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整个行业喜忧参半。一方面,金融机构历经一年的降价抢量,年末却发现利润微薄,收益大多落入平台囊中。另一方面,各家平台赚得盆满钵满,有平台晒出的年会奖励中,甚至惊现了一个亿的小目标,这使得众人对 2025 年的行业满怀憧憬。
近期在市场走访了一番,斗胆阐述一下自己对于 2025 年助贷行业发展方向与趋势的看法。
1.资金红利减少
众所周知,2024年迫于资产荒压力,各家金融机构主动降价争夺资产,市场平均资金成本下降100BP-200BP。在风险并未大幅攀升的情况下,这部分成本化作了平台的主要利润来源。随着各家金融机构基本满表,年底已有资金方开始涨价,至少往年的开门红在今年基本销声匿迹。
2.机构开始优化平台结构
在过去1-2年应接尽接的原则下,大部分民营银行和消金都已经满表(除了捷信,但京东的资产基本就能喂饱),大部分金融机构在2025年会暂停新平台的接入,转而选择调整平台合作结构,包括对现有优质平台的深耕挖潜,以及对尾部平台的清退和优化。
3.民营和消金开始寻求自营和出表
这几年受平台掣肘的民营银行和消金,在24年的资金成本的极限压榨,以及资产满表的情况下,开始有时间、精力和动力寻求自营。一方面通过现有合作平台维持规模,同时寻求联合贷资金方将一部分资产出表腾出一部分自营的空间。所以可能会有更多的城农商行作为民营和消金的联合贷出资方,民营和消金开启艰难的自营探索之路。
4.小平台野蛮生长
原来在大平台业务一线的熟悉游戏规则的人开始自主创业,行业的盈利情况也诱惑着大量的投资人,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投入千把万,一家小平台基本就能够开始运行。从API流量入手,通过权益和36+的产品,有个大致的商业逻辑就开干,24年底这类平台已开始涌现,25年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但应该也会有平台开始出局。
5.纯资金撮合平台在地下生长
鉴于金融机构接入新平台、小平台意愿下降,野蛮生长的小平台还难以直接从持牌机构获得资金。那成熟平台的需求和金融机构供给之间的差额去了哪里?所以天然会诞生一批资金批发的中间商,金融机构资金在头部平台和小微平台之间的路由器。
6.帮助机构做自营的科技公司迎来发展契机
金融机构要自营,也必须自营,但在当前的情况下,完全依靠金融机构自身风控能力实现24资产的盈利基本不可能。所以,会有一些科技公司开始协助银行做自营,然后找一家担保公司下表。这种科技+担保的模式在2024年已经萌芽,2025年还将继续成长。
7.有流量的互联网平台持续入局
2024年支付宝上线贷超、闲鱼上线“借钱”频道,互联网的尽头是信贷的传奇一直被传承,还未被打破,2025年在其他有流量聚集的地方,还将继续有互联网贷款产品入口上线,只是像BATJ这样的大入口越来越少,各类分散细分小入口越来越多,甚至一些线下流量聚集地也可能完成向线上信贷流量的转化。
8.担保成为行业必需品,担保牌照继续一证难求
随着数据搜集、断直连、提供增信、双融担收费等一系列行业操作把之前无人问津的担保推到风口浪尖。24年5月地方性金融机构监管力度的加强,原则上叫停了融担公司的新设和股权变更,致使下半年融担牌照市场价格飙升,一个2000W注册资本金的担保公司要价都已经去到300W,然而5个亿以下的担保基本没有资金方会准入,所以担保公司后续增资和维护成本也持续攀升。到25年,市场可转让标的应该更少,担保牌照市场将持续上扬。
9.权益模式多样化
在过去的一年,会员和权益成为平台增收创利的利器,据传某百亿平台日均会员和权益的所谓中收就超过300W。但大量无实际价值的所谓权益,以及简单粗暴的流程和逻辑,与丝滑无感的扣费体验之间的巨大冲突,成为市场和消费者指责诟病的焦点。2025年有望出现一些凭借供应链和集采优势,能将所谓会员和权益真正做实,能让客户有真正获得感的权益产品和供应商出现。
10.不良及其周边生产要素持续火热
伴随市场规模增加的是不良规模的增加,伴随着不良规模增加的是不良资产处置及其周边业态的活跃,过去的一年多的时间,不良资产包价格水涨船高,且基本都只有关系户才能拿到。除了等待经济好转的自然还款之外,不良线上的各类资源,特别是法院资源成为了业态的核心。同时真正具备资产管理和处置能力的机构也将备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