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设计联的第2611期分享
杨跃文是我认识五年的老朋友,那个时候他还在广州美院读研究生。
他是一个“早熟”的、作品经得住时间考验的青年设计师,他的作品和文字都非常好,分享给你,你品,你仔细品…...
--设计联张靖
人的存在,除了具体可识别的社会形象之外,当你创作时,在思考过程中,一个看不见的你已然游离于躯体之外试图延展你的另一种存在方式。空间会讲述关于它的设计者的一切。
▲
视频文件
我们尝试将Studio空间塑造的如空气般的感觉:客观、同质化、具体又抽象。它不述说什么,身在其中犹抽离至匀质时空之感。
一楼是一个集接待活动、产品研究、艺廊空间为一体的多功能空间。Studio两层的空间状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一楼在空间体量上趋向于古典性和对称性,空间作为背景,要有足够干净利索的框架和客观性来支撑未来所有可能性的陈列变化,这对设计者至关重要。
设计者通过对空间比例的控制及对自然光线(作为至关重要的材料)的绝对遵从与把握,为Studio赋予了一种身在其中,人与物同质化的氛围。人与物品各得其所,无主从关系,被唤醒的物品每天都散发着新鲜的感觉,人在空间里对物的感知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托友人寻物,偶得雷州石狗,笨拙而当代,仰头张开嘴巴并露出两颗大板牙,安坐在那里,可爱又生动。这是一个“未完成的”,可以与时间抗衡的角儿。
空间里的物品会经常发生一些变化。一件物品添加进来,或是某些时段自然光的骤然变化,亦或是友人的拜访也可能使得设计者重新去统筹空间里的状态。Studio的空间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设计团队的空间观念及尝试以跨学科的工作方式去实践当代生活与美学的强烈愿景。
半通透的帘子,它整体或局部开启会给空间尺度和行走动线带来不同的感知体验。设计者会时不时地改变开启方式,并且跟进由帘子的开启位置的变动所带来的对空间陈列的调整。
二楼的空间氛围相对活跃,其中分布有办公,会议,及书吧休闲功能。阵列分布,高低错落的造型天花(低的天花造型为封掉不规律分布的建筑梁而设)与两侧靠墙的柜体在虚实节奏上形成对应,这是场地结构与功能需求共同达成的结果。导轨射灯安排在天花造型侧面使得在某些空间尽端视点上有“见光不见灯”的效果。
转角位置挂着一个透明人装置,部分身体悬在空中,与阵列天花造型平行:一是强调空间的水平方向上的拉升感;其次如设计者所愿,它在“游戏”空间重力的同时,带来了一些趣味性与艺术性。
橡木材质的灯柱,其设置的出发点并非在其造型语言本身,电脑设备的运作其实是靠它从天花接下来的电,设计者顺势在柱体上增加一组等间距的纯铜壁灯,用装置感去模糊柱体作为“电线杆”的实际身份。被工作台围绕的装置灯柱穿插到天花阵列形体之中,它的定位与平面动线有关,设计者希望在有限的空间尺度里制造一个围绕工作区的迂回动线,方便伙伴们之间的互动。
在自然光线,导轨射灯,壁灯的作用下,工作区的照明氛围会产生微妙的变化。甚至在某些瞬间,灯柱似乎已超越其物质性,为空间赋予了些许仪式感和神秘感。至此,照明方式与空间氛围达成了有效的协作。
早在读书期间,设计者就开始对“未完成”感兴趣并且尝试以毕业论文的方式对其进行浅显的探讨。首先,对设计者来说,“未完成”是一种看不见的,不断生长的认知观念,它与设计者作为生命个体有关;其次,“未完成”可以具体是一个空间,一个画面或一件物品中带有的“未完成”感。
设计者关注空间的“未完成”状态。“未完成”并不意味着物理的空间没有被完成,而是空间被投入使用后的时间里,基于被概念性的语言抽空的空间里所激发的一些可能性:这其中包括主观和客观的,计划性的和偶然性的,可见的及非可见的。
设计者尝试通过对场地的干预,顺势,抑或强势,与原初的空间结构达成某种交易,取得平衡。这是一个关于“物”的能量场,设计者对空间的打理乐此不疲,这是一场在内外之间,宏观和微观之间寻求平衡的,无休止的游戏。
空间,是有关时间的艺术。置身其中,自由畅想,潜心前行...…
▲
CONSTRUCTION PROCESS | 施工过程
▲
PERSPECTIVE | 透视图
项目名称:
时间的容器
主案设计:
杨跃文 | FILL STUDIO
助理设计
:
吴瑾、林千植、曾春眉、孙国栋 |FILL STUDIO
施工
执行
:
洪海湛
| 广州正点装饰
艺术装置
:
FILL - ART
摄 影 师
:
花觉摄影
|
FEAST VISION
