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农耕文明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传统村落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部分。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文明的根,是萦绕在十数亿中国人心中的乡愁。传统村落因天而兴,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写照;传统村落因地而兴,是传统山水人居的典范;传统村落因人而兴,是家族文化传承的史记。传统村落更是中国乡土文化复兴的火种,乡村振兴将在传统村落中汲取到最丰富的养分。为实现传统村落的永续利用,保护是当务之急,传承是长久之计。而无论保护还是传承,都需要通过创新的方式和方法来完成。
先说保护,“发现、记录、挖掘、传播”是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四个重要环节。在数百万个村庄中精准地“发现”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犹如大海捞针。为避免遗漏、精确识别,研究人员已将卫星影像识别和解析技术应用于传统村落判别之中。如何准确、快速地整理记录传统村落的信息?2017年住建部正式启动了“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工程,采用虚拟现实和倾斜摄影等数字技术“记录”传统村落。挖掘传统村落的价值需要博采众家之长,中国古村大会等众筹式平台实现了研究方式的创新。传播传统村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更需要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为此本刊推出了“中国最美村镇品牌计划”,尝试以VR立体杂志方式宣传传统村落(参见杂志封二)。
再说传承,“修复、活化、运营、治理”是实现传统村落持续发展的四个重要支撑。修复传统村落需要技术创新。如何在保持传统风貌和经济适用的基础上,提升传统材料和结构的耐久性?科技工作者需要在乡村开展驻地式研究。如何激活传统村落的活力,避免古村成为博物馆中的“文物”,需要将当代文化和艺术手段融入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博得公众关注。如何调动村民、投资者、NGO和经营者等不同主体的积极性,共同参与传统村落的运营工作,需要机制和体制创新。如何适应开放性的社会经济环境,使各方共享传统村落复兴的红利,需要共同探索一种新型乡村治理模式。
为推动传统村落研究领域的技术创新,本期我们组织了“传统村落的创新与实践”专题,内容涉及传统村落的评价、更新、活化和智慧化等诸多话题,希望借此专题引发行业更多思考和讨论。
本刊执行主编:王明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