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千帆育儿网
上海地区的育儿探讨(包括园托择校,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学家庭育儿  ·  「开学+换季」衣服怎么买最划算?进来抄作业~ ·  昨天  
常青藤爸爸  ·  节后刚需:不饿肚子,也能减肥? ·  2 天前  
科学家庭育儿  ·  第一批买学习机的妈妈,已经后悔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千帆育儿网

『教育点评』著名的饭局事件对我们育儿的启示

千帆育儿网  · 公众号  · 育儿  · 2018-09-21 10:59

正文

(本文系千帆育儿网原创,欢迎大家转载到朋友圈,以及其他公众号用微信里的转载功能原样转载,但是不免费开放白名单。)



首先,可能还有很多人不太了解这个饭局事件吧,今天算是周末,也算是某种程度的放松,让大家看看。所以先让大家看看这个事情。其次再来谈我的看法。


饭局很简单,按照当事人说法,是上市公司董秘、证券代理进行的晚宴,这种情况下有买方的参与也很正常,从理论上说和新财富评选是没关系的(金融圈子里的买方卖方类似于IT的甲方乙方,彼此的地位、公司情况等都比较类似)。实际上我是个外行人也不太清楚。



反正很快新财富也出声明了,这个事情在金融圈子的后续发酵我们不管了。这时候有人还不知道这个饭局的,我给几张截图:



看到了吧,说简单点,就是酒喝高了之后男男之间、男女之间做了一些有辱斯文的事情。当然,男女之间的尺度并不大,男男之间的尺度更大-无论是图片还是视频都可以证明这一点(btw,男男是互相的,完全是喝high之后的乱性)。


这位在图一、图二和男士搂抱的美女(应该是未婚)出身比较贫穷,父母都是下岗职工,父亲还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但是读书刻苦努力,最终考入清华(本硕连读),专业是机械,偶尔做过网络直播的网红,毕业到金融圈(这里普及一下,金融圈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智商较高的北清复交或爬藤回来的人,他们专业大部分是理工科,比如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计算机系等,文科生相对较少)。


所以就有了感叹说:


奋力苦读的女学霸的理想就是酒宴上与人搂抱? 难道辛苦培养孩子进象牙塔,最终结果就是进投行割韮菜声色场上逢场作戏?



当然这个帖子后面也有讨论,有些读者读到这里是不是认为我会就这个话题展开议论呢? 错了!我个人觉得这个美女的所作所为我们根本不需要讨论。不要说这种有可能有金主爸爸的场合,就是有些公司的年会,脸贴脸交杯酒也比这个尺度大。说真的,我个人不太觉得这个问题有多么大,多么值得上纲上线!这个撑死了是个私人空间里的私德问题,更何况这里的男女关系还是师兄妹的关系,我们不需要知道这些!!!


我不是说这样的行为就应该被鼓励和提倡,但是我觉得仅此而已的动作尺度是不值得占据公众视线进行讨论,比这个尺度大一百倍的场合多了去了!如果这个样子都连篇累牍讨论,那么真的就没完没了了!



我今天要讨论的是,你们想过没有这个视频从哪里来的呢?这个角度拍视频的人是谁呢?


和被曝光的这位美女相比,拍视频的这位张小姐生活环境完全相反,她出身富裕,省城重点名校毕业,成绩平平,去了香港一所不太知名的高校读传媒,从混学生会开始一路混进金融圈,做到了上市公司IR。网上有她的自传《资质平凡的我,如何在人才济济的香港立足》,里面说,“要是考金融知识我真的觉得自己就是瞎扯淡。”“这样吧,金融知识我不会,工资给我打五折,我相信我可以!”


换句话说就是富裕学渣女对贫穷学霸女的一场战争,这位张小姐在群里表示:


“我觉得女孩子还是要有尊严的,这个世道都不好过,但起码自己要正常一点,心态要端正一点啊,为了拉票都睡上去了。”“我确实在群里讨论这个事情,觉得女孩子应该有自己的底线。”



这时候大家是否觉得拍视频者显得特别正直,特别道德?其实她自己公开说过:“我凭借长相,很快,校外获得了很多支援:各大校园的组织纲领随便抄;各个会长无条件带着我活动打关系”“这一年,我一下成为富裕的学生妹,各种买买买,让气质和眼界大开”。


这里说别人“睡上去了”,不说别的,没有证据这就是某种程度的污蔑。而且很快被蓝衣男打脸--人家根本就没想带她玩,被苦苦哀求才带上的。


刘发布的微信截图显示,ICE姐饭局之前曾约他单独吃饭,这位已婚女士言语间不乏卖娇孟浪,“你跟我一起吃,我想跟你吃饭呀,不然我一个人晚上吃啥呢。不要你也别去了,咱俩吃饭吧。”

在ICE姐难以抵御的软萌攻势下,刘丰元才把原本不在邀请之列的ICE姐带到了饭局。


介绍完两者之后,你们觉得贫穷学霸和富裕学渣谁的能力更强,业绩更好?谁的品德更恶劣?




好了,这些我们都不说了,我们的主营业务是育儿。这件事就介绍到如此了。


是的,我今天的主题就是让我们自己和教育孩子一起,首先做一条做人最基本的底线- 不告密 ,当然,反过来就是远离那些可能告密的人。


遥想当年老毕的事情和近期冯小刚的家宴,同样一个私人聚会的圈子,结果一个人彻底远走大家拿,另外一个被一些女权主义贴上油腻的表情(就连说好话的陈道明都被贴,好的不能说,坏的不能说,在某些人看来,最好是光看不说)。现在的这位贫寒家庭的学霸已经被公司停职。而恶心的拍摄隐私者个个都逍遥法外!


