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那一道风景
上世纪80年代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在一台体形庞大的手提录音机的伴奏下,一群穿着喇叭裤的青年随歌而舞……当时,他们就是时尚先锋,而那录音机,就见证了这一代人的芳华岁月。
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上海钟声电工社先后制成了中国第一台钢丝录音机和磁带录音机。曾几何时,“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这句广告语飘进千家万户。因为它的旋律,人们知道了邓丽君、老狼、周华健、齐秦……同时,也聆听了上世纪70年代《甜蜜蜜》的定情小调、80年代《难忘今宵》的良好祝愿、90年代《同桌的你》的纯真怀旧……
录音机
随着音响电器市场的高速发展,随身听、CD唱机等播放设备应运而生。进入21世纪, MP3、MP4等高科技数码产品席卷而来。录音机在历史的长河里停留了十几个年头,伴随着满抽屉的磁带,便匆匆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如今,音响行业已经全面走进“智能”时代,音乐更多是以数字的形式而存在。
时代变了,音乐传播的载体也发生了变化。录音机是那一代人的音乐符号。
从双卡录音机到随身听
“第一台录音机是一部老式双卡录音机。”家住明楼街道常青藤社区的张阿姨说,那是在女儿三周岁时,花了1400多元买来的。
“1985年,我一个月工资就34元,但还是从牙缝里省出了这台录音机。”张阿姨说,购买这台价格不菲的录音机不仅是因为女儿喜好音乐,更重要的是因为女儿学习需要。当时的录音机,可播可录,声音大,对于正在学英语的女儿有很多帮助。
张阿姨夫妇和他们的录音机
“这台录音机是我女儿的快乐源泉,她喜欢听流行乐,只要听到音乐,就会跟着音乐跳起来。这几年常青藤社区的文艺晚会,我女儿都是表演嘉宾。”谈到女儿,张阿姨十分自豪。录音机买来没过多久,他们家就报名了在横街举办的家庭音乐晚会。那几天排练,多亏了这台录音机。最后张阿姨家在家庭音乐晚会中获得一等奖,奖品是一团毛线。
这么多年过去,双卡录音机依旧很好,这多亏了张阿姨爱人钱师傅的好手艺。退休前的钱师傅是一名工程师,平时就爱研究机器零件。“录音机有什么问题,我不放心送去维修店,都是自己买了零件修。”钱师傅说。
葛阿香在店中忙碌
有一次,录音机收听出现了问题,一直找不到原因。有一天半夜醒来,钱师傅突然想到了问题症结所在,连忙穿上衣服,拿出录音机就修了起来。因为及时维修和日常保养,张阿姨家的录音机依旧收音正常。
“别看这台录音机历史久远,还很抢手呢。去年有人出1000元要收购,不过我舍不得,没卖。”记录着钱师傅一家幸福时光的录音机,是全家的心爱之物。
“我儿子前几年给我买的CD唱机,我是用来听越剧的。”家住首南街道的吴阿姨是个戏迷,“年轻的时候,我就爱听越剧,那时要赶上庙会才有越剧团来演出,现在有了唱片,我在家就能听。”
吴阿姨说,近几年身体不好,不能出远门去庙会听戏,儿子就在网上购买了一款CD唱机,供吴阿姨消遣。“这款CD唱机专为老年人设计,操作方便。”
各式各样的收录音机
因为爱好,吴阿姨也收集了很多越剧唱片,其中为人熟知的有《祥林嫂》《西厢记》《琵琶记》……CD唱机操作简单,每天清晨,吴阿姨就会打开唱机放上CD唱片,边听越剧边吃早饭。“我们老年人不会网上下载,这台唱机用着正合适。”
80后的王树对承载着青春回忆的随身听印象十分深刻。“我的第一部随身听是在高中时买的,当时索尼是个大品牌,我攒了好久的生活费才凑够钱买了这个牌子的随身听。”回想起曾经对音乐痴迷的日子,王树说,从他开始听音乐到现在,这十几年来已经换了好几个音乐播放设备了。
