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利维坦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也就是我本人(写诗的时候叫“二十月”)的订阅号,纯粹个人兴趣——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诗歌、小说、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
51好读  ›  专栏  ›  利维坦

《黑镜》第三季背后的复杂人性

利维坦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6-11-10 08:58

正文

利维坦按:本文有《黑镜》第三季的严重剧透,还没有看过的同学请酌情考虑是否继续阅读。



文/Jeff VanderMeer

译/杨睿、黄琦

校对/石炜

原文/www.theatlantic.com/entertainment/archive/2016/10/the-complex-humanity-of-black-mirror/505811/



一个问题:是不是我们观察什么,就代表我们喜欢什么?


当然,答案是否定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的作者)的作品擅于审视人类的残忍,但不意味着他是个残忍的人。他不会为了取乐踢小狗一脚;《黑镜》喜欢虚构人间地狱,但不等于《黑镜》支持人间地狱。尤其是在最近由Netflix(全球十大视频网站中唯一收费站点)发行的第三季中,人性在《黑镜》的黑暗世界里闪闪发光。在第一集“急转直下”中,女主评分变低之后,邀请她当伴娘的“好友”拒绝她出席婚礼。女主历经千辛万苦,最后还是潜进了婚礼会场,拿起话筒发表她精心准备的伴娘贺词,说起她和新娘的故事。她说她们以前除了聊闺蜜间的话题,她还想和新娘谈谈气候变化,但新娘觉得无聊,因为地球不关她的事。想起这些,一路历尽千辛万苦、一直被评分束缚不能说脏话的女主终于忍不住大声怒吼:“去他妈的狗屁地球!”即便如此,观众的感受却截然相反:我们还是应该关心地球,关心气候变化,关心身边的人。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必须勇敢地站出来!


蕾西活在一个评分体系中,最终却彻底崩溃


第三季开播之前,我从没指望过这一季的风格会变温柔。毕竟早在2011年,《黑镜》第一季第一集中,就直接抛出了英国政客被迫与猪做爱的惊人桥段。查理·布鲁克(Charlie Brooker)一直是本剧的剧本主创,每一集导演则各不相同。


和前两季相比,这一季的《黑镜》给了观众更大的惊喜。谁能猜到第四集 “永生” 其实还有个爱情梗?又有谁能想到在“急转直下” 里,女主的评分真的会如标题一样一落千丈:年纪轻轻的主角最后都被这评分系统搞得神经兮兮的,直到最后一幕,她被关在牢房里,才把这些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


有些影评人认为,这一季《黑镜》比前两季更“黑”。而我看来,这安排似乎是出于平衡的考虑,这一季的角色更人性化,缓和了一贯黑暗的剧情。毕竟除了对生活的厌倦,还有什么恐惧是无法摆脱的呢?


编剧并没有停留在普通剧集的层面,而是不断地往前,不断地突破。


活在美好想象中的蕾西


第三季中,我们看到,即使科技的力量超出了人类的控制范围,但人类作为独立的个体,仍然是自由的:在“急转直下”里,人类可以反抗压迫,拒绝成为困在笼子里打转的小仓鼠;在“永生”里,人类冲破束缚,在另一个世界里获得新生。更重要的是:不论成功还是失败,人类始终可以选择一条更合乎正义的路,不向黑暗屈服。“全网公敌”这集就更“黑暗”些,现实世界像是这集的续集。但机器蜂给剧中人带来的难言之恐,凸显了他们的坚韧和坚定的道德信念。



“黑函之舞”的结局出人意料


再比如第三集“黑函之舞”中,两位主角都因行为不端卷入麻烦之中,被迫执行一系列危险的任务。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至少还有活下去的机会。我们对这部剧如此着迷,正是因为我们相信同情的力量,相信救赎的可能。即使到最后我们得知,曾经同情的某个人,他所犯下的罪行其实是不能饶恕的。但下一次遇到这样的人,我们仍不会一棒子打死,我们还会假定他无辜,同情他,直到他最终真的被定罪。


