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资讯+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环球资讯广播《环球军事报道》。报道世界军事资讯、分析全球安全战略、追踪武器最新动态、深入解读战史战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军武次位面  ·  1900年想在唐人街探案,得先知道这份本地指南 ·  4 天前  
l 看齐 l  ·  知名演员发声:“我们只想要公平”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资讯+

(揭秘)渡江战役前,中英怎么会上演了一场长江炮战?

环球资讯+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6-19 18:29

正文

线收听 本节目,请点击文章底部左下角  

 ↓↓↓

 阅读原文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南京。而就在战役开始前,解放军和英国的"紫石英"号、“伦敦号”等多艘军舰在长江上发生了激烈的炮战,震动了世界。

那么,英国军舰为何出现在中国内河上?究竟是哪一方最先开炮?而在第一场炮战结束后的对峙期,又是谁抢先开炮,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炮战?这次炮战的主力,23军的军长陶勇,后来为何被调到海军,成了东海舰队司令?这场炮战引发的外交争端,最后又是如何意外解决的?本期《档案揭秘》李涵为您讲述:渡江战役前的中英长江炮战

 

紫石英号

1949年4月20日清晨,渡江战役开始的前一天,长江上雾气弥漫。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百万雄师云集长江北岸,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一千多华里的战线上严阵以待,一门门大炮直指长江南岸,等待着总攻时刻的到来。对岸,国民党部队沿江设防,构筑立体防线。国共双方隔江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分钟之后,一场震惊世界的长江事件即将发生,由此引发了一场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外交较量。

  上午8点30分,江面上的雾气还没有完全散去,解放军八兵团炮兵三团位于镇江以东45公里的三江营阵地观察所突然发现了一些异常情况。

  焦山下游约500米处,从薄雾中渐渐露出一个黑乎乎的庞然大物,一艘军舰在晨雾笼罩中,若隐若现,自上海方向由东向西驶来,若无其事地闯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区。

在这两军对峙阵前,怎么会突然冒出一艘来历不明的军舰?这到底是哪一方的军舰呢?观察所立即把这个情况向团指挥所报告。只见这艘军舰溯江而上,离解放军的阵地越来越近。透过晨雾,观察所炮兵已经清晰看到,军舰竟悬挂着英国米字旗,编号是F116。原来,这是英国皇家海军紫石英号护卫舰。一艘外国军舰怎么会出现在中国内河上呢?

 

 

  1842年,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之后的100年间,外国兵舰在中国内河可以说是横行无忌。直到1943年中英签订《中英新约》,英国军舰在中国内河的航行权才被废除。

  既然已经废除了英国军舰在中国内河的航行权,为什么紫石英号还会在这个时候进入长江出现在国共两军阵前呢?

  1948年末,解放战争大局已定,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岌岌可危。英国政府见国民党大势已去,要求当时的英国驻华大使拉福·斯玳文逊,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如下请求:由于中国国内政局动荡,请求实施英国在长江上海至南京段江面上的航行权,并在首都南京停泊一艘皇家海军护卫舰或驱逐舰。

  表面上,英国政府是为了在出现紧急情况时救助大使馆及英联邦国家侨民,但实际上,它有两个目的:首先,在南京停泊一艘配有先进通讯设备的军舰,有利于英国大使馆与外界的联络。其次可以凭借舰上先进的无线电窃听技术,监听国民党政府和人民解放军的电报,获取急需的情报。

  1948年11月,南京国民党政府同意了英国政府的请求。英方决定,军舰每月轮换一次。

英国驻华大使斯玳文逊知道长江水域国共军队即将发生大规模战役,1949年4月7日,他致电英国远东舰队副总司令梅登,请他不要在这个危险时刻派舰来南京轮换当时停泊在南京的“伴侣号”。但梅登不以为然,解放军的炮兵在他眼里只是小米加步枪,是不敢主动对英舰开炮的,即使开炮也不会对英舰构成威胁。于是他决定仍派“紫石英号”19日出发前往南京。就这样,经过一天的航行,4月20日,“紫石英号”出现在国共两军阵前。

面对突然出现的紫石英号,解放军官兵会如何应对呢?

 

 

在渡江战役前,中共中央有命令:如果和帝国主义军事力量发生冲突,我们不要打第一炮、第一枪,不要挑起冲突。如果他们敢于先打第一炮、第一枪,就坚决予以回击。

  紫石英号所处的三江营水面沿岸是长江附近水域的要点,地处长江、大运河和淮河的交汇处。这里地势高于周围,江面较窄,是很好的进攻出发地,而对岸扬中岛平缓、开阔的沙洲无疑又是一片很理想的登陆场。显而易见,这是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的关键位置。紫石英号的航线直接威胁到了解放军的渡江路线。

  解放军前线指战员决定,向紫石英号鸣炮警告,迫使其撤离。1949年4月20日早8点30分,解放军北岸炮1团向紫石英号左前方发炮警告。但紫石英号不予理睬,继续前进,同时在后主炮塔侧面展开大幅英国国旗以表明身份,并命令各炮塔转向我方炮兵阵地。

  警告后,整整过了一个小时,9点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紫石英号之间突然发生了交火。

  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双方交火呢?