“那时候的磁带很贵,一般都要10元以上。这对于当时一个月生活费只有20元的我来说真是一笔大开支了。”王树说,因为高中需要寄宿,住校就意味着有了一笔小小的零花钱。对他来说,这笔零花钱可以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周杰伦的《双节棍》、林俊杰的《江南》、蔡依林的《爱情三十六计》……
“买磁带是我的爱好,有自己喜欢的歌手的磁带,我都会省钱去买。”王树回忆,当时因为磁带价格不菲,同学们会错开买,然后大家一起交换分享着听。“那些磁带虽然现在用不上了,但我都保存得很好。”
听歌方式日新月异
在白鹤街道白鹤社区有一家音像店,十几平方米的店铺内摆放着几个货架,货架上的唱机、随身听、CD唱片整整齐齐地放置着。就是这么一家不起眼的音像店,已经开了22年了。
满抽屉的磁带,记录着青葱岁月
“葛老板,这个唱机声音听不清楚了,帮我修修。”一位老太太拄着拐杖走进店里,63岁的店老板葛阿香麻利地拿出工具,接过老太太的唱机。没一会儿,葛阿香就把修好的唱机还给老婆婆,并解释道:“阿婆,这个唱机有个零件坏掉了,我帮你换了。”
1996年,买断工龄的葛阿香攒着遣散费开了这家音像店。“刚好这家店要出租,我就盘下来了。”葛阿香回忆,那时候,家家户户流行用录音机听音乐,上门购买录音机和磁带的客户络绎不绝,尤其是流行音乐这样的“热门”磁带,一天能卖出几十张,十分畅销。
“半年赚了3万元,开店不到半年,我就回了本。”这名经营了22年音像店的老板,回想曾经店内门庭若市,恍如隔了几个世纪。
2002年,葛阿香把录音机和磁带收了起来,随之替换的是随身听。因为音响行业的更新换代,录音机逐渐被淘汰,再舍不得也没有办法。在葛阿香看来,既然做了这一行,就要紧跟时代潮流和行业发展速度。
钱师傅还时常调试一下录音机
“随身听的生意也不太好,一天只能卖出10个。”然而,面对整个音响行业式微,葛阿香也十分无奈。
“今年生意更差了,一天只能卖出一两个随身听,有时候一个月的收入都抵不了房租。”即使入不敷出,葛阿香也没有放弃。今年年初,葛阿香利用空余时间,拖着手拉车到余姚、北仑、奉化等周边城镇去卖随身听。由于那里人员流动性大,随身听的销售量还不错。
葛阿香坚持把店开下去,“这个小区住的都是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他们的唱机有点小毛病,拿到我这儿来,我也好帮他们修修。”谈到坚守,葛阿香觉得能为老年人服务是她的荣幸。“有些人来我店里买随身听,我承诺了6个月的保修期,店铺我怎么能说关就关呢。”如今,对于葛阿香来说,仅仅靠这家音像店的收入,已然是杯水车薪,但以“顾客至上”为准则的她,依旧选择坚持。
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式
2003年,苹果公司iTunes的推出,音乐产业更向数字化时代迈进。与此同时,手机成了携带式播放器。由于数字音乐的便捷,人们可以在音乐网站下载高质量的音乐。磁带、唱片则被藏入抽屉里,MP3、MP4等播放器也都逐渐被边缘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年轻人对音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音乐不再是背景,而是一种社交。酷我音乐、QQ音乐、网易云……这些音乐APP将单一的听歌产品发展为不断优化用户的社交和个性化体验。以音乐为核心的社交体验,已然成为当下年轻人所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冲击,实体音像店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历经多次的变革和转型,新型音像店正在悄悄地崛起,秉承着做音乐先锋的酷乐潮玩就在音像行业中站稳了脚跟。融入动漫元素的收音机,紧跟时代潮流的最新专辑,饱含个性的音响……这些符合年轻人审美的音乐设备都能在酷乐潮玩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