随着剧情展开,出乎意料的故事和思考的深度才是本剧最大的亮点。就像一个长焦镜头,不断地拉长焦距,拓宽视角,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与此同时,我们对于剧情和角色的感觉也随之改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一季有几集差强人意的原因。即便是这样,这些故事也仍然比什么《午夜画廊》(Night Gallery)要好很多。第二集“终极玩家”采用了这一季惯用的手法,打造了一个令人同情(或是最终会让人觉得同情)的角色——库珀【Cooper,由怀亚特·拉塞尔(Wyatt Russell)出演】,一个无权无势的平凡人。这一集用了几分钟长的镜头向我们展示库珀有多么讨人喜欢。当然,有经验的观众可能会推断,库珀大概活不了多久。到这里为止,这一集拍得还算不错。但这一集在剧情的展开上就显得尤为不足了。在其他几集中,基于当集主题的字面意义,《黑镜》都有让观众意想不到的神展开。这些神展开不仅是让故事更有趣,也让故事更有深度。而“终极玩家”这一集的故事只局限于某个人,并没有什么神展开,在趣味性和深度上都有所欠缺。


第二集“游戏测试”中,一个令人同情的角色:库珀


父亲去世后,库珀决定环球旅行散散心。到了最后一站伦敦,他没钱了。为了赚钱,他在女友的怂恿下报名参加了一个虚拟现实(VR)的实验。主角的演技还是很不错的,但他的发挥空间却越来越小:既没有扩大到社会文化的背景下,也没有进入更加宽广的物理空间;随着剧情的发展,场景却越来越小。最后,主角被困在凶宅里,到处是为他量身打造的恐怖设定(对观众来说可能就不那么恐怖了)。包括一个长着人脸的蜘蛛,像是唐纳德·萨瑟兰版《人体异形》的山寨货(不过就是把人脸放在动物身上,营造强烈的不适感,颠覆观众对于生物突变的认知)。还有一个18世纪风格的高中生。这些恐怖元素都太过幼稚了。真正的恐惧是你对生活的厌倦和焦虑——那也是你最深的恐惧。编剧还不如把人脸蜘蛛丢到克瑙斯高(Knausgaard)面前,好让他把这个桥段写进他的自传——《我的奋斗》里去。《我的奋斗》是克瑙斯高的自传体小说,通篇都是他自己的日常流水账,毫无情节可言。但是在他松散平淡的笔触下,却有一个深刻的主题吸引着无数读者——他的焦虑,他对不能写作的焦虑。他在这本自传里传达出来的对生活的厌倦和焦虑才是真正的恐惧。人形蜘蛛在他的自传小说里出现,意义可能还深刻一点。


这一集还调侃了那些用滥了的恐怖电影手法:突然跳出来的什么东西,腐臭的三明治……然而,电影《林中小屋》(Cabin in the Woods)之前已经这么干过了,这一集《黑镜》就像是在拾人牙慧。从拍摄的角度来讲,这一集的导演丹·特拉亨伯格(Dan Trachtenberg)做得几近完美。此前,他曾执导电影《科洛弗道10号》(10 Cloverfield Lane)。但说到底,谁会在意主角那些求生的尝试呢?谁会在意主角的母亲——在剧中只出现了30秒的母亲?如果你想看那些和孩子相伴一生的母亲,去看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吧(《惊魂记》中的杀人狂山姆有一个分裂的人格就是他母亲的人格)。


我们姑且把《黑镜》这类片子定义为“科技预言片”——逼真地呈现黑科技引发的恐怖后果。显然,《黑镜》已经为这类剧树立了标杆。凶宅人形蜘蛛的败笔也没有拉低这一标杆。或许应该说,AR(增强现实)这个主题并没有成为坏了这锅汤的老鼠屎。剧情发展到VR+AR版的凶宅,已经没有任何办法分清哪一层是梦境,哪一层是虚拟,哪一层又是现实,也没有办法再把这令人失望的一集救回来了。当然了,如果你是《异世浮生》(Jacob’s Ladder)这类电影的拥趸,你可能就不会同意我的这些观点了(《异世浮生》讲述一名从越战生还返家的军人发现自己出现了精神问题,经常产生被人追杀的幻觉。然而,每到生死攸关的时刻,他都会在另一个时空里活回来,回想着之前发生的噩梦遭遇。随即他又被现实世界中唤醒,仿佛活在两个世界般,难以确定孰真孰假)。


