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大学
腾讯大学的移动学习平台,为广大移动互联网用户提供腾讯最佳学习实践、最IN互联网资讯、热门业务动态、必备互联网生活指南。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大学

知乎高赞回答:裁员、降薪、996...这项能力让你在互联网寒冬蓄能成长

腾讯大学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9-04-10 21:00

正文

没时间学习、阅读不成体系、碎片化学习效率不高……在当代社会,如何终身有效学习,已经成为职场人士特别是互联网从业者的最大痛点。今天这篇文章,作者以很多在校学习的场景为例,拆解了一套全面、系统、成熟的学习方法,普适性很强,想必对职场人士,也非常有借鉴启发价值。


本文干货满满,篇幅较长。为了便于理解,此处附上内容简介与文章结构图。


第一部分,介绍 学习的系统模型

第二部分,介绍 习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部分,介绍 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



一、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从系统思维看学习过程


人类智商的差异的确存在,但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夸张。天赋异禀者毕竟是少数,世界上更多的是靠努力取得优秀成绩的人。


不过,这里的“努力”并不仅仅是指“埋头苦干”, 更重要的是讲求学习策略。 如果用公式来表达学习效果,这个公式可以写成:



这是个很好理解的公式。好的策略可以帮助你少做甚至不做“无用功”:你背诵的每一分钟都有单词印在脑海里,解答每一道题都能掌握相关的一串知识点,和别人学习相同多的时间,你能学的更好。


如果把“学习”的过程看作一个系统,它包含着许多环节:预习、上课听讲、记笔记、自习、回想等等,而我们的精力—— 体能、情感、思维、意志则影响着其中每个环节的效果。



学习系统属于 “增长极限模型” :你投入了一个“努力”的因素,比如刷题,一开始成绩会有提高,但很快就会进入瓶颈期。此时,你一定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因为自己不够努力才停滞不前,于是你投入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收效甚微,甚至成绩开始下降。



“增长极限模型”的杠杆作用点在“负反馈”的环节。 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识别并改变负反馈限制因素的影响,比如重复刷题会让人心烦、不想学习;长时间学习可能会导致睡眠不足、记忆力衰退、内分泌失调;因为成绩没有长进,你会感到挫败,对自己失去信心……


用系统思维来学习,你就不会沉溺于“埋头苦干”,而是关注提高成绩的其它方面——你更需要充足的睡眠,并通过针对重难点的专项练习来获得提升。


二、学习的准备阶段


1、先解决情绪问题


在一切困扰学习的问题中,你必须先解决情绪的问题。如果你刚刚才跟同事闹完矛盾,现在还要强迫自己背一道CPA的简答题,相信我,你记不住多少内容的。此时,如果你还要像往常一样做例行工作复盘,出错率也会极高。


这里,我建议大家尝试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中的“ABCDE法” ,非常简单、有效。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在遇到负面情绪时不被其吞噬,慢慢将自己修炼成一个理性、乐观、心态平和的职场达人,时常保持愉悦放松的心情。 (“ABCDE法”:A(aversive)是触发你不良情绪的事件; B(belief)是你遇到事件以后产生愤怒、悲伤、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个过程中的想法; C(consequence)是负面情绪带来的结果,比如生气导致肠胃疼痛; D(dispute)是反驳,即要对你原来的B进行干预; E(effect)是你采取新的思维方式以后产生的效果。


2、快速集中注意力进入状态


开始学习之前,把桌面收拾整洁,桌上只留下你需要看的书,把与学习无关的东西统统拿走。


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在书桌前,活动一下肩膀和脖子,放松。缓慢地用鼻腔吸气,让气体在胸腔里停留一段时间,再缓慢地经由口中吐出。这样重复好几次,在心中细数呼吸的次数,不要去想别的事情。如果环境比较嘈杂的话,可以买一对柔软的耳塞,或者用入耳式耳机听白噪声。


三、学习过程


在系统思维部分,我提到了学习的5个环节,下面我会把这些环节拆开讲解。分别谈谈它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应该如何操作效果最好。


1、预习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预习。注意,这里说的预习并不是“自学”,不需要你完全懂。 预习的目的是“提前了解重点”, 并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大概一个科目分配10min就足够了,有一些自己擅长的科目甚至不需要预习。


我一般会在当天写完所有作业以后,用半小时完成第二天所有科目的预习工作,实在来不及的话,就在上课前的课间看一眼。当我们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时,眼睛会不由自主地慢下来,提醒你这里要多留心。


“知道这里不懂,明天上课讲到这个知识点时我要注意听。” 预习的目的就达到了。


2、上课听讲


一节课的时间通常有45min,想要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保持高度专注是非常困难的,难免会走神。这时昨天的预习成果就要派上用场了:你已经知道了老师上课要讲的内容,其中会花很长时间讲你已经知道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不大需要你仔细听的。但是,当老师讲到你 昨天预习过的“不懂”的内容时,迅速收回思绪、认真听讲。


这样,一节课大概只需要保持10-15min的专注,就能掌握大部分重点(重点就是你预习时看不懂的)。在这个时长内保持专注,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还是很容易的。


3、记笔记


为什么记了那么多笔记,考试分数还是不理想?不记笔记吧,又感觉一堂课下来什么也没学。怎么办呢?