而对我们来说呢,17年小升初的时候,被闺蜜、基友、自家父母、小朋友的同学把事情搞黄的我一手消息的都不止3、5例!18年某些变态的人士进行“钓鱼执法”,打电话冒充学校、神秘考机构通知假消息,让人放弃已接到的其他电话。这里有的情商比较高忽略不计的,也有情商不够高吃药的,还真不少。


至于真正的SMK被临时取消的不要太多,17年的西南和东北角的植物园、肛肠科事件我都不想说了。


所以对于我们家长来讲19年升学从饭局这件事上得到的启示有3个:

  1. 能保密的尽可能保密(18年小升初有些家长就做得很好,一直到大面的时候才告诉小朋友和家里的老人),现在环境不同了。如果事情是在10年前或20年前,无论老毕、冯小刚(陈道明)、植物园的事情都不会有问题的。

  2. 尽可能远离那些可能泄密的人,这种人太可怕。有些人明显还是看得出的。道德这东西吧,应该是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的。比如别人可以主动给你让座,但是不代表你老了之后就可以强行要求别人让座。无论你的同事还是孩子同学的家长,遇到那些道德双重标准的人(例如上面那一位,自己美貌的时候可以到处利用,遇到更年轻更美貌的同行时就去要求别人自重,哈哈)你是肯定惹不起的,赶紧走远一点。

  3. 最底线--自己不要做告密者(这是一个健全人格的最底线)。这点重要性我不想多说了,如果大家都能这么要求自己,那么一些特殊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我知道没可能所有人都不做告密者,但是只要量不足够,他们并不可怕,整个社会不会变的。虽然我列举的一系列事件里面被拍摄者总是很惨,拍摄者逍遥、得意!!!



最后,谈谈对孩子的教育情况,也就是就着不告密这个情况。现在的学校里的班干部制度,某种程度来说是在鼓励告密者。对于这个制度的批判,已经太多文章了,我这里只举一个例子,就是郑渊洁的。


几年前著名童话大王郑渊洁就曾呼吁取消中小学班干部制度,认为这是在培养“汉奸”,班干部在班级里摆官腔,装架子,还到处跟跟老师打小报告,培养了孩子的坏品格,也不利于班级团结。郑渊洁讲过一个例子,他有一天去接读小学的儿子(郑渊洁儿子小学都没读完就辍学了,现在是开公司做的很不错)在校门口时,一个小女孩告诉郑渊洁,他儿子考试没及格,结果郑渊洁不但没有责备他儿子反而给他买了很多礼物。他儿子很不理解,郑渊洁说,那小女孩告诉我你考试不及格无非就是想看到我批评你,看你的笑话,这种人心里肮脏,最可恨。


如果觉得意犹未尽,大家还可以去搜索一篇文章“ 《中国式教育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了告密者》 ” 这里就举了原文的第一段话:


我的小外甥放学晚了,回家说:“老师让我们揭发班上的坏人坏事,每人要写10条,写不到10条不准放学。”小外甥的话让我不禁一楞:“你写了吗?”“当然写啦,每个人都写的。”小外甥说:“只是我怎么也写不满10条,所以到最后才走。”说着,饿坏了孩子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


在这里同样呼应我上文说的家长的第三点,你有时候看起来没办法就告密,但是这样的火迟早会烧到你的身上!玩火自焚这个成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上,大家都对这个事情深恶痛绝,但是有时候侥幸心理在做,去举报别人,圣人云,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而且还的时间越晚,你的成本越高。


这也是为什么宁波一个老师惩罚告密者,获得所有网友和小朋友的力挺的原因。如果有人不知道这个故事的,我再简单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2017年11月14日,班上一名学生带巧克力来学校,被同学举报。身为班主任的王悦微了解情况后发现,举报者原来是勒索巧克力未遂,告状时还专挑对自己有利的话讲。“你带零食来学校,是不对。”她对那个被没收了巧克力的倒霉蛋说,转头又批评举报者:“你以告老师来威胁同学,问人家要好处,更可耻!”处理结果是,她让“倒霉蛋”当着举报者的面吃掉了巧克力。


有人问,如果真的我儿子是个班干部,小朋友确实有捣乱的情况发生,应该怎么办?我不说标准答案,因为也没有标准答案。我只讲一个在知乎上的真实的案例作为本文的结尾(下面文字是该作者在参加复旦附中自招面试时候的经历) :


最后一个问题很好玩。因为简历里我和另一位同学都是班干部,她就问我们, 平时会用什么方式管理班级,如果碰到违法乱纪的同学怎么办。 我就说,肯定以劝导为主啊,扣行规量化分什么的没什么意思;而且以惩罚来进行教育,从教育学理论上来说是最低级的教育方法,比幼儿园老师给小红花这种贿赂式的教育还要低一级。


那个老师若有所思地笑笑,然后追问,如果同学不听劝呢?

我仔细回忆了一下,发现四年里好像并没有这样的同学,少数有两个同学如果严肃脸地和他们说,其实还是会改正的。

于是我说,我们可能会觉得所谓的“劝导”就是告诉他们“不要XXX”,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不然我就扣你分——这样的劝导当然没有用。真正的劝导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