一只红色的小眼睛一直在注视着我们。它不是索伦魔王(Sauron),也不是上帝,而是人人都可以加以利用的摄像头。


第三集“黑函之舞”的脉络和第二集“终极玩家”有些类似,但要成功很多。第三集把《电锯惊魂》(Saw)这类电影里的一些假设和前提(诸如种族歧视、以儿童为对象的性幻想等等社会鄙夷的行径)拿出来,放到现实世界中,进行修改,重新定义。这一集的成功就在于片中这些遭遇相同的可怜人接连碰面,场景不断变换。人物的污点也并不雷同,一点儿都不无聊。不像从对讲机里飘出来的空洞的声音,念那天天一样的菜单。因此,虽然片中的场景移动看似简单,但之前的背景描写已经把所有人都束缚在这个肮脏的设定中,还是挺别出心裁的。



第三集中,主角肯尼自慰的行为,全被自己笔记本的摄像头记录了下来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拷问并不一定只能在刑讯室里才能进行。抬头看看你电脑屏幕上方的镜头:有一只红色的小眼睛一直在注视着我们。它不是索伦魔王(Sauron),也不是上帝,而是人人都能利用的摄像头。


两个男人被要挟,被迫去完成抢劫银行的任务


这集还有一个槽点:主角肯尼(Kenny)居然是因为撸管的视频被要挟!放到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下,这种视频泄露之后,他只会一夜成名,并不丢人。视频是通过主角的笔记本摄像头录下来的,既不是通过电动泰迪熊的眼睛,也不是通过自动铅笔头上的橡皮,更不是压抑许久的冰箱偷拍下来要为里面烂掉的食物复仇的故事。这种摄像头偷拍的设定也太无聊了点儿。


这一集我是和摄影师凯西·凯尔(Kyle Cassidy)一起看的。他不仅拍过约翰·卡彭(John Carpenter),也是资深的恐怖电影迷。他觉得“黑函之舞”这集虽然没有什么创新之处,但剧本完成度很高,超过了上一集的“终极玩家”。他表示:“至少在某个瞬间,我们真的被带入其中,在关心那些做了坏事的主角,感受到了他们做出的反抗和斗争。”


至此,我们也不得不提到《黑镜》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演员演技一流,导演水平出众。如果《午夜画廊》和《阴阳魔界》(Twilight Zone)对观众没有吸引力,那可能是因为演员的演技太渣,让我们出戏了。他们的演技可能没有《黑暗阴影》(Dark Shadows)那么烂,但也好不到哪儿去。


不得不提的是,“黑函之舞”最后的剧情反转实在是令人意想不到!


劳瑟饰演的肯尼


它也充分说明了选角的重要性:杰尔姆·弗林(Jerome Flynn),因其在《权力的游戏》中饰演的角色出名,在本剧中饰演中年、中产阶级版的“波隆骑士”,演技极富感染力和说服力。而由劳瑟(Lawther)扮演的年轻人既是他的对手,也是他的难兄难弟。劳瑟把肯尼的角色演活了,演出了肯尼的挣扎和痛苦。受到触动的观众都从心底希望他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当然,观众们也会好奇在他以后的星路历程中他能拿到多少奖。


你大概认为“黑函之舞”不过是老生常谈。虽然,我们大多数人没犯过罪,但总会有些不可告人的小秘密。那些不喜欢这集的观众,包括我的妻子,都认为结尾的蒙太奇镜头太仓促:用Radiohead乐队的一首煽情歌作背景音乐,神秘人拿来威胁他们的证据最终还是公开了,可怜的受害者们面对亲朋好友的失望和指责,都处于极度的悲痛之中。然而,见过很多世面的观众们早已经猜到了故事的结局。结局是老套的,但通过全新的剧情设定,我们还是能从中收获到些许新意。我这样说,可能是开玩笑,但《黑镜》却是很郑重的。“黑函之舞”里最后的转折不正是一个有力的质问吗:你站在哪一边?你为什么站在这一边?


