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大木船以及草编的小舟全都颠簸起伏/但是那儿有绿色的栏杆,闪烁着水灵灵的光。”
这首由伊拉克诗人萨迪·尤瑟夫创作的诗句,如今也闪烁在上海电力赴伊拉克员工的心头。
伊拉克,曾经以巴比伦王国的辉煌跻身于四大文明古国之列,现在又以战乱频发占据着世界媒体的版面,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真切感知巨大的反差。
位于伊拉克底格里斯河畔的华事德电厂,就有一群来自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电力”)的员工,自2012年以来,他们用精湛的技术和优秀的管理,担负该厂一期四台330MW和二期两台600MW的运行和维护工作,
向伊拉克提供了占全国电量四分之一的电力供应
,为伊拉克的战后重建和社会民生恢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这片远离祖国和亲人6300多公里的国土上,员工们一茬接一茬地展示着中国工人的智慧、力量和风采,一轮接一轮地把“拼搏奋斗”、“为国争光”和“舍小家顾大家”等口号,变成了支撑他们在艰苦环境下不断创造奇迹的正能量。
从上海到伊拉克,必须先到阿布扎比,然后转机去巴格达,再乘坐三个多小时的汽车,才能抵达传说中的“华事德”,全程需要二十多小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舷窗下绿洲变为大海,大海变为戈壁沙漠,打消了远行伊拉克的好奇心,疲倦催生起阵阵莫名的失落。登机前领导和同事送别的寒暄,手机那头父母亲人的叮嘱言犹在耳,但是在飞机的轰鸣声中,只剩下陌生的风景、陌生的面孔和各种奇怪的语言。
众所周知,伊拉克是战地,武装冲突和恐怖袭击不断,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从巴格达机场到华士德电厂的道路两边竖立着防弹用的水泥挡板,两辆武装皮卡一前一后护送装载员工的车辆,到处都可见的机枪、坦克和每个路口荷枪实弹的士兵,让久沐和平的中国员工难免有些紧张。
不过,2014年7月去那里工作的许浩十分淡定,“极端组织在几百公里外折腾,巴格达有政府军保卫和美军协防,没啥好过度担心的。倒是这里的高温,它才是我最大的‘敌人’!”是啊,夏季抵达的员工,他们对伊拉克的“炎炎夏日”有切肤感受。
当地夏天的气温比上海高10℃,就算戴上墨镜,强烈的紫外线也让人不敢抬头望天,并且明显感觉得到热浪滚到皮肤上的烧灼感。
“最高温度可以达到60℃,烤块牛排都能熟!”
有员工感慨,“每天去趟工地,工作服湿了干,干了湿。最要命的是这里缺水,饮水都成问题,更别说洗澡洗衣服了。”别看底格里斯河就在身边,却只能望“河“兴叹,隔一两天就要停水,有时候三天不来水,由于洗不上澡和衣服,身上散发异味,员工们打趣说,真该在国内买些香水带来。
华事德地处偏僻的祖巴蒂耶镇,电厂刚建成时,环境脏乱,青蛙王子、蜘蛛侠和壁虎们随处可见,还特别“好客”,时不时地不请自来,造访简易房里远道而来的中国朋友。
由于战争,伊拉克物资匮乏,再加上船期、通关和当地穆斯林节日等诸多因素,造成药品、食物和其他日用品一度严重短缺,甚至不得不到兄弟单位撤离后留下的堆场里淘桌椅和蚊帐。
南泥湾,位于中国陕西省境内,1941年,八路军359旅在此开展了著名的生产运动,诞生了以“自立根生、发奋图强”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不过,这和远在伊拉克的华士德电厂有啥关系呢?
当然有!
袖珍田垄绿意盎然,生活区草鸡觅食,鸭子叫唤,小狗撒欢,一派江南田园景色,这是员工们自力更生的成果,他们用擅长“伺候”发电设备的双手干起了农活
,把从国内带来的蔬菜种子播撒到伊拉克的土地上,利用业余时间浇水、施肥、除草,各种绿色蔬菜长势喜人。
豢养的鸡原本想改善伙食,可看到它们每天都下蛋,大伙儿又于心不忍了。
尤其是那只伊拉克田园犬,更是得到了众多主人的宠爱,谁都喜欢拿东西喂它,“照这样喂法,这小家伙准保得肥胖症!”
