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的天职:让每一分钱花出去,都要掷地有声!
我们经常采购各种类型的产品,有产品的原材料,按照BOM(物料清单)根据比例购买,或者直接做贸易,购买成品去不同渠道销售,但是我们真的了解我们购买的东西为什么这么多钱吗?
换句话说,你了解你采购的内容应该多少钱买比较合适吗?
从粗略来看,成本结构不外乎以下五个方面:原材料、人工成本、管理成本、其它成本、供应商利润。
但当你深究之后,发现其成本里面的成本充满变量和未知,
1 原材料
当然了,这个比例只是基本的预估,一般来说,不是每一个行业都有完全一样的规律。比如我所在的塑造行业,当原材料疯长的时候,原材料成本占比有可能会到70%以上,如果你不跟着涨价的话。很多时候,塑料制品,尤其是低端快消的塑料制品,市场被搅乱的厉害。因为最黑心的商家敢用医疗垃圾来制造餐饮耗材产品,或者添加许多杂质,回料一般不超过30%都算不错的了,毕竟归根结底还是正规的材料。
有些大的供应商,坚持品牌,另一方面也和大的客户合作,不敢弄虚作假,坚持使用100%的原材料,在2016年的时候,聚丙烯价格到了9000元/吨震荡,聚乙烯到了14000元/吨震荡,纸价也是疯长,很多厂资金无法周转,甚至停掉了产品的生产。部分有魄力的老板,拿现金去购买原材料,想通过逃税来降低成本,维持工厂生存。
所以就是这样,就算你算清了成本,也是无济于事的,你永远都无法精确知道,供应商的成本究竟是如何的?
2 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在中国日益增长的人工成本压力下,许多工厂跑到东南亚去投资,那边人工成本将近中国的1/2到2/3之间,加上东南亚近几年鼓励投资,加快发展,给到的税收优惠力度加大,加上贸易国之间的各种协定,迫使需要大量人工的行业不得不考虑往东南亚发展。最典型的就是纺织业,基本还需要大量人工来维持,无法实现机器自动化生产。而我现在处在的公司,已经算是智能化比较先进的机器设备了,但是还是没有实现全流水线自动化生产,所以还是不能进一步缩减人工,每一个行业的发展,步伐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跑得快,有些人跑得慢,并不是因为偷懒,要是先天定位,体质就不一样。
你的工厂什么布局,机器产线如何摆放,也会影响到人工成本。学过工业工程的人肯定都知道,要减少无效的动作,精简化操作,这样才能释放更多的产出。成品最后一道工序后,成品到中转区域去要多久,需要多少人力在多少时间内完成一个节拍,都是需要细细考量的,所以人工成本,你也无法精确得知,再说还有保险福利等,这些涉及到公司财务的事宜,供应商也不会开诚布公的给你看。有些低科技含量的产品,很多工人都是当地朋友介绍来的,经理都是沾亲带故的,他们的成本多少,只有天知道了。
3 管理成本
一般来说,我以前在一家外企的时候,那里的管理费用一般核算都是5%,如果管理费用超过10%,那么这家企业经营的也许会比较吃力,或者所谓的管理费用,是在独立核算的基础上,增加了隐性的利润点在里面。这里面包括机器折旧,房租水电等等,还包括一些人为管理的费用,管理费用太高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管理的结构和效果是不尽人意的。
4 其他成本
其他费用,这里我们还有看不到的费用也会产生在里面,一个企业不会完全一直按部就班的运行,会出现一些紧急情况,或者一些非标准费用的产生。一般来说,在即时报价里,会把这部分费用加上,你去考察供应商,那些招待费用,时间成本,都不会是完全免费的,供应商盼望的也就是订单的下达,作为投资的回报。
5 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