当我们学习的时候,大脑会交替经历两个过程—— 存储和提取。 你背一篇古诗文时要读好几遍,通过读把内容印在大脑里的过程就是 存储 ,合上书,复诵出来这个过程就是 提取


如果你记笔记的时候大脑空空,只是机械地把老师PPT上的内容抄在笔记本上,那么这种记笔记的方式就是无意义的,写多少字成绩都很难提高;但是,如果你听完一句话不要马上写 ,而是先理解这句话,搞清楚其中的重点是什么,然后只记下这些重点, 在书写的过程中你已经把这些知识印在脑海里了。


我自己读书的时候喜欢用思维导图笔记法,听课的时候一般用康纳尔笔记法,或者直接就写在教科书的空白处了。用什么笔记法都只是辅助工具,“写”是次要的; 重要的是理解一句话,并且提取重点这个过程。 (思维导图笔记法:英国心理学家Tony Buzan发明的一种表现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康纳尔笔记法: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Walter Pauk发明的一种笔记方法,这种笔记方法将一页纸分为三部分,左边四分之一左右为线索栏,下方五分之一左右为总结栏,右边最大的空间为笔记栏。)


4、自习


1

更换学习场所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考试的时候在卷面上见过一道似曾相识的题,但是怎么也想不起来该怎么做了。这时候,为了回忆起它的解答过程,你会先想起那是一个晴天,教室的门敞开着,窗帘随风而动,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这道题目,然后在黑板右边偏下的位置写下解答过程……


随着回忆起越来越真实,那些板书的影像在脑海中越来越清晰,突然灵光一现!于是赶紧拾起笔把解答过程写在了试卷上。


这是因为人有两套记忆系统,一个叫做 显意识记忆 ,另一个叫做 潜意识记忆 。比如你背课文时,看起来只是记住了那些字连缀而成的语句,实际上,在你背诵的过程中,窗外树叶的沙沙声、黑板旁边滴滴答答走着的钟表、教室中桌子的位置……这些环境内容也被录制进了大脑中,只是你可能没有意识到。


我们要做的是,换一个完全不同的房间,拿上你的书到外面去,到咖啡店去,从自习室搬到图书馆;换一个完全不同的时间段,以前习惯早上学英语,现在就在早上学数学,把英语换到下午、傍晚时段。


学习的时候环境越是复杂多变,学到的内容就越能记得清晰、长久, 所依赖的“好地方”对记忆的限制也就越少。


2

拉开学习间隔


打散你的学习时间,把一长段时间分成好几段,这样会大幅提高学习效果。


比如说你打算用2小时来学英语,那与你一口气连学2小时相比,今天学1小时、明天再学1小时的方式能记得更多、更牢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已经忘掉了一些知识;时间跨度越大,你忘记的内容越多, 但是也因此能发现自己的弱项在哪里,从而花更多的时间来巩固。


刚刚学过一个概念,你没必要立即复习,因为这样做几乎是没什么效果的;如果一小时甚至一天之后才复习,这时候才是有用的。把一大段时间分成好几段,会强迫你把已经学过的东西从记忆里挖出来,重新存储一次,从而进一步加深你的记忆。


但这个“间隔”是有阈值的,如果间隔太久的话你可能会怀疑“我真的学过这个吗?”这里给出一张心理学实验得到的表格 。“学习间隔”是指从你“第一次学到这个知识”到“第一次复习”之间的时间跨度, 在这个期限内复习才能确保考试的时候还记得。



要想真正掌握一门学科,只有经过遗忘才能记忆得更深刻。 我们的记忆就像肌肉增长一样,先“损耗”一些,随后才能变得更强壮。


3

先考试后学习


为什么我明明已经认真复习了,还是会考砸?为什么题目看着都眼熟,一提笔就不会做了?


