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用尽力气奔赴远方,却用一生的时间在重回故里。
世人云,他乡无处安放灵魂,故乡容不下肉身。
无论是穿梭于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还是奔波在远方的田野山川,故乡始终是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是无论走多远都割舍不了的牵绊。
从归心似箭的期待,到近乡情怯的忐忑,过去几年,我们在《归乡记》活动中看到了大家笔下不同的个人成长、乡土人情、经济变化。
它们也无一不浸染着对故土无尽的赤忱与热爱。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我们继续推出《2025,我的归乡记》系列,用文字记录这些温暖而真实的瞬间,本文为此系列第一篇《跨越山海,奔赴心之 “念想”》。
家,是一个“念想”,在外漂泊的人,大多有回家的“执念”。今天是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北方的小年,也是我年前最后一次出差。此刻,刚写完报告,稍稍整理思绪,便开启了今年“归乡记”的构思——那宛如心中永恒星辰般的念想。
回首往昔,自上大学起,我便告别了农村的家。那时的我,满心满眼都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以挣脱农村的束缚为动力,攥着录取通知书,登上火车的瞬间,竟天真地以为就此彻底脱离了那个生活近二十年、略显破败的家。农村的生活,在年少轻狂的我眼中,满是局限与不便,那蜿蜒的土路,一下雨便泥泞不堪,出行总是沾得满脚泥污;那陈旧的房屋,每逢雨季,屋内四处漏雨,摆满了接水的盆盆罐罐;还有邻里间的家长里短,似乎都成了我想要逃离的理由。
然而,时光悠悠,人总是后知后觉。当真正远离,才惊觉曾经拼命逃离之地,已然化作过年时心底最深切的渴望。在城市的时光越久,这份归乡的念想便愈发浓烈,每一年,我都会在公众号或是日记中,留下关于回家的点滴感悟。犹记有一年春节返乡,我在拥挤的列车上,一路站了整整 21 个小时,偶尔运气好,能中途蹭个把小时座位。路途的艰辛自不必说,双腿酸胀、腰背发疼,可一想到“回家”二字,那些疲惫委屈便都消散如烟。列车上,有人感慨年味儿渐淡,我不禁反问:“咱们站几十个小时也要回来,图啥?不就是寻根嘛!”尚未下火车,我便在家族群里询问夜间有无回家的车,刹那间,原本寂静的群热闹非凡,这个打来电话关切,那个发来司机号码,还有人惦记我路费够不够……那一刻,暖流涌上心头,这就是血浓于水的家人啊!是回家团圆!“还没到站,父母亲就早已打了好几个电话;还没下车,两个弟弟就等在了大巴车下车的地方;刚放下行李箱,伯爹(大伯)就叫着去他们家吃饭,碗里装着满满的骨头炖萝卜。大伯说,你碗里少放点饭,多吃些肉,多放些在碗里。怕什么?(杀猪匠)还怕你吃不成?”“去大伯家吃饭,或许是因为饿坏了,或许是因为太想念这个熟悉的味道了,竟然很快就吃了一碗饭,米饭混着骨头,白萝卜,汤,猪皮吃了一碗又一碗,直到肚子装不下。是的,就是这个味道。棒极了!”另有一年,在外漂泊一年,每日在职场如履薄冰,身心俱疲。当踏入家门,躺倒在那略显杂乱却无比熟悉的床上,长长舒出一口气,“我回家了”,紧绷的神经瞬间松弛,仿佛寻得世间最安稳的港湾。彼时,我提笔写下:一个人心中的家,绝非仅仅是一间屋子,而是在这屋内岁岁年年沉淀的生活。哪怕它低矮破旧、贫寒简陋,可那些散落于各个角落、如金子般珍贵的生活片段,唯有家人与你一同珍藏、回味,旁人无从知晓。踏入此门,“回家了”的归属感便油然而生。东坡居士曾云:“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寥寥数语,道尽漂泊游子的心声。近2000公里,今年,我决定开车回去!
工作了五六年,今年终于买了辆代步车。起初买车压根不在计划之内,更遑论驾车跨越近 2000 公里的漫漫归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