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哲学人
哲学的唯一目的就是挑战思维的极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山西省教育厅  ·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参加2025年寒假教师研 ... ·  昨天  
山西省教育厅  ·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参加2025年寒假教师研 ... ·  昨天  
青海教育  ·  AI时代,如何做不可替代的智慧教师? ·  昨天  
青海教育  ·  AI时代,如何做不可替代的智慧教师?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哲学人

中共以弱胜强的背后,一股重要力量被长期忽视

哲学人  · 公众号  ·  · 2024-06-26 19:19

正文


“这套书会绝版吗?”

出版社编辑回复:“建议趁早收。”

本书的主线,如果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中共以弱胜强的背后,一股重要力量被长期忽视!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最初在嘉兴南湖只有几十名党员;四一二事变中,被国民党杀害5000多人;红军从第五次反围剿时的30万人,到长征结束抵达陕北时仅剩1万多;即使是国共内战初期,也是长期处于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当中......可见,从诞生到内战初期,中共一直处于弱势,以弱胜强的背后,一定有一股极为重要的力量被我们长期忽视。

国内关于中国现代史的著作很多,但由于各种原因,视野独特,观点新颖的书却很少,那些千篇一律的“革命”叙事,很少能看清中共成功的真正原因......

然而,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我们只要深入探究一步,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连串问号:

疑问一: 国民党北伐的成功与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背后,离不开苏联的枪炮弹药,但是为什么蒋介石却在1927年发动了四一二事变与苏联决裂?真的是被英美资本收买了吗?

疑问二: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能够化险为夷的决定性力量,到底是谁?

疑问三: 为何双十协定墨迹未干,国共内战就突然爆发?到底谁该为内战负责?

疑问四: 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之后,中苏为何交恶?真的是因为苏联走了所谓的修正主义路线吗?

杨奎松《革命四书》内页展示

一套不真实的历史叙事,不会仅仅停留在头脑里面,它是比枪炮更具威力的武器。读历史本是为了看见真相、获取见识,但真假难辨的历史却让人越读越糊涂,甚至得出一个完全颠倒是非的结论。在浩如烟海、假货遍地的“历史”中,如何挣脱权力宰制、追求历史真相?
作者必须呈现出真实可靠、线索清晰的史料,而读者必须有寻找真相的见识和勇气——在信息管道狭窄、真相稀缺的时代如此,在信息泛滥、真伪难辨的时代,更是如此。

越是这样的环境,也就越需要带着问题意识,愿意面对公共写作的历史学家,否则即使有学者纠正历史谎言,最终只会劣币驱逐良币—— 若论这一领域中的佼佼者,恐怕非杨奎松莫属。

研究1950年代以前中国革命史最有成就的学者,公认当属杨奎松。

杨奎松老师在八十年代利用档案短暂开放的时机,在中央档案馆枯坐冷板凳多年,收集了大量不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以一位历史学家的良知,重写被迷雾扭曲的中国现代史,最终他完成了《革命四书》这一整套“革命”丛书,并成为研究中国现代史永远无法绕开的重要著作。书中的历史事实,颠覆认知又合情合理,让今天的我们恍然大悟,又深感叹息。

杨奎松只想要把事实弄清楚,把真相交代给读者和历史,自己不下任何定论,给后人留下自己的思考空间。

杨奎松研究历史,眼光是向外的,他从全球范围出发,从国际大背景的角度书写中国近现代史。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解决某个现实的社会问题而研究,因此他的著作带有浓重的问题意识,读完往往能有所感悟、警醒。

因此,他总能见别人所不能见,回答一般学者回答不了的问题,也受到一般学者所不能得到的荣誉——他是被国内国外都高度赞誉的历史学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