大脑被植入物Mass(这个词既有弥撒的含义,又有大众、群众之意)控制的斯崔普


如果你看完第四集,觉得自己应该提防一下身边的设备,那等你看了第五集,你也得提防一下被植入你脑袋的“东西”。第五集“战火英雄”的设定完全符合我心中《黑镜》的风格:“改造”、内心深处的恐怖、黑色幽默。这一集或许也可以叫作“反抗的改装战士”。人类害怕自己被改造成完美的杀人武器的主题在不同的故事中有不同的载体:在《拦截人魔岛》(The Island of Dr. Moreau)中是变异人;在《地狱男爵》(Hellboy)中则是被纳粹秘密实验召唤出的撒旦之子。而“战火英雄”的设定似乎是巴尔干半岛上的一场战争。男主玛拉基·柯比(Malachi Kirby)体内的“军队植入系统”受到了干扰,他发现之前他们眼中的变异人(蟑螂人)实际上就是普通人类,植入战士体内的“Mass系统”控制了他们的感官,让他们看到的普通人类变成了面目狰狞的变异人,听不到尖叫声。归队后,知道了这一切的男主必须面对军方心理学家丢给他的难题:是重启Mass系统忘记这一切重新开始,还是关掉Mass系统日夜重温过去的血腥记忆?这名心理学家由迈克尔·凯里(Michael Kelly)饰演,他也是《纸牌屋》中道格的扮演者(这又是一次绝妙的选角,凯里的出色演技让这个小角色成就了本集的大成功)。


第五集中,如上帝般存在的心理学家


消除基因缺陷和提高作战水平是第五集的主题。这一集里也很有一些催人泪下的镜头。事实上,现代局部战争的复杂和恐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第五集中所提到的地缘政治。和另一部剧《最后的粉红豹》(The Last Panthers)相比,后者成功地刻画了战后塞尔维亚所存在的复杂的拥护关系,而“战火英雄”则需要再多些真实世界的“沙子”,需要一个无关道德的剧情设定,来把水搅浑。说实话,你难道不觉得这场对决就是上帝和恶魔的对决吗?这样来看,男主是否要选择放弃“Mass系统”的个人选择已经不重要了。


斯崔普在第五集:站在空无一人的破屋前,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温馨场景


这一集对男主并没有进行太多的个体刻画,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让“战火英雄”显得更有深度。总体来看,这一集的亮点就是结尾的转折:男主站在空无一人的破屋前,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温馨场景。柯比到位的演技和绝对不止五毛钱的特效技术,成功营造出了完美的虚拟现实(VR)的氛围。对比之鲜明,令人震撼,引人深思。


如果我们把“终极玩家”、“黑函之舞”和“战火英雄”放在一起来看,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同类的片子拍得并不好,甚至还不到《黑镜》的二十分之一,但我们仍然对这一季的《黑镜》有些失望。因为前两季的《黑镜》拍得太成功、太经典,把我们的口味都养刁了。所以当它推出第三季的时候,我们都希望它能做得更好,不容忍它有一点败笔。如果有一天,《黑镜》给它最好的情节来上重重一击,拍出一集烂片,我们的怒火大概会烧遍整个社交媒体网,让《黑镜》的某些情节在现实生活中上演。


换句话说,在我们考虑《黑镜》中翻新和创新的对比时,像“终极玩家”这样的败笔之作只运用了元素A(AR增强现实)来解释元素A(还是AR,这种模式就像这条注释一样,用A解释A),可能还用到了元素B的心理。元素B是某个特定的角色,一个不用花大钱、随随便便就能环游世界,社会分量却很小的平凡人。即使“战火英雄”和“黑函之舞”要比“终极玩家”拍得更好,也有很多的优点,但这两集仍然没有超过我们对《黑镜》的预期,没能做得更好。