员工门个个都是专业技术上的好手,生活中也不乏身怀绝技的高手。就说吴睿斌吧,几块板子几根钉,被他敲敲打打就成了桌子板凳,项目部的造型各异的电脑桌都是他的杰作,有带棱角的,有曲线的,有带抽屉的,也有分隔层的。为此,他得了个“敲师傅”的绰号,“敲师傅”木工活做得好,厨艺也棒,切、炒、炖、煮样样精通,还常帮厨师长包春卷,做汤圆。
在上海电力关心支持下,如今的“南泥湾”今非昔比了,各种设施已经“鸟枪换炮”――厂内竖起了网络基站塔,开通了卫星电视,建起了华事德QQ生活群,安装了室外健身器材,成立了医务室。生活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搬迁垃圾坑,重排污水管道,自制了遮阳篷,还给空调外机的降热喷淋装置。为此,华事德项目运行部获得了“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称号。
员工们都说“愁眉苦脸是一天,乐观向上也是一天”,正是有了这种直面困难的乐观态度,“伊拉克很艰苦,‘南泥湾’很幸福。”
在华士德电厂,上海电力的员工们把集团公司王炳华董事长提倡的“奋斗者精神”和上海电力“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言万语”的三千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总书记的话,既可以用来关照国家电投恢宏的事业,也可以用来关照“传承、创新、卓越”的上海电力。在伊拉克华事德电厂,上海电力的员工都是这样的人!
他们用行动传承着“离乡离土不离党,扛着红旗闯市场”的诺言,身在异国他乡,这可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
中国员工工作服的袖管上都贴有一块鲜艳的五星红旗
,这面小小的国旗,是他们最珍贵的东西,伊拉克员工十分稀罕,常向那些工作期满回国的中国同事要,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这怎么可以随便送人,这是我的命呢!”
员工们私下里说。每年国庆节,大家排成整齐的队伍,对着从国内带去的国旗唱国歌,在华事德的简易房内,瓦楞板上张贴这党旗和入党誓词,这里成为全体党员的神圣之地。
每逢“七一”党的生日,党员们把鲜艳的党旗展开在底格里斯河畔的晨曦中,庄严地举起右拳,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重温入党誓词――这举动早已超越了形式,它已经融入到员工和党员的血液中,国旗和党旗,把“为国争光”、“为党争光”镌刻进了最朴质的情感中。
在文化背景完全不同、宗教信仰完全不同、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伊拉克,上海电力的员工们把华事德电厂建成了一个运行安全、管理高效、效益突出的现代化电厂,赢得了时任伊拉克电力部长凯利姆先生的赞誉,中国驻伊拉克大使倪坚称赞它“是中伊两国人民友好互助的体现”。
上海电力的员工们还把创新带到了伊拉克
,通过技术革新和调整运行方式,解决了因伊拉克电网频率过低造成锅炉燃烧不充分,造成烟囱黑烟滚滚的老大难问题。在对华士德电厂进行第一次规范化标准检修时,大家不分专业、不分昼夜,有的员工甚至放弃了回国休假,仅用半年时间就成功完成了6台机组的检修,使机组的平均负荷率达到90%,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们还为业主方培训了150名伊拉克籍员工,使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电厂运行和管理技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伊拉克人民记住了中国,记住了国家电投。
自2012年送第一批员工赴海外开始,上海电力就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凡有员工远赴海外或从海外归来,公司领导必定去机场迎送,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为了有序、有力地执行“走出去”战略,
上海电力举全公司之力,聚全公司之智,全方位地支持华事德电厂的各项工作。
公司在系统内大范围调配赴外员工,保证了海外员工33%的人员替换率。人事部门主动向上级建言献策,国家电投集思广益,及时修订海外薪酬制度――伊拉克地区类别从四类调整为七类,对职级系数设置进行了调整,并进一步细化了海龄补贴标准,充分调动境外人员工作积极性。
上海电力和各输送单位成立的志愿者服务队,不仅给每个涉外家庭建立了家庭信息档案,由专人负责外派员工的后勤保障工作,并向赴海外员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稳定了“军心”,也让员工家属放心。
身临其境方知员工迫切,双手紧握才见情深意切。
上海电力董事长两次亲赴华事德电厂看望员工,自那以后,上海电力党政班子人员先后抵达华事德电厂,给大家带去国内同事们的慰问,这让奋斗在海外的员工们兴高采烈,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欢迎远道而来的祖国亲人――采摘亲自种的蔬菜,宰杀亲自豢养的鸡鸭,拿出平时舍不得喝的酒(伊拉克是穆斯林国家,酒是稀罕物),欢聚一堂,诚挚的祝福和真诚的感谢交织在一起,全化作彼此眼中闪烁的泪水。“这是我们最欢乐的时刻!这里虽然艰苦,但是我们从不感到孤独!”
2016年,又到中秋佳节,底格里斯河上明月高悬,第三次远赴伊拉克的上海电力董事长和员工们共同唱起《我的中国心》,正如歌词一样,上海电力的海外员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心系着自己的家庭、心系着自己的企业、心系着自己的国家,他们是上海电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国家电投上海电力 顾鸿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