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方方的航空小筑
航迷自留地。非官宣消息都不知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岛新闻网  ·  一地明确:生三孩奖3万 ·  昨天  
湖北经视  ·  2025“中华美食荟”亮点抢先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方方的航空小筑

关于重型武直的需求和定位(题图是AH64,别想多)

方方的航空小筑  · 公众号  ·  · 2024-03-22 22:29

正文

这两天网上疯传某机,涉及国内的就不说了。不过关于重型武直的需求和定位,个人还是很有兴趣地。下面说说个人对这方面的一点浅见。

从武直的发展历史来看,对它的需求实际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伴随火力支援,二是应召空中支援。

一,伴随火力支援

伴随火力支援其实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针对空突部队的火力支援,二是针对陆战队的火力支援。

对空突部队来说,典型的任务就是深入战线后方,夺控要点,并坚守至增援部队抵达——比如功败垂成的大毛突击戈斯赫梅尔机场行动。在这种任务形态下,武直要提供伴随护航、较长时间的战区火力压制(打敌增援的第二梯队),对续航能力和火力持续性要求较高。

对陆战队而言,武直更多是伴随垂直登陆部队渗入敌防线,在岸滩筑垒地域后方占领阵地,动摇敌整个防御体系。虽然行动上类似空突部队,但作战纵深不大,有两攻提供后方支持,更注重一次火力投送能力和快速保障能力。

对比两种需求,共同点是对武直的载重/载弹能力有较高要求。这就是对重武的刚需——因为轻型武直满足不了这个需求。另一方面,从俄乌战争的教训来看,武直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已经扩散的单兵防空导弹。无论是的电磁压制还是诱饵干扰,同样需要大载重/载弹量。

二,应召空中支援

这个应该以鹰酱陆航为典型代表。如果参照我们历史上对坦克的分类,上面的叫做“队属武直”的话,这个就应该叫做“独立武直”部队了。从历史上看,所谓“独立武直”部队本身是源自对苏联红军钢铁洪流的对抗需求。北约装甲部队跟苏军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为了在可能爆发的战争中迟滞苏军装甲部队直到鹰酱援军抵达欧洲,鹰酱驻欧陆军不得不依赖空中武力来进行不对称打击——在当时的形势下,击退不太可能,只能期望尽可能坚持得久一点,多消耗一点苏军装甲力量。

当然,这些活固定翼飞机也能干,A-10本来就是干这个的。但问题在于,鹰酱陆军没有固定翼飞机——这个涉及到陆军和空军的历史恩怨。1960年代鹰酱陆军就曾经想引进“鹞”作为应召支援飞机,结果引起二等人的极大警惕,双方打了一场官司之后,鹰酱陆军从此被限制不能拥有固定翼飞机——这也就是AH-64问世的非技术因素。

从这个角度来看,武直执行应召空中支援任务,有其历史原因,而且也不是非武直不可。而随着苏联解体,那支令整个西方畏惧的装甲部队不复存在,当初AH-64的主要设计任务也随之消失——俄乌战场其实是苏联装甲部队最后的亮相,可惜是自己对耗了。

所以,从现实来看,重型武直的主要需求就是来自伴随火力支援。在这种模式下,武直首先要考虑的是与运输直升机的匹配问题。就像之前评价V-280一样:这种飞机在独立遂行特种作战时才能发挥其远程、高速的优势,在协同作战时必须降到武直可以跟随掩护的水平,跟普通运输直升机没多大差别。这话对武直说也是一样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