但是看看第六集的“全网公敌”,你会发现《黑镜》在情节的复杂度上还是做得很好的,虽然某些套路太老,但拼拼凑凑,几个老套路糅合在一起产生的新套路也还是很不错的。就像是大学教授在学生论文上潦草写下的几个大字:“东拼西凑的水平还不错”,然后给这篇论文一个还不错的成绩:A或者B,而不是C-。


受到政府支持的机器蜂项目


在“全网公敌”一集中,《黑镜》或多或少地融合了元素X、Y、Z1和Z2来营造一个神秘的故事,探讨了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些严峻问题(X是环保,Y是社交网络的杀伤力,Z1和Z2是两位女主角——个人观点)。


这一集中,人工蜂巢里的机器蜂(ADI)已经取代了真实的蜜蜂,遍布世界各地,传播花粉。因为在不远的将来,蜂群崩溃症候群(蜂巢内大批工蜂突然消失的现象)将导致所有的蜜蜂和其他一些物种灭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发明了机器蜂。后来机器蜂受恶人的控制,杀死了一位互联网上招黑的公众人物。所有的人都在微博推特里用到#去死吧 这个话题标签,都觉得用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又不会有谁真的就因为被骂“#去死吧 ”就真的死掉了。但事实是,这种话题标签最开始竟然是有人炒作,故意弄了一个“后果游戏”(Game Of Consequences),就像是一场公众投票,选出一个最讨人厌的话题人物;下午五点,ADI就会袭击并杀死话题人物;过了午夜,新一轮的游戏又开始了!


第六集情节复杂,两名女警官之间的关系也不跟着一般黑色小说的套路来。它一方面不仅从社会层面上探索人们社交网络行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向观众展示了科技亮出来的刀刃,向大众展示了生态破坏将带来的危害。而后,人们不单要承担这些因素“出问题”的一般后果,还要承受一场由此引发的灾难!


一个充满启示的画面


这一集将好几个主题糅合在一起,效果令人满意。比如说,蜜蜂是杀人工具的出发点就很有新意,颠覆了一贯的认知。你以为蜜蜂和乌鸦、八哥一样,是天空的一份子,殊不知它就是罪魁祸首。人类的社交结构和蜂巢的结构很像。最近的科学研究也发现蜜蜂的创造性比我们之前以为的要多得多,而人类的情况则相反,要少得多。很多我们所谓的“有意识”的想法都被证实只是由一系列的应激反应组成的。


照这样说,第六集就“只是”对社交媒体的评论?


不。第一位话题人物死后,两位女主找到了给死者送恐吓蛋糕的小学老师,她曾在网上“#去死吧 ”@过死者。她觉得自己只是在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而在现实生活中,她是个好老师,是祖国花园辛勤的园丁,为社会做贡献。她们认为“#去死吧 ”只是言语,又不是行动。但是当这种声音从蜂巢传出来的时候,言语就真的变成了杀人的刀,沾满了献血。当今的网络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果我们再考虑得多一点:一开始,因为环境被破坏,工蜂大量消失,人类才研发了机器蜂,帮助授粉,发展农业,让人类不用挨饿。最后,机器蜂却发展成了政府监视公众的工具,甚至被恶人用作杀人工具。很多观众看到后面,都忘记了机器蜂最开始出现的原因,但我想提醒大家注意这其中体现出来的环保意义。



最终难逃一劫的是那些发布网络语言暴力的用户


最近我还看到一种观点,认为《黑镜》的主创没能很好地传达出关于现代科技那些微妙的信息,尤其是没能传达出社交媒体相关的意味(还讨厌被那些认为技术弊大于利的勒德分子)。但这种观点被“全网公敌”推翻了。第一集“急转直下”也做到了这一点。第一集的主角——蕾西想要获得高评分,买房子、保住饭碗、过上好生活。其实,人类的这种追求历程从人类文明,或者起码从资本主义的崛起开始,就已经毫不稀奇了。


