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杜课
杜骏飞老师的课外辅导,一千零一次人文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西安晚报  ·  破亿!刷新最快纪录 ·  昨天  
西安晚报  ·  破亿!刷新最快纪录 ·  昨天  
深圳晚报  ·  深晚天天读 | 外贸第一城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杜课

雍园记· 四(总第174期)

杜课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5-13 17:29

正文

本文托写于十五年后(二〇三二年)。文中设计和构想了南大仙林校区的文化图景,亦涉及校园历史、规划、名制、风景、学统与道统的讨论。值南京大学一百一十五周年校庆之际,聊作芹献,并就教于南雍同人。——作者

两千年来谁著史?白首青春再华年

雍园记 · 四

文 | 杜骏飞


(四) 大象无形


自建雍、和二园起,光大文化传统即成学校要务,同时,学校还启动了校园雕塑、石刻计划,以使文化复苏新艺创生


在鼓楼校园,原多历史遗迹和纪念文物,如二源壁1、小礼拜堂钟亭、大纛坪碑记2、烈士纪念碑、百年鼎3拉贝雕像4等。尤其是石刻“两江师范学堂”六字,为李瑞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时书写,现已历经一个世纪,是校史上最重要的碑铭之一。


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


这些遗迹,大多搬运到雍园安置了。确实搬运不得的,也都采用“备制”方案,即按原形态、原材质复制一份安放。如此,雍园与历史传统之间,结系了文化的纽带,也使得大德先贤的流风余韵能代代相传。

 

在艺术方面,南大校史上,既往的艺术家曾群星璀璨,如:李瑞清、吕凤子、李叔同、张大千、胡小石、傅抱石、吴作人、陈之佛、潘玉良、徐悲鸿、吕斯百、赵宗藻、蒋兆和、侯镜昶等。而直到近二十年,学校才对这些校友的作品形成有规模、有系统的收藏。

 

其中,有些代表作,不能收藏原件的,皆以科学工艺,形成材质多样、色彩丰富的石刻。石刻群在雍园之南借势营建,作松散围合,高度亦不过人的视线。园中,秀竹掩映,飞鸟时鸣,又设石椅、折柳台,以利师生休憩,名为“琅琊竹里”。东晋元帝在江乘县(今仙林大学城一带)侨置南琅琊郡,桓温北伐经此地时,曾发“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之叹,至今犹在耳畔。

 

如今,“琅琊竹里”已是雍园胜景之一。

 

至于校史人物雕塑与石刻,以公众人物、学科代表人物等居多。对现代雕塑,则吸取其他大学的教训,精挑慎选,未作铺张,以求其精、求其美、求其认同。

 

自三江师范学堂创立至文革前的南大历任学校领导人,学校选择了几位代表,以雕塑作为纪念。其中,中大系有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一九〇五至一九一一,任职六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暨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5(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五,任职六年),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一九三二至一九四一,任职九年);金大系有汇文书院院长福开森(一八八八至一八九六,任职八年),汇文书院院长、金陵大学校长包文(一九〇七至一九二七,任职二十年),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一九二七至一九五一,任职二十四年)。


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


六尊铜铸胸像,分立作为迎宾大道的中大-金大路两侧,绿植环绕,低调而谦逊,然而却是师生最常拜谒献花的地方。

 

而雍园里最常见的雕像,还属校史中的标志性人物,大多为浮雕纪碑,或铜铸胸像、勒刻碑铭,多沿道路展陈。

 

这些人物雕塑,皆为“南雍文创社6”作品,据学科相近原则,树立于各院系楼馆周际。其人多为著名学者,如两江时期的柳诒徵、刘师培、夏敬观、姚明辉、雷恒、萧俊贤、松本孝次郎;如中大时期的梁希、孙本文、艾伟、胡焕庸、蔡翘、楼光来、胡小石、柳诒徵、高济宇、常导直、徐悲鸿、戴修骏等部聘教授,及宗白华、马寅初、金善宝、张钰哲、童第周、曾昭抡、蔡旭、李学清、欧阳翥、徐志摩、闻一多、张大千、张奚若、罗宗洛、赵忠尧及施士元等名师。

 

而在公共空间,文化界的公众人物雕刻更多,沿香河翠堤漫步,一路之上,名流荟萃,游客过处,往往驻足而观传记,如陈鹤琴、陶行知、闻一多、徐志摩、赛珍珠、傅抱石、李叔同、孙明经、张大千、维特林、赵九章等,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技术之用,更使其音容笑貌,栩栩如生。

 

其中,赛珍珠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魏特琳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后并入金陵大学)院长,也是国际义士;孙明经为第一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中国电影电视教育的奠基人;赵九章则是人造卫星之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


中国电视电影教育奠基人孙明经


人物碑刻多是纪念任职师资,但也有例外,如物理学女皇吴健雄7,为一九三四届毕业生,在南大教育史上有特别意义,故在桃李林立像。

 

雍园里,有几处人物雕塑是独特的。校史上的南雍双柱,为清末和民国早年南京大学承古开今的两位国学大师:王伯沆(王瀣8柳翼谋(柳诒徵)9。为纪念王、柳,文史两院在诚园、朴园的交界处,以两尊石柱圆雕立于路侧,望之而俨然。 


