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髋关节疼痛的一种常见原因——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包括其定义、髋关节解剖基础、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检查方法、临床表现、X线表现、CT/MRI表现、综述及治疗方法。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定义
髋关节解剖结构异常导致股骨近端和髋臼边缘间的撞击,引起髋关节慢性疼痛。
关键观点2: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髋关节解剖基础
髋臼唇由纤维软骨结构,加深髋臼窝,下方由横韧带封闭。
关键观点3: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
好发于爱好运动的青壮年,髋关节疼痛、腹股沟处疼痛或臀部深处痛,髋关节活动受限,以屈曲和内旋为著。发病机制为股骨近端和/或髋臼的形态学异常。
关键观点4: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检查方法
包括X线平片、CT和MRI,可以显示髋臼和股骨近端的骨性解剖异常以及髋臼唇和关节软骨的损伤。
关键观点5: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X线表现
包括股骨头颈联合处前上缘骨性突起、非圆形的股骨头、α角增大等。
关键观点6: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CT/MRI表现
可以清楚显示细微骨质结构改变,如髋臼边缘的骨赘、股骨颈疝窝、关节面下囊变等。
关键观点7: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适用于髋关节疼痛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不显著者,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难以忍受的髋关节疼痛或绞锁症状显著者。
正文
重要提醒: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
如果不想错过内容,记得读完
关注公众号
,设置“
标星
”,点一下“赞”和“在看”,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
如果你觉得文章好,请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在看】按钮或者分享至朋友圈,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影像百科】推送
的精彩文章。
髋关节疼痛并非只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还不被人熟知的"髋关节撞击综合征"也是髋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包括骨科在内的很多医生都不知道这个疾病,普通大众更无从知晓,因此误漏诊率最高。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也称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由Ganz等于1999年和2003年报道并正式提出,是一组以髋关节解剖结构异常导致股骨近端和髋臼边缘间的撞击,损害髋臼的盂唇和相邻的软骨,引起髋关节慢性疼痛,髋关节活动受限特别是屈曲加内旋受限,如果不加以控制,最终发展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
-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又称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
-
-
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将这种撞击现象作为一种独立疾病,成为关节外科的研究热点
-
Ganz教授等于1999年及2003年报道及正式提出FAI的概念
-
以髋关节解剖结构异常而引发股骨近端与髋臼间发生撞击,导致髋关节盂唇和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化,从而引起髋关节慢性疼痛,髋关节活动范围特别是屈曲加内旋受限,最终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