如果现实世界按照《黑镜》的剧情发展下去,我们真的用手机给身边人评分,那么社交媒体将加快人类被鲍德里亚(Baudrillard)的虚无主义统治的进程。当然,这一点并不能简单地用“不好”来定义,但我们可以这么说现代科技。如果我们成为这些社交工具的奴隶,现代科技将揭露人性中“人之初,性本恶”的一面;人类的心灵上将因此受到折磨;伴随而来的阶级分层将让人更加深刻、也更加痛苦地体会到生活节奏过快带来的后果;我们会感到不安,失去我们在社会中的存在感,开始反感、厌恶这种快节奏。或许当你读到这里,你已经开始反感我了(如果你要给我打分,拜托至少给我三颗星,如果满分是五颗星的话。但你得知道,只给我打三颗星有多可恶,因为我会给你打六颗星,比心)。


看到“永生”的最后一幕,我们不禁要思考: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


“急转直下”的结构和“黑函之舞”惊人地相似。唯一不同的是,“黑函之舞”的主角是被人远程操纵,而蕾西则是被自己对社会地位(高评分)的渴望所驱使。为了做她童年好友的伴娘,在婚礼上结识一群高评分圈子的精英,她踏上了一段奥德赛(odyssey)般的艰辛旅程。如果她运气够好,到了婚礼现场,那些高分宾客们可能也会给她高评分,刷高她自己的评分,弥补她最近遇到的那些倒霉事。


讽刺的是,在她去参加婚礼的途中,各种各样的倒霉事接踵而来,但她仍然表现出了相当令人佩服的勇气和毅力。一路上,先是航班取消,她当时的评分又不够换另一班飞机上的备用坐席,于是她在机场骂了脏话,被机场保安直接扣了1分,还接受了双倍扣分的处罚。她去租车,又因为低评分只能租到一辆又老又破的车。半路没了电,又没有合适的充电头,只能站在路边想办法搭顺风车。然后,她碰到了开拖车的女版“蛇王”(Snake Plissken是电影《纽约大逃亡》的主角)——这个老太太本身就是反评分、反主流文化的典型。老太太和她方向不同,载了她一段,在距离玛丽港30公里的地方把她放下了。她假装是《静海》(Sea of Tranquillity)的粉丝,搭上了便车。在车上,她却接到好友的电话,告诉她因为评分太低,她不用去婚礼了。破口大骂的女主直接迁怒了车上的《静海》粉丝,骂《静海》就是个傻逼剧集,又被赶下了车。总之这一路下来,她的评分在不断下降,人却越挫越勇。这些巧妙的情景设置对剧本编排和演员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尤其是演员要在情感上从讨厌某个人转化为支持他们,这也恰恰说明,《黑镜》并没有对剧中人物的命运冷嘲热讽。


第四集中的两位女主


“永生”这一集的剧情很感人,讲的是两个女人分别由古古·姆巴塔·劳(Gugu Mbatha-Raw)和麦肯兹·戴维斯(Mackenzie Davis)饰演在神秘之城邂逅,两人的生命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纠缠在一起。但是从整体来看,这一集并没有更进一步地表现《黑镜》的愤世嫉俗理念。我们也可以把这一集看作是对“终极玩家”的补救。剧本的聪明之处在于,剧中人物在描述这座神秘之城时并没有一股脑儿地把真相摆到我们面前。而是一点一点地透露一些细节,自然而然地推动剧情的正常发展,而又不暴露这一集最重要的秘密。我很难想象《阴阳魔界》和《午夜画廊》这类片子能够克制住明确提示观众的冲动,同时又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剧情的发展。反正只有《黑镜》做到了。剧中详细描绘了两位女主的感情戏,也让这对恋人的感情成为本集中最大的泪点。


