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君说:
当下,如果问十位金融从业者,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70%概率TA都会回答,我想进私募,做投资。
大家都觉得做投资很光鲜、很高端,貌似站在金融生态链的顶端。
那么,你适合做投资吗?
特别是,你适合主攻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
什么样的人能做好呢?
主页君请来了奋战在PE前线的D君,为咱们细数他的过往和从业感想
。
主页君对于D君的第一印象是:热情+靠谱。
这个年头,(貌似)热情的人很多,但其中不乏心血来潮者。
靠谱的人,在什么时候则都是稀缺的。
D君在圈子里很活跃这就不说了,重要的是,经常为大家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第一手信息,也经常为不同机构的朋友们牵线搭桥。他答应的事情,完成的总是好且快,相当专业。
拿到D君的约稿,拜读之后我留言给他:
能心甘情愿做着自己热爱的工作,真是让人羡慕的状态啊。
D君背景综述:
教育背景:
非一线城市的某财经类211院校;本科+硕士专业均为投资学。
工作背景:
国有创投集团VC基金工作2年,公募基金PE团队从业1年半,主导和参与投资VC/PE不同行业和阶段的企业8家。曾实习于咨询公司、券商研究所、券商投行等。
Q:现在回想起来,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选择,当时的决策原因是什么?觉得在学业上,收获得失都是哪些方面?
A:
我本科就在金融学院的投资学就读,本科毕业获得保送读研资格。因为从大二开始就追随自己喜欢的导师,同时出于对投资学专业的热爱,所以选择继续在本校投资系读研。
本科专业的选择有一定的演变过程和偶然。
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是读书当官,而且口口相传的是要读人民大学才可以,有点像刘强东当年的情况;后来将目标转为读法律,当法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过这两个梦想都在通过不同方式获取到一些信息后放弃,因为觉得自己会不喜欢或者不适应。
而自己在商业意识方面自小就有一定的理解和实践,也阅读过一些企业家的零星报道。其中印象比较深的包括玖龙造纸的张茵、波司登的高德康。加上作为文科生,专业选择本来会比较窄,如果管理不读、法律不学、农林矿工不去,排除法之后其实基本也就只有经管类专业了。
至于选择投资专业,相对比较偶然。报志愿前夕,我一如既往的在县城的书店逛,突然心血来潮一口气要了几份定价最高的报纸《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当时正值07年暑假的牛市最高潮,经济类报纸整版整版的报道资本市场和投资,朦胧的感受到企业与资本市场结合后的爆炸式魅力,然后在填报志愿的参考手册上刚好看到母校金融学院有投资学专业,于是毅然选择为第一志愿,并荣幸获得录取。
回过头看,南湖之畔的七年求学生涯:
首先,幸运的遇到了恩师和知己,收获了众多的同学和校友;
其次,学业上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逸夫图书馆也浏览了一些杂书,让我的思维得到自由拓展;
当然,由于性子有些躁动不安,理论知识的积淀还比较欠缺,涉猎过多,杂而不专。
此外,从有些功利主义的角度,
如果有重来的机会,也许会尝试换一所综合类大学读研,一方面可以去体验一种新的学校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机会多认识一些其他理工科领域的校友。
Q:研究生毕业后,对于就业的细分领域、岗位、城市,是如何综合考虑的?
A:
就业方向的选择也有一定的探索和演变的过程。
本科和研究生期间,一方面我通过咨询公司、政府经济相关部门、券商研究所、券商投行等多类型的实习,另一方面多向毕业季的师兄师姐学习请教,对金融行业各细分子行业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或体验。
我逐步想明白,
对自己来说:一个好的工作,必须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中的两个,当然三者兼顾更好——
我发自内心的喜欢做什么;
我的素质和能力适合做什么;
我在求职的时间段有机会做什么。
从我的理解和自身情况看,券商投行、券商研究所、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领域,要么我不喜欢,要么我不适合,要么我没机会。
而我发自内心喜欢,自己的特点又比较适合的应当是VC/PE领域,这其中我又更偏向于VC。
因为一方面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初创期不稳定状态下的人和事;
另一方面我也有幸亲眼见证过一家企业的经营业绩从千万到过亿,估值从4000多万到几个亿的演变,也被早期投资的魅力所诱惑。
当然,我也知道应届生去VC/PE比较难。
这些机构喜欢有一定经验,复合背景的人才,这些我都不具备。
所以我一方面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重点收集这方面的招聘信息。
幸运的是,老东家的领导对母校的学生比较认可,每年校招都会去学校开设宣讲会。
我把握好难得的机遇,争取在笔试和面试中给领导们留下比较深的印象,也用我三顾茅庐般的诚意打动他们,终于如愿以偿的获得进入股权投资行业的工作机会。
也非常幸运,在同时期招进去的同学中,领导就安排了我一个人做VC投资,对此我一直非常感激。
我觉得可能专业背景不是最重要的,
领导当时看重更多的是沟通交流和对待这个工作发自内心的热情和诚心吧。
城市的问题我相对放在其次,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这三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都可以考虑,哪里更有发展机会就往哪里走
,除非自然环境实在太恶劣,当然几年的长三角生活,已经让我对这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短时期应该不会离开。
Q:对你的勤勉印象深刻,感觉一直在出差各地跑看项目,哪怕是行情未必很好的时候。这算不算是你区别于其他人的一个职业特性?觉得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提升?
A:
对,因为我对股权投资这个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我愿意一辈子都从事相关工作,这是我毫不自惭的自白。
我一直认为,GDP增长只是一个累加值,归根到底是企业创造的价值之和。所以
我想能有多一些机会,近距离观察价值创造的灵魂—企业家,和价值创造的载体—企业。
我对企业家充满崇敬和热爱,我自问自己短时期内都没法做好一个企业,所以能有这么一个好的机遇,从头到尾观察他们的喜怒忧乐,从零到一到一百的价值创造过程,还不用我自己掏学费,我觉得已经很幸运,再不努力一点都不好意思。
我觉得这个事情往冠冕堂皇说,多跑动本身就是我们的工作职责,
投资小兵是大佬们的触手,要多跟外界接触才能认识朋友、建立人脉、增长见识、挖掘项目,如果好企业的概率一定,要想有机会多投几个好案子,必须把分母做大,多看多跑才有可能。
往俗气的角度说,公司给我们不算低的工资,报销差旅费、招待费,提供各种资源让我们学习和成长,坐在办公室打酱油也是过,多出去跑也是过。这么好的体验机会不用白不用,不要浪费。
本领提升了,一方面对公司和团队的价值和贡献能提升,另一方面自己的含金量也提高,哪怕哪天想跳槽,也有资本。
如同企业估值的基础是其内在价值,投资小兵不断提升自己的本领,也是一个提高自己内在价值的过程。越牛的人当然越值钱。
我现在早期项目、新三板挂牌前后的企业、上市公司都有接触,企业看得多,不同行业、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不同管理层背景的都有,能给我多维度的体验,提升我的视野,
有机会在同一个时空里把同一个行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都看一圈,能加深对某个领域的理解和认识。
看得多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及时为被投企业提供上下游和同行业企业的新动态,这也是投后服务的重要部分,一方面给其作为一种参考和借鉴,有利于加深跟被投企业的感情,另一方面也能给其寻找新的上下游合作机会。
Q:金融专业出身的人,与财务、法律出身的专业人士,以及实业出身的行业人士相比,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走怎么样的路线可能更适合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