诚园深处,有学衡派胡先骕等人物群像,甚至还有白璧德(Irving Babbitt)的浮雕,是为对当年东南、中大作为“白璧德主义”大本营的历史纪念。游廊内,则是一处跨学科建造的“虚拟非正式空间”(virtual informal space),世界各地学人不时来此聚谈,讨论着学衡式的中国文化立场。

 

另有一处石刻,更不寻常,即李瑞清墓修竣纪碑。昔年,李瑞清的办学理念是:“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一九一二年辞校时,见学生生活贫困,心中十分痛苦,随即卖去自己的车马,散钱于寒门学子,两袖清风,飘然而去。待一九二〇年病逝时,留有“归葬金陵”的遗言。弟子胡小石10与梅庵先生同乡挚友曾农髯,将其安葬于南京城郊牛首山雪梅岭,墓旁植梅三百株,筑室数间,名“玉梅花庵”。数十年后,几经战乱,李墓已破败,墓碑也散落在外。后蒙江宁区义民程吉富将散落在外的墓碑和碑前香炉保存在家,并于二〇〇二年初将原碑无偿地捐献给南京大学档案馆。

 

同年,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11倡议重修李瑞清墓。中央大学教授柳诒徵之孙、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柳曾符也致信媒体,呼吁江宁区借建设契机,将李瑞清先生墓一并修缮。于是,南京市政府支持下,由南京大学投资和设计,经江宁区文化局具体组织施工,李瑞清先生墓终在两年后修竣揭碑。

 

李瑞清墓修竣纪碑及原碑铭的备制品,均树立于梅岭上,供后学悼念瞻仰


南大一景


雍园的雕塑、石刻,有典范的南大风格。强调朴茂、恒久,不追新逐异,擘画上更订有“人景合一、环境友好、述而有作”三原则。

 

人景合一,是指艺术品自然镶嵌于校园,与园林风光一体交融,以达浑然天成之境。

 

环境友好,是指作品无妨设施布局,不碍休憩、工作,无视觉冲突,无美学争议。

 

述而有作,是指举凡雕塑、石刻等纪念作品,均以跨文本附着碑文、阐释、训词,以收教育涵化之功。

 

雍园的艺术建设,由开放创作、开放捐赠而成。开放创作,是鼓励了全世界的艺术家参与。开放捐赠,是鼓励各界捐赠、认捐、众筹艺术作品。因此,仅以三载之功,便得以完成文化盛举。

 

尤其难得的是,林林总总的艺术展陈,也植入了颇多科技元素,如地理信息服务12、多媒体传导、跨语言自动翻译、混合现实13、人机对话等,临近墙面,也大多辟有可供全球访问的泛媒体(pan-media)。文、理、工的协同渗透,使得雍园的雕塑、石刻、园艺,与山水、道路、建筑、人物通行之间,连接成为一个科技与文化的整体,也成为了历史传统现代精神的全景课堂。


大学生活动中心效果图

(本文为连载第四部分,未完待续)


注:

[1]二源壁:位于南大老图书馆前,镶嵌着“两江师范学堂”和“金陵大学堂”两块学堂碑石的墙壁,被称为“二源壁”。

 

[2]大纛坪碑记:为纪念南大师生抗日时期众筹铸旗杆的爱国事迹,南大在抗战胜利50周年时,特将旗杆设立处开辟为大纛坪,并由南大中文系教授王气中先生为此作记,刻碑于此处。

 

[3]百年鼎: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赠送给中大—南大系九所高校各一尊百年校庆纪念青铜鼎,鼎高3米、直径2.2米,重2.8吨,基座上刻有南大百年历史沿革和省政府赠言的铭文。

 

[4]拉贝雕像:位于南京大学校内拉贝故居前,旨在纪念和宣传约翰·拉贝先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私的人类之爱。

 

[5]郭秉文:1880—1969年。中国现代大学的开创人,民国著名教育家。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暨东南大学校长。

 

[6]南雍文创社:简称南雍社,南京大学跨学科文化创意社团,成员包括在宁十二所高校创作家、艺术家近百人,成立于2016年。


[7]吴健雄:1912—1997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著名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

 

[8]王伯沆:1871—1944年,名瀣,一字伯谦,晚年自号冬饮,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国学大师。曾先后执教于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金陵女子大学、中央大学等。

 

[9]柳诒徵:1880-1956年,字翼谋,亦字希兆,号知非,晚年号劬堂。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宗师。

 

[10]胡小石:1888-1962年,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庐。国学大师,兼为文字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艺术家。曾先后执教于金陵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

 

[11]陈洪渊: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12]地理信息服务: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ervice,是一项能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任何空间信息的服务。

 

[13]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在现实场景呈现虚拟场景信息,在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以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



《杜课》粉丝群成立啦!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


文字:课堂鬼故事死亡课杜课密码唯一的你《人民的名义》七问七答知识付费的错觉你为什么去北上广?又为什么回家乡?阶层固化了吗?读书是什么,不是什么且与古人谈读书 本科的终点你在黄鹤楼里想什么?范雨素的意义苦难课:祁同伟与范雨素祭林昭夜话劳动乌里(Ueli Steck)之死秦玥飞的选择怀念新闻KO


音频:一诚天下动罗尔事件青春

点击这里,查看杜课所有往期精彩内容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顾旧

责编|魏安

         杜  课

邮箱:[email protected]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