整个剧情中,最能引人深思的则是人物性格的转变。和《黑镜》其他几集一样,背景都巧妙地设定在不久的将来。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这对恋人进退两难的艰难处境。“永生”是对同性恋、衰老和死亡的深思。此外,它对种族多样性和人口结构问题的探究也值得表扬。一般的恐怖电影都不擅长刻画这类深刻的话题。


科技是一个很难谈论的话题,无论是把它写成书,还是拍成电影,都不是件易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小说都出现过手机和电脑突然死机的情节,就是想要摆脱科技的影响。编剧很难找到一种全新的视觉模式来展现现代科技,在潜意识里,他对科技的认识已经不纯粹了。近来,《午夜逃亡》(Midnight Special)这类片子大受欢迎,都带着点《明日世界》(Tomorrowland)中上世纪50年代的审美色彩(《明日世界》原名《1952》)。这类片子不仅要刻画出科技是什么样的,刻画出它给人的感觉,还要把科技带来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影响巧妙地凸显出来——可谓是难上加难。如果做得不好,整个作品就跟《电子世界争霸战》翻拍的烂片差不多。


《黑镜》有一点是特别值得称赞的:尽管每一集的剧情安排都是以科技超越了人类为背景,但整部剧的节奏和基调把握得很合适,各集的衔接也很紧密,不像苹果7上市时让人一脸懵逼。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黑镜》成功的原因。阈限空间(liminal space,阈限是指外界能引起机体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在《黑镜》中多次出现,摄影技术也比之前的《真探》要出色得多。举例来说,当《黑镜》中出现一段高速公路的俯拍镜头,你能感觉到这些盘旋的公路就像一条巨蛇,散发着黑暗的气息。你会觉得这样的镜头不仅质量很赞,而且一定寓意深刻,这就是一个阈限空间。


第一集中俯拍的高速公路


《黑镜》在刻画科技和它给人的感受上,常常让我想起《星球大战》中的达斯·维德在《帝国反击战》(The Empire Strikes Back)中的打斗场景。它并没有为了迎合每一集的剧情需要,而特别使用某种摄影技术:“黑函之舞”带着淡淡的70年代现实主义色彩,“永生”一开始采用的是80年代末的风格。像我这种经历过80年代的人,在看剧的时候就觉得特别真实。值得一提的是,《黑镜》并没有把80年代的场景完完全全搬到银幕上,而是通过场景设置、服装安排和演员的动作设计来再现80年代的神韵。观众在看剧的时候就像回到了80年代。简单粗暴的拼凑是营造不出这种怀旧的感觉的,也很难让观众相信主人公之间的感情。


进入fMRI而被机器蜂杀死的歌手


有的时候,《黑镜》可能会让人觉得不适,让我们怀疑现实,怀疑我们和剧中故事之间的关联。但随着剧情的不断探索和变化,通过各种伏笔的铺垫、摄影手法以及每个角色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我们对现实的怀疑便转变成了一种希望。这也正是第三季做得最好的地方:《黑镜》是用比较黑暗的形式,表达人类对世界最基本的怀疑和好奇心。《黑镜》的主题十分宽泛,适用于人类很多时代。就算把背景切换到16世纪的凡尔赛,它所体现的主题也仍然适用,仍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不知道你是否认为这一季《黑镜》没有前两季那么“黑”了?


好吧,我换一种问法:你是不是想把《绝命毒师》变成《绝世好人》?你是不是想让《西部世界》突然变成旋转木马?或者你想让《权力的游戏》里再也不会有人死掉?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在第六集“全网公敌”的结尾,我们见证了:顽强的女主角还在跟踪那个用机器蜂杀人的凶手。尽管遭遇了这么多变故,尽管她无比自责,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职责,她仍在追踪凶手,在全力前进——坚韧又刚毅。新的一季,《黑镜》作出了艰难的选择。至少,它没有为了省事,在正义和道德上妥协。





这是广告:利维坦新款卫衣已上架

11月1日至11月14日 全店满减活动

活动期间,所有订单统一11月15日发货

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合作联系:微信号 thegoatj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