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能力错觉—— 熟练度错觉 。学习的时候你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内容会让你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然并卵。熟练度错觉会在潜意识里自动形成,因此要小心这些强化熟练度错觉的学习方法:


用荧光笔划线、再抄一遍笔记、再看一遍老师说的重点、刚刚看完一遍就立即复习。


这些大多都是被动的、不经过脑子的学习,几乎不会提升任何学习效果。


相反,你需要让脑筋动起来。比如我在【记笔记】那个部分写到的,你要用心想一想重点是什么,然后记下来,而不是无脑抄。学到差不多的时候放一放,然后用心去回想刚刚的内容;如果此时能够回想出刚刚的那个诗句,那下次大概率还能想出来;要是“直接去看书”的话,下次可能还是离不开书。


如果能在学习之前来一次预考就更好了。 可以拿往年试卷和课后习题来练练手。这个时候因为你还没有真正学过这些内容,只能靠猜测完成,大脑运作起来会格外费劲。也正因为此,“熟练度错觉”会被消除。如果一上来就学习,你只看到了正确答案,自然不会被干扰项弄混;但是等到真正考试的时候,干扰项就会让你犯迷糊了。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种非常有利于自测的方法—— 费曼技巧 。你去百度费曼技巧会发现很多高大上的解释,这里我只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 就是把你学到的内容将给别人听。 讲给你的爸爸妈妈、讲给你室友听,把所有似乎“只可意会”的内容都讲出来,这个过程你自己的知识脉络会越来越清晰。教科书上大段的术语很难记忆,费曼技巧会帮助你“用自己的话记下来”。


4

交替学习


大家学习的时候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一道题在章节课后习题出现的时候,你是会做的;但放在综合卷里之后,你就不会做了。你明明是会那个知识点的,但是怎么都想不起来该用哪种办法解决。


每次专注于一个技巧的练习,比如解微分方程、练习某一个调号的音阶等等,会让你感到实实在在的、明显的提高;但是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来看,这些专一练习却限制了你在每一个技巧上的进步速度。 而混合练习则能深化你对每一门学科的掌握。


我们前面讲到的 换环境、打散学习时间 都属于交替学习的方法,还可以在学习的间隔中穿插一些其他事情:比如说学45min数学,然后站起来接杯水、吃点水果休息15min,接下来学习英语而不是继续看数学。我在上中学的时候,晚饭后通常先弹1小时钢琴,然后才开始写作业。


交替学习会损失一些学习的专注度,也会导致我们学过之后忘掉一些内容。但是,我们前面说了,“只有忘记才能更好地记住”, 交替学习就是让自己直面这些困难。


换个环境就记不住了,那就多换几个场所,去咖啡厅去公园里去图书馆,直到记忆不再依赖环境;换个时间就记不住了,那就多换几个时间,把早上学的科目移到下午移到晚上,直到记忆不再依赖固定时间段。


除此之外,你在自己设计交替练习方案的时候,记得一定要 把新的科目跟以前学过、练过,但是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复习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 还要记得 把不同题型掺杂在一起。 这样当你真正面对考试的时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5

刻意练习


为什么做了很多题,成绩还在原地踏步?原因可能是你没有找到正确的练习方法!说白了就是你的时间都花在无用功上了。题海战术最大的问题在于你会用很长时间来做已经会做的题目, 而对于没有充分掌握的重难点知识却练习不足。


为了解决这这些问题,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了一种超棒的方法,叫做 “刻意练习” 。用人话来说就是 “多花时间在薄弱环节,持续关注重难点” ,具体方法如下:


(1)全程在纸上解决一个重难点题目。在彻底得到答案之前,千万不能偷看答案,不能跳过任何步骤,确保每个步骤都有理有据。


(2)重做一次,要格外注意关键步骤。


(3)休息一下。给发散模式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它去消化这个问题。


(4)睡眠。在睡觉前,把这个问题再过一遍。


(5)再来一次。第二天尽快把这个问题再做一遍。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能做到更迅速地解题。你对这个问题应该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多关注问题中最困扰你的那个部分。这个持续关注难点的做法,叫做“刻意练习”,是高效学习的最重要方面之一。


(6)给自己添新题。再挑一道重难点题目,用之前做第一道题的相同方法来接着道题,重复1~5步。


(7)“主动”复习。


做刻意练习的时候,要专注于学习解题步骤中最难的部分,并提高对这部分的解题速度。


6

睡眠


怎么睡才能帮助学习,这是有学问的。


人的睡眠有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筛选并巩固存入脑中的信息。 比如说研究表明,“深度睡眠期(主要集中在前半夜)对巩固数据信息类的记忆非常重要,包括名称、日期、公式、概念等。”



如果你要迎接一项需要 发挥记忆能力 的考试,比如政治、英语、历史之类的文科考试,那么备考前夜你最好能按照平时的时间上床休息,以充分 保证前半夜的深度睡眠 ,然后早早起来再快速浏览一遍备考材料。


如果你要应付的是 考验你针对不同模式及规律判断能力 的考试,比如数学、理综等, 早上最好能睡个懒觉


如果你有一场音乐表演、体育竞赛的话,那你也许应该晚点睡,早上也晚点起。


困得睁不开眼了还在挑灯夜战?放下书,快上床睡觉吧!


5、回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