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月18日周二19:30 许纪霖文化说 直播 萤火虫夜谈第3期
日趋压抑的公共空间、“文科无用”等言论的喧嚣、频发的恶性社会事件、原子化的私人生活……无法否认,今天的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情绪化、流量化、碎片化、分众化的时代。我们如何寻找内心的安宁?如何坚持一种有为有守的人生?历史,可以为焦虑、困惑的我们,带来某种力量吗?
这时,如果我们倒拨历史之钟,将目光放在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身上,或许会有新的启发。这些百年前的文化精英,曾经站在历史的十字街头,在现代与传统、个体与集体的拉扯之间,在永恒的冲突与困境之中,遍尝与时代周旋的滋味。这其中的悲欢,也塑造着ta们走向公共世界、安顿私人生活的方式。
在《前浪后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一书中,许纪霖老师带领读者回望了从魏源、康有为到傅斯年、丁玲、王元化等上百位知识分子所构成的广阔思想图景,及这一百年的思想激荡在当代中国的回响。
而在音频节目《回忆录里的20世纪中国》中,唐小兵老师以一系列中文世界重要的回忆录、口述史作品向我们阐释,今天的我们,其实依然生活在20世纪的延长线上。而这些20世纪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见闻、感悟,在唐小兵老师看来,为身处“下沉时代”的我们,在寻找生命韧性、智慧的旅途中,提供着重要启示。
我们可以在胡适的《四十自述》、沈从文的《从文自传》中,体悟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拥抱失败;我们可以在齐邦媛的《巨流河》、何兆武的《上学记》中,思索严肃阅读如何安定一个人的心魂,如何让我们获得“幸福”这一珍贵的感受;我们可以在段义孚的《我是谁》、么书仪的《寻常百姓家》中,重新学会看到生命中的亲情、友谊、爱情等在今天似乎成为负担的“羁绊”……
从众声喧哗的公共世界,到需要小心呵护的私人生活,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悲欢?而这些悲欢之下的人生抉择与回忆,又能给今日的我们带来怎样的启发?3月18日(周二)19:30,萤火虫夜谈第3期,让我们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许纪霖、唐小兵一起,回到现代中国的历史中去,寻找一条微光闪烁的前行之路。
请搜索“许纪霖文化说”微信视频号,预约直播,也可以扫描题图左下角的二维码预约。
「《回忆录里的20世纪中国》收听方式」:在安卓应用商店或者苹果App Store搜索「看理想」,下载后打开看理想App,输入节目名称即可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