编 辑
:
梁健苗 | FILL STUDIO
项目地点
:
广州
项目面积:
200㎡
灯具品牌:
SIKI石客、PZEN品相、&Tradition
家具品牌:
MAGIS、MASTER 大师荟、DRIADE 、 KARTELL、澜德家居
、
MOUSTACHE、MUUSA慕萨、FEMO沣茂设计
、FLOETOTTO
项目名称:
物象 | OBJE
CT IMAGE
物象,设计者定义为:物体在被干预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可能性意象。设计者试图去梳理人与物在空间中的存在状态。设计者迷恋“安静的张力”,在可度量的空间形态中,在物与物之间,唤起不可度量的感知与想象。
平面功能区主要由入口处外通道及功能区内通道来连接,而处于内外通道之间的多功能柜体一方面作为入口与办公区的一个遮挡与缓冲,其次将共享水吧功能及灯具集合在柜体造型中,它整体以一种诙谐,陌生又极具装置感的状态在不同的位置以不一样的形态出现。
办公区公共通道一侧采用通透玻璃材质,意在最大限度地收集自然光线。自然光线,作为平面规划的重要线索,它连接空间里的一切要素。在光线的见证下,材质,物体,形态,色彩等种种空间要素,达成诗意情境。
设计者企图模糊空间的功能性,把它打造成一个带有亲和力的场所,它具备艺术馆的品质感,人与物在其中变换交织,空间氛围跟着自然光线的变化持续,保持某种未完成状态。
Fillstudio研发的《男孩》半身雕塑似乎在用自己的方式与空间展开对话,它给空间注入些许静谧的感觉。
设计者认为对物的认知应超越它本身的形体与色彩属性,物与物,物与人的关系应当是值得被关注和按某种空间逻辑进行编辑的。
在这个项目中,空间作为事件激发器,促使人与物在互动过程中建立关系并延展自身意涵,并最终建立情感连接。
设计者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借助空间架构与细节设计,尝试去呈现空间的艺术性和当代性。
通过物化的空间去琢磨时间,而深植于设计者内心的“未完成”,即某种想象的空间,还在继续......
项目名称:
物象 | OBJECT IMAGE
主案设计:
杨跃文 | FILL STUDIO
助理设计
:
吴瑾 唐美琼 林千植 | FILL STUDIO
技术执行
:
洪海湛
艺术装置:
FILL - ART
摄 影 师
:
花觉摄影 FEAST VISION
编 辑
:
梁健苗 | FILL STUDIO
项目地点
:
广东佛山
项目面积:
350㎡
项目业主:
S · H · F
完成时间:
2019.02.18
CAFÉ MODI位于广州珠江新城东塔K11购物艺术中心内。它是一个集咖啡与艺术衍生品售卖为一体的零售空间,也同时是 chi k11 艺术空间的延伸,可根据展览内容来陈列与其相关的货品。也正是由于空间多方面的使用需求,对设计者来说,挑战与愉悦并存。
“我要的是短暂却完整的生命。”出自意大利艺术家Amedeo Modigliani生前说过的一句话。出生于商人家庭,生性叛逆并试图与主流意识形态划清界限的他,用他有限的生命创造了精致且独特的艺术世界。CAFÉ MODI其中的“MODI”来自艺术家名字缩写,空间的设计线索来自艺术家相关品质:前瞻性,艺术性和当代性。
空间气质来自空间形态的介入,拱门作为相邻艺术空间的出口,设计师转逆势为优势用大尺度的拱门造型给这个出口注入力量感,并对外以强烈的视觉符号来赋予空间以辨识度。高柜位于拱门两侧呈阵列分布,意在强调某种古典特征。
由于空间足够高,设计师试图在纵向上制造内容,用白色弧度造型去柔化整个空间,并与艺术家最经典女性画作的线条做呼应。中岛商品柜呈两组分布在空间中心区域,这样自然就形成了围绕它们的自由动线,这也解决了小空间棘手的交通问题,客人根据情况可自由选择路线去接近自己喜爱的商品。中岛柜设计有轮子,也可根据使用需求轻易地移动,实现多样性组合以满足运营方使用需求。柜体材质采用橡木贴皮工艺,与其它材质搭配,构成一种清新雅致的空间氛围。
地面水磨石作为一个中立的空间界面存在,事实上充当一个大背景,让空间关系,物品和人的行为能清晰呈现。
“当代性”鼓励诚实地处理和消化现实,设计师顺应空间原初结构,在处理完复杂功能之后让形式自然呈现。
CAFÉ MODI的设计尝试在功能与形式之间达成最佳平衡,在古典和当代之间建立起连接,最终去营造一个开放的,舒适的且倍具吸引力的商业零售空间。
Design process | 设计过程
Construction process | 施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