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属于每一个毕业生,而不是少数所谓的
“优秀生”。
火热的毕业季,母校却令人寒心,北京交通大学,只有
10%
的“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毕业生干部”才能进入大礼堂参加毕业典礼,而“不够优秀”的
90%
只能坐在教室里观看直播……学生含泪写下《对不起,我不是那
10%
》长文,很快在网络引发大量共鸣。
你有没有参加过毕业典礼?
——这可能是一部分同学的遗憾和隐痛。北交大的做法并不孤立,很多网友也在吐槽自己的母校当年如何分门别类,伤了同学们的心。
作为母校,不能太势利。出了一两个首富就引为
“杰出校友”,八抬大轿请回来给新生灌鸡汤,而最大多数的“普通校友”,连参加毕业典礼的资格都没得,校庆时也断然不会收到请柬……母校之缘,缘尽于此,谁叫母校只认得“优秀”?
北交大昨日做出回应,称原定方案综合考虑天气、场地等因素制约,存在考虑不周的情况,调整为全体毕业生及家长均可参加,改在主校区操场举行。
迅速回应值得点赞,但是借口
“天气、场地”,并未触及到真正的“不周”。
真正的
“不周”是差别对待,在本应平等的场合给予不平等的对待。
毕业典礼不是考试排名,毕业典礼属于每一个毕业生,而不是少数
“优秀毕业生”,这样的筛选划分,毫无必要,也毫无道理。
“天气、场地”不是理由,根据学生泪写长文,往年都是在大操场举办毕业典礼,场地完全够用,北京又不像南方那样多雨,就算下雨也浇不到主席台,毕业生淋雨也愿意……往年都能行,同样数量的新生开学典礼也能行,为什么毕业就不行?这不是天气和场地的问题,而是心魔作祟。
即便真有学校连个操场都没有,那么筛选现场参与者的标准也应采取班级摇号等机会均等的方式,没有必要临毕业了再给贴一回
“优秀、不优秀“的标签,临行不暖心,最后扎一针?
有些学校的功利心根深蒂固,一不小心就侧漏,这才是最该反思的核心。
每一名学生都是母校的财富,而不是只有一两个首富才配当校友。名牌大学的口碑,来自于每一个普通毕业生,在每一个普通岗位上体现出来的扎实功底,而绝非极少数大人物带来的光环。
杭州师范大学出了个马云,不见得从此浙大就退居其后。而高考考过三次的马云,估计也进不了
“优秀毕业生”行列,如果当年母校也来这么一出,今天还有没有脸请这没参加过毕业典礼的毕业生回校灌鸡汤?即便功利,也要目光长远些,谁知道
90%
的“不优秀”毕业生中没有未来的首富?
大家都是凭本事考上的,先要母不嫌孩丑,才有孩不嫌母丑,爱是相互的,不是热脸贴冷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