,意义建构能力在连接性与服务化之间的中介效应为0.037,95%的CI为[0.004,0.089],不包含0,说明中介效应显著,假设H3通过检验;间接效应3,连通性、兼容性在感知能力与重构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为0.057,95%的CI为[0.019,0.108],不包含0,说明中介效应显著,假设H4通过检验。总中介效应值是以上三条路径的效应总和,为0.306,总效应是直接效应和总中介效应的和,为0.529,各中介效应值在总效应中的百分比即为效果量,以上三条路径的效果量依次为40.07%、6.99%、10.78%,总的链式中介效果量为57.84%,由此可知,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持连接性和兼容性通过意义建构影响服务化的中介效应大于直接效应。

表5 多重中介效应路径分析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面临数字技术驱动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数字服务化日渐成为热点议题,但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做好应对此趋势的准备,转型频繁陷入失败的困境。很多制造业企业在转型后,并没有显著改善绩效,反而增加了投资成本、降低了绩效,市场需求与组织转型实践之间存在错位。本文聚焦于关键数字化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意义建构为中介变量,分析了制造企业利用新技术进行服务化的内在机理。

第一,制造企业在采纳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数字解决方案后形成的连接性会显著正向促进服务化。主要因为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连接机器、设备、人、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数字化程度,使信息能够从物理设备解耦,并实现及时传输、存储和转换,而生产要素之间的泛在化连接为信息共享、资源互动奠定了基础,有助于企业灵活调整产品及服务模式、业务流程,满足市场需求。

第二,意义建构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技术支持连接性和兼容性与服务化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制造企业在采纳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持后,可以通过平台获得企业内外部及整个价值链的重要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用户需求、竞争动态等商业环境,为组织战略、流程、结构、营销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整提供指引。

第三,通过对比中介效应发现连接性通过兼容性、意义建构影响服务化三条中介路径显著,是部分中介,而且总中介效应大于连接性到服务化的直接效应。这一结论很值得深入思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数字服务化转型面临的困境,这意味着仅仅采纳数字化技术支持并不能直接实现服务化,而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尤其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众多企业为了顺应时代趋势蜂拥而上,万物互联已经逐渐实现,但企业只有对连接后获得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形成一致性的战略定位以此协调整合内外部资源,才能提高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和及时满足市场需求的服务能力。

(二)实践启示

针对传统制造企业生产服务能力大而不强,数字技术驱动的服务创新优势并未形成(杨蕙馨、孙芹,2023) [27] ,无法满足人民动态化、个性化需求的现实困境,本研究通过探索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服务化转型的机理,对制造企业创新服务提供以及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第一,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工业化与数字化融合的关键基础设施,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的软件、硬件等数字化解决方案是服务化转型的重要抓手。企业基于各种智能化装备形成的泛在化连接是基于收集到的海量数据,这些数据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组织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提炼关键信息,进而利用这些信息进行产品创新、业务创新、组织创新。

第二,意义建构是企业实现数字服务化转型的重要路径。面对转型未知的风险,企业需要具备意义建构能力。尤其是在不确定环境下,组织通过意义建构对复杂局势形成的客观明确的认知,通过战略定位指导生产实践、适应外界环境的动态变化。因此,企业应当充分重视并有意识地培养组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第三,企业需构建从技术采纳到能力转化的完整路径,实现数字服务化目标。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连接性、兼容性和意义建构等中介环节发挥作用,推动服务创新与组织变革。在海量数据成为核心资产的背景下,仅数据采集和连接不足以应对市场变化,企业需通过数据分析实现认知共享,优化资源配置与策略调整,以提升效率和响应能力。

参考文献:

[1]Paschou T, Rapaccini M, Adrodegari F, et al. Digital servitization in manufacturing: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20, 89:278-292.

[2]张新,徐瑶玉,马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的组态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2,(01):92-102.

[3]Cenamor J, Matthyssens P, Vanderstraeten J, et al. Unravelling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ivers of digital servitizatio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contingency perspective on firm strategy[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20,89:265-277.

[4]马永开,李仕明,潘景铭.工业互联网之价值共创模式[J].管理世界,2020,(08):211-222.

