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下午,办公室的同事们就开始吵吵嚷嚷,什么冷涡暴雨啊,蓝色预警啊,未来三天啊,带好雨伞啊......吧啦吧啦。
那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叫咋整君不禁嘎嘎冷笑:“不就这点破事儿?三大爷早告诉我了。”
老人家说话时咬牙切齿,不是对咋整君恨铁不成钢,而是关节炎犯了真特么疼!
鄙视那些贱货之余,咋整君忽然想到一个问题:
没有天气预报,也没有得关节炎的古人们,是如何预测天气的呢?
提起古代的天气预测,不得不说的,就是钦天监。
这个机构可了不得,平常除了看星象,推运势,制历法,或者收了红包哄皇帝:“天马座的星矢说您老睡如花贵妃能得儿子”之外,
最主要的工作还是预测天气。
更重要的是,它取得了绝对的官方认证,是如同今天中央气象台加国家气象局的权威存在。
不过,钦天监是明清两朝才出现的称谓。
秦、汉至南朝,管这事儿的是太史令。
司马迁当年干的就是这活儿。
他只有在提醒皇帝今天是不是该穿秋裤了之后,才能去写史记。
唐代设司天台,两宋时叫司天监,到了彪悍的蒙古元朝,名字却是萌萌哒,叫“回回司天监”。
古时候没有高空卫星,没有大数据算法,没有云层模拟等高精尖的技术手段。
那么要预测天气,主要依靠什么呢?
咋整君的祖上在净事房.........呃.......钦天监工作过,对这些事儿,还算了解一二。
推测天时,主要依靠传统的历法,比如大统历法,回回历等。
而观测天气,则主要依靠一些测量仪器,比如说张衡造出最早的风向仪——相风铜鸟。
经过晋朝人以木替铜后一直使用到了
清道光年间。
别小看这些仪器,他的准确率贼高。
据《明史·礼志》中记载,明仁宗登基时,要“‘钦天监’设定时鼓。”
瞧见了吧,人家能够将天气预测把控到时刻的精度上!
老子说明天艳阳天,掉一滴水算我输!!!
官方机构的服务对象除了皇室,还有国都的市民。
拿两宋来说,北宋年间,都城开封城专门养了一批“报晓人”。
要说他们的工作是干啥?
叫你起床!
每天那叫一个早啊。
鸡还没叫,他们先叫。
那个年月,连鸡都睡不好。
到了南宋,报晓人在每天报晓的同时,还报告天气情况。
根据南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的记载,每天清晨四更(凌晨一到三点),报晓人先从太史局拿到当天的天气预报。
晴天就扯着嗓子喊“天色晴明”,阴天就喊“天色阴晦”,雨天喊“雨”,刮风喊“风”......
如果他们某天夜里喊了声“喔喔喔”
。
别奇怪,那真的是鸡!在骂他们!
要得到这份工作,嗓子好是首要条件,另外就是必须要眼疾身快。
别问我为啥,你大半夜的走街串巷嚎两嗓子试试,准保被板砖劈得连你妈都不认识。
“报晓人”只有大城市才有,真正服务人民大众的,就还要数农谣民谚了。
有一天,一个平常脑壳劈开就是一碗豆腐脑的朋友突然对咋整君说:
“早晨我看到了一朵云,下午你就别出去了。”
咋整君还纳闷呢?
这小子今天加葱花了?怎么说出了这么深奥的话?
等上网搜了搜却差点一口老血喷在屏幕上——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这就是典型预测天气的谚语。
古人要知道天气怎么样,不看手机,而是看天,看云,看风,看物.......
看到天上出现鱼鳞一样的云彩,那么就可以放心的去睡个午觉了。
因为“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看到没有风也出现大浪,那么千万别跟着去浪,省的被拍死在沙滩上。
因为“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
看到乌龟的背上冒汗,那么就要先想想是不是被带绿帽子了。
出门的话,一定要带上伞。
因为“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
看到蛇鼠青蛙蚂蚁鸡鸭鹅牛猪驴全都躲着你走,那没啥,纯粹就是因为你长得太吓人了。
古代的文人雅士预报天气,也是逼格满满的。
作为我国诗歌源头的《诗经·小雅·信南山》中一句“上天同云,雨雪雰雰”
。
分分钟奠定了“一言不合就做诗”的基调有木有。
不就是要下个雪嘛,要不要这么文艺?!
咋整君的头皮屑天天下雪,做起诗来,还不得累到吐血?
像晚唐诗人许浑在《咸阳城东楼》写的:“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晋人张协在《杂诗十首》中写道:“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等。
连逼格高如珠峰的咋整君也忍不住挑起三个大拇哥赞叹一句:“太有才了!”
待看到大才子苏东坡《有美堂暴雨》中的前四句: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咋整君就只能仰头呈四十五度角忧伤的望着天空,无力吐槽,叹息一声:
“噫~这云,真他娘的黑。”
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能够摸得准老天爷的脾气,那简直会被当成神一样的对待。
像《白鹿原》的朱先生学究天人,仰观天象,随口一说:“今年成豆。”
这就是把准了脉。
如果谁能撸起袖子来求个风求个雨,那就真的是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