髋臼唇由纤维软骨结构,加深髋臼窝,下方由横韧带封闭
-
股骨近端和(或)髋臼的形态学异常,导致股骨和髋臼的一种异常接触状态
-
亦可发生在髋部解剖结构正常或者接近正常但髋关节发生过度即超生理功能的活动的患者
-
宽展突出的股骨颈或者前外侧缩短的头颈连接:
易导致关节间隙狭小→股骨颈和髋臼缘重复接触
→
髋臼盂唇磨损变性以及髋臼关节软骨的损伤
-
髋臼形态学改变如发育畸形、髋臼后倾、髋臼内陷等:
髋臼后倾导致髋臼缘前外侧形成突起,髋关节在屈曲和内旋时遇到障碍,从而导致股骨髋臼撞击
凸轮撞击型(cam-type ):
股骨头、颈间的凹陷不足
钳夹撞击型(pincer-type):
髋臼解剖异常
常见于经常运动的男性,常由股骨头的非球形部分或者宽展突出畸形的股骨颈在屈曲和内旋时挤压、碰撞并剪切髋臼软骨及髋臼唇,剪切力造成髋臼唇从表面向内部损伤及从髋臼上撕裂,髋臼软骨的损害通常发生在髋臼的前上部
股骨头颈连接处和髋臼缘的异常接触,反复的撞击接触导致髋臼唇的变性,进一步引起髋臼内部囊性变以及髋臼唇周的骨化和髋臼加深。该慢性损伤常位于髋臼软骨周围的狭窄长条状区域。髋臼唇周围的变性通常以骨化形式表现
-
骨盆正位片:尾骨尖端指向耻骨联合,且二者之间的距离是1~2 cm
-
-
较x线更直观地显示股骨近端、髋臼盂缘的骨性解剖异常
-
-
偏心距是水平位投照平片上平行的股骨颈切线与股骨头前缘之间的距离
-
-
-
股骨头中心O点为圆心,股骨头正常最大半径为r,从股骨头颈连接处骨质与这个圆的交点(A点)到股骨头中心点作直线OA,此直线与股骨颈中轴线OB的交角为α角
-
反映股骨颈骨赘突出程度,α角越大,越容易发生前上方股骨头颈与髋臼唇的撞击
-
FAI组中该角平均为74.0°±5.4°,正常对照组为42.0°±2.2°
-
髋关节外侧CE角(lateral center-edge angle,LCEA或center-edge angle of Wiberg):根据Wiberg的描述,在骨盆前后位X线片上,C点定义为股骨头的中心,E点为髋臼最外侧处。经过C、E两点的直线与身体中线的平行线之间的夹角即为LCEA。Ogata等定义了一种新的测量方法,即取髋臼侧软骨下硬化带的外缘为E点。正常值:>25°。<20°即可诊断髋关节发育不良。但是若LCEA>45°则说明髋臼有过度覆盖的倾向
-
髋臼发育不良(髋臼过深、髋臼前倾、髋臼后倾、髋臼后壁过度覆盖)
-
-
-
髋关节水平轴位上股骨头颈连接部可见局限性的线形切迹或凹陷
-
-
-
中心边缘角(LCE角)正常范围为25一39;髋臼指数(AI)正常值>0;挤压指数(E/A+E)正常值<25%
-
IIL:髂坐线;AW:髋臼前壁缘;PW:髋臼后壁缘;A为股骨头被髋臼覆盖部分的宽度;E为股骨头未被髋臼覆盖部分的宽度;F为髋臼窝线
-
-
正常髋臼指数(AI)为正值, AI为0或负值提示髋臼过深
髋臼前缘线位于髋臼后缘线的外侧:阳性交叉征(8字征)
髋臼后壁过度覆盖:髋臼后壁缘位于股骨头中心的外侧,即后壁征
-
-
-
根据两个骨盆基点来定:股骨头中心点和股骨颈最狭窄部
-
-
能更清晰显示细微骨质结构改变:髋臼边缘的骨赘、股骨颈疝窝、关节面下囊变等细节
FAI多见于中青年人,凸轮型(Cma型)FAI多见于爱好运动的青年男性。钳型(Pinceer型)FAI多见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多为轻微外伤后或无外伤的情况下出现腹股沟区慢性疼痛,髋关节活动受限,以屈曲和内旋为著,体育活动或者长时间行走后加重;有时疼痛会向外放射到大转子区,向内放射到内收肌区,甚至放射到臀部。体检可以发现髋关节撞击试验阳性,4字试验阳性。撞击试验分为前方撞击试验和后方撞击试验,前方撞击试验为髋关节被动屈曲90°时内旋、内收,后方撞击试验为髋关节过伸时外旋;如果出现疼痛、活动受限,即为撞击试验阳性。
-
X线表现:诊断髋关节FAI的标准X线平片主要是骨盆前后位、侧位及水平侧位片,均要求患者仰卧位,下肢内旋15°,X线管焦点到胶片的距离为1.2m,前后位片中心线指向双侧髂前上棘连线与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
-
Pincet型FAI的X
线表现:Pincet型FAI一般是由髋臼局限性或普遍性过度覆盖所致。在骨盆前后位片上,如果发现在髋臼上部髋臼前壁缘较髋臼后壁缘更靠近外侧,即出现8字征,提示前方过度覆盖;髋臼线位于髂坐线内侧,提示髋臼过深;股骨头与髋臼线相交,则提示髋臼前突。
-
Cam型FAI的X
线表现:Cam型FAI一般是由股骨头颈交界处的骨性结构异常所致。股骨颈α角是定量反映股骨头颈交界处凹陷程度的指标,股骨颈α角>50°提示股骨头颈交界处骨性结构异常。其他用来评价Cam型FAI的指标包括股骨头颈偏距及偏距率。
-
在MR平扫图像上,盂唇撕裂表现为盂唇增厚变钝、消失或分离移位,髋臼隐窝变小或消失、髋臼盂唇内出现高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