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晶见
有数据,有态度,有温度
51好读  ›  专栏  ›  晶见

一周年,一座桥

晶见  · 公众号  ·  · 2017-11-14 22:20

正文

“记者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这是行业最顶尖的能源媒体主编曾经面试我的问题:“电力行业的新闻,专业人士写的话比记者更专业,你觉得记者的意义在哪里?”

我告诉他,我是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才决定进入这个行业的。曾经我是一名医学记者,连艾滋和HIV都分不清,被我的采访对象狠狠批评了。我很难过地说:“这个行业也许不需要记者,你们专业人士去写,一定会更有意义。”

她变得很严肃:“你怎么可以这样想?我可以做手术,但不知道怎样让其他人理解我们的工作;我可以写论文,但是我写不出你们可以写的文章。”

她说,“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写明白,这是你们的职责,也是我们不可能取代你们的地方。”

过去一年,我们被批评过、质疑过,这些都是鞭策自己让文章更专业、更负责任的动力。但面对“不专业就别写了”这样的劝告,我是不服气的: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专家,而是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今天,晶见满一周岁了。然而,做电改报道的这一年,我的体会是,读者对于专业的关注越来越少,个人在电改中的角色成为了最揪心的话题。

关于规则的批评、公正的呼吁、发售之间的互相指责,我们认为,市场主体在发表看法之前,可以先问问自己:假如自己和对方的角色调换,会不会做同样的事情?如果答案是不会,我们的讨论才有价值。

“我们一直忘了要搭一座桥,到对方的心底瞧一瞧。”——《电台情歌》

精彩文章回顾

部分专访


部分评论


数据分析


最后,晶见工作室的五位作者+一只猫,谢谢大家一年的陪伴。

工作室全体成员


创始人罗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