[5]吕文晶,陈劲,刘进.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模式与企业平台建设——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9,(07):1-13.

[6]Wang Y, Tian Q, Li X, et al. Different roles, different strokes: How to leverage two types of digital platform capabilities to fuel service innov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2,144:1121-1128.

[7]王永贵,汪淋淋.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的类型识别与转型模式选择研究[J].管理评论,2021,(11):84-93.

[8]Gebauer H, Paiola M, Saccani N, et al. Digital servitization: Crossing the perspectives of digitization and servitization[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21,93:382-388.

[9]Neill S, Mckee D, Rose G M. Developing the organization's sensemaking capability: Precursor to an adaptive strategic marketing response[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7,36(6):731-744.

[10]Coreynen W, Matthyssens P, Bockhaven W. Boosting servitization through digitization: Pathways and dynamic resource configurations for manufacturer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7,60:42-53.

[11]Eloranta V, Turunen T. Platforms in service-driven manufacturing: Leveraging complexity by connecting, sharing, and integrating[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6,55:178-186.

[12]Kohtamäki M, Parida V, Oghazi P,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gitalization and servitization: The role of servitization in capturing the financial potential of digitalization[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20, 151:1-9.

[13]戚聿东,肖旭.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变革[J].管理世界, 2020,(06):135-152.

[14]陈刚,高腾飞.数字服务化:回顾与展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1):136-146.

[15]Tronvoll B, Sklyar A, Sörhammar D, et al. Transformational shifts through digital servitization[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20, 89:293-305.

[16]Cenamor J, Rönnberg Sjödin D, Parida V. Adopting a platform approach in servitization: Leveraging the value of digitaliz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7, 192:54-65.

[17]王君泽,宋小炯,杜洪涛.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我国工业互联网实施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0,(06):30-41.

[18]胡安安,姜江,黄丽华.基于信息技术用户接受理论的ERP系统实施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8):20-26.

[19]Sheng M L. A dynamic capabilities-based framework of organizational sensemaking through combinative capabilities towards exploratory and exploitative product innovation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7, 65(6):28-38.

[20]Akgün A E, Keskin H, Byrne J C, et al.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organizations' technology sensemaking capability[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4, 88:216-231.

[21]Vandenbempt G K. Exploring team mental model dynamics during strategic change implementation in professional service organizations: A sensemaking perspective[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13, 31:728-744.

[22]殷国鹏, 陈禹. 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及其对信息化成功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RBV理论视角[J]. 南开管理评论, 2009,(04):152-160.

[23]Fink L, Neumann S. Exploring the perceived business value of the flexibility enabl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J].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9, 46(2):90-99.

[24]Neill S, Mckee D, Rose G M. Developing the organization's sensemaking capability: Precursor to an adaptive strategic marketing response[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7, 36(6):731-744.

[25]Eggert A, Hogreve J, Ulaga W, et al. Industrial services, product innovations, and firm profitability: A multiple-group latent growth curve analysi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1, 40(5):661-670.

[26]Santamaría L, Jesús M N, Miles I. Service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firms: Evidence from Spain[J]. Technovation, 2012, 32(2):140-155.

[27]杨蕙馨,孙芹.数字技术与服务化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3,(03):116-129.

[基金项目]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数字技术驱动下传统制造企业数字服务化的形成及实现机制研究”(LQ22G020003);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字赋能制造企业共创式转型升级的路径、机制与对策”(23NDJC144YB)
[作者简介] 刘祎(1989- ),女,山东潍坊人,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电子商务。

【免责声明】《现代财经》微信公众平台所转载的专题文章,仅作佳作推介和学术研究之用,未有任何商业目的;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有侵权或非授权发布之嫌,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现代财经-早读分享》是由《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总第 3329

期)

编辑整理: 蔡子团队

团队成员 陈晨、张晓丹、王建飞、吴玉婷、王晴晴、丁慧、李炳杰、杨国臣、孙桂萍、王敬峰、韩俊莹、庞清月、王旭、张雅彤

审核审校: 蔡双立  方菲  胡少龙

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现代财经》公众微信号(modern-finance)

欣赏和阅读《现代财经》2025年第3期,敬请点击以下 阅读原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