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区全图
什么是吴语?吴语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通行于上海、浙江、江苏南部、皖东南+赣东北边界。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苏南部大部分,同属吴语最大的一个分片:吴语太湖片。(图上所有泛蓝色地区)。包括了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常州话、绍兴话、无锡话等一系列子方言。
如果喜欢,请记得
点右上角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杭州于2018年6月初在
814
路公交车上试点普通话、吴语-杭州话、英语三语报站,随后引发争议。有人认为
“民生无小事”、
“体现了文化自信”,也有人认为
“公交报站违法驳理”、“地域歧视”。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客观的数据支持、理性的科学分析、实践的最终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方言报站背后的科学道理吧。
一、合法合规性分析
1
、
地方语言报站符合当前《宪法》。
2017
年
1
月,国内非常知名和权威的
双核心期刊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刊登文章《地域方言权
:
从习惯权利到宪法权利》,论证了符合当前宪法。
2
、
《通用语言文字法》承认地方方言权
2017
年下半年,另一篇论文直接证明了这一点。
3
、
方言报站符合法规精神
2017
年
1
月,两办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公交车上的方言报站,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方言文化的作用。
4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人民网报道方言报站
2017年清明节,
盐城
市大丰区的
公交车用
吴语、江淮话双方言报站
,受到报道。
5、谁说“语同音”就不要方言了?
有人认为,《人民日报》
2018
年
5
月
14
日最新发文
<
汉语拼音一甲子
>
中表述是
“语同音……是千年梦想”,公共交通就更不能有方言报站了。
面对这种观点,我们不妨首先回看《人民日报》原文,其中肯定了汉语拼音的功绩,但没有一个字讲到不能用方言。
事实上,
我们刚刚已经谈到,《人民日报》
微信公众号、人民网
2017年报道了盐城双方言报站。
并且:
(1)
早在
1958
年,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报告中就阐明:“
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的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
推广普通话是不是要禁止或者消灭方言?自然不是的。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
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
推广普通话,要区别老年和青年,要区别全国性活动和地方性活动,要区别今天和明天,不能一概而论。相反地,
只会说普通话的人,也要学点各地方言,才能深入各个方言区的劳动群众。
”
(2)
在
2017
年
1
月,中央两办又发布了文件,要“
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
(3)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第一课第三节
<
四方异声
>
中写道:
普通话“与方言是兄弟姐妹的关系而非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
普通话“是一种最具影响力和模范作用的权威方言”
。
到此,问题很清楚了——
“不能用方言报站”
纯属个别人士的主观错误认知,而
不是《人民日报》的观点。
二、合理合情性分析
1
、
方言报站是对人类遗传特性、当地自然环境、当地人文环境的适应
马克思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决定意识
。语言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其物质基础包括但不限于大脑神经区。生物医学特征又普遍受到遗传学规律决定、环境因素影响。多样的语言,是对自然规律和人文规律的适应。(鉴于此处内容深奥,不再深入探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脑科学、语言科学的典籍)
2
、
方言帮助外来流动人口安居乐业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14
年论文《中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
方言掌握水平与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原文节选如图)。公交车上的方言,给流动人口听懂当地方言,提供了新的接触机会。
《中国人口科学》
2016
年刊登文章《方言技能与流动人口的创业选择》,也证明,
方言会显著影响流动人口在当地的创业选择
(如图)。流动人口通过方言报站,可以听懂一些地名。这,对于保障流动人口创业的好处,是有科学依据的。
3
、
中国方言先于外语,有毛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