 

 

1957年,英国导演迈克·安德森拍了部电影《扬子江事件》,从英国人的角度讲述了紫石英号事件的经过:当时,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警告,“紫石英号”非但置之不理,反而数炮齐鸣,向解放军阵地开火。解放军沿江部队予以反击,第一发炮弹从紫石英号上方飞过,落入江中。第二发炮弹直接把舵手室穿了一个直径3英寸的洞,舵手当场炸死,舵手倒下时,将舵卡死,紫石英号失去了控制,全速向前。9点35分,搁浅在玫瑰岛以西大约150码的泥滩上,动弹不得。从被炮火击中到陷于瘫痪状态,前后只用了5分钟时间。显然,英方承认是自己先开的火。

  4月20日上午10点,解放军看到紫石英号上升起了白旗,立即停止了射击。不过,后来英国人说那不是白旗,那是印有英国国徽的旗帜,只是国徽比较小,他们没看见而已。究竟事实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如果英国人刻意隐瞒,那恐怕是与大英帝国的“面子”有关吧。

  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首先发表了一个十分简短的声明,称英国军舰在中国扬子江上遭到“敌对”部队炮火的攻击,英舰紫石英号被炮火击伤。声明含糊其辞,不但没提人民解放军,甚至连炮火来自长江的哪一边也没说清楚。

我国外交部解密档案中有份时任炮三团政委的康矛召于1949年4月26日写的报告,详细讲述了当时的作战经过:“四月二十日上午九时三十分,位于三江营阵地的炮三团七连观察所发现悬挂英国旗的军舰一艘,由口岸以东方向驶向我军阵地……紫石英号军舰通过七连第三炮位后,发现北岸我炮兵阵地,并首先向我开炮射击,我兵立予还击。”

令人没想到的事,紫石英号受伤搁浅只是整个事件的开端,随后又有火力更强的伴侣号、伦敦号和黑天鹅号等多艘英国军舰牵连进来,一场猝不及防的长江炮战拉开帷幕。

 

  

  1949年4月20日上午9点46分,受重创的紫石英号发出紧急电报,向停泊在上游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请求支援。

英国电影《扬子江事件》是这样描述的: 4月20日下午13点30分,火力装备更强的英国驱逐舰“伴侣号”赶到镇江江面,该舰来势汹汹,一边开炮,一边快速航行,企图一举冲过解放军炮火的控制区,接近紫石英号。在靠近紫石英号时遭到解放军炮3团7连的射击,中弹五发。此后,这艘英舰便利用解放军火炮射界有限的弱点,躲进解放军射击死角猛烈还击。

  “伴侣号”驱逐舰上配备有八门114毫米主炮,加之舰炮射速较快,与解放军的野战炮相比优势异常明显,给解放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和损失。随后,“伴侣号”靠近紫石英号试图将其从泥滩中拖走。此时,解放军炮3团1连的三门日制105毫米榴弹炮与附近步兵部队的37毫米反坦克炮先后开火。炮战前后持续了约两个小时,激战中,伴侣号两个炮塔被击毁,舰桥也被击中,失去了战斗能力。

  弹痕累累的伴侣号,冲出火力网,一路仓皇逃窜。据英国解密的伴侣号航海日志上记载,当时他们的航速是29节,约相当于时速54公里,据说创造了当时在长江上航行的最高纪录,真应了英国谚语所说:逃跑的人总是跑得最快。

 

 

4月20日的长江炮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获全胜,英方当然不肯善罢甘休。在“伴侣号”被解放军炮火击退后,英国远东舰队派出“伦敦号”万吨级重巡洋舰和“黑天鹅号”护卫舰前来救援“紫石英”号。其中“伦敦号”有八门八英寸重炮。八英寸,就是20厘米!那是当时解放军根本没见过的重武器。远东舰队副司令梅登打算用重炮压制解放军炮兵阵地,掩护紫石英号撤退。如此重量级武器登场,两军交手的结局又会如何呢?

当时解放军前委粟裕向中央的报告,记录了“伦敦”号的这次救援:

  4月21日上午,英舰两艘,即伦敦号、黑天鹅号,由嘉兴向西行至七圩港以东时,速度减慢,沿途以望远镜观察北岸,在该段停留约两小时后,继续向西行,并将炮渐移向北岸,我亦通知炮兵准备应付。经七圩港时,该舰即向我阵地发射猛烈排炮,我即予以还击,该舰旋即西去,驶至泰兴以西江面时,复遭我炮击,复东返。沿途不断向我炮击,我亦不断还击,下午该舰即向江阴方向逃窜。据观察,该舰中炮九发,有炮两门为我击毁。我阵地被轰毁一部,并有68师202团团长邓若波、参谋长王保哲中弹阵亡,团政委侯葵负伤,共伤亡40余名,打坏民房多间,群众亦有伤亡。

  而据英方统计,伦敦号共发射八英寸炮弹155发,4英寸炮弹449发,阵亡13人,伤54人。

  经过这场激战,远东舰队副司令梅登武力解决紫石英号事件的计划彻底破产。 这次炮战,又留下一桩纷扰几十年的公案。那就是,在1949年4月21日的交火中,到底又是谁先开的火?

 

伦敦号  

  解放军前委向中央的报告中说是“伦敦”号先开火的,而英国人始终坚持是中方先开火。

  时任十兵团司令员的叶飞将军几十年后在回忆录中讲述了当天的情况,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4月21日清晨,在发现英舰之后,23军阵地前沿的炮兵进入临战状态。10点左右,1排2炮炮长梁学路见英舰即将从自己的火炮射界内驶出,也可能是过于紧张,便一声令下“放!”,第一发炮弹呼啸出膛。炮声一响,其他各炮乃至附近阵地上的友邻部队误以为上级已下令开火,于是也纷纷开火,一场空前激烈的炮战就此爆发。

  上级来电话查询:“你们怎么同英国军舰打起来了?谁先开的炮?”我立即回答:“英国军舰先开的炮。”电话搁下后,我马上摇通了陶勇同志的电话。我说:“江面上的军舰是英国军舰,我们把英国军舰打伤了,上面来查情况哩。”陶勇同志气冲冲地说:“有什么好查的!我最好的团长都给他们打死了!文武双全的人才哪……”他说不下去了。于是我和陶勇订好了“攻守同盟”,不论谁